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問題及對策
黃晶晶
[摘要]新世紀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振興國家、繁榮中華民族的偉大盛事。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和問題,其中人口問題,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素質和構成問題,民族人口與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資源的協調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問題,都是無法回避的。本文分析了現階段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存在的問題,并試提出對策性建議。
[關鍵詞]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問題。
西部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也是各民族混雜居住的重要地區。所以, 要真正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西部少數民族社會經濟能否得到發展。西部大開發目標是否能實現,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這一切都和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問題有密切關系。
一、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問題。
(一)人口增速較快。
1964 年,西部人口為1.87 億,少數民族人口為3118 萬(由于第一次人口普查被認定的少數民族僅41 個, 與以后的少數民族無可比性, 所以1953 年數字未列) 。1982 年,西部人口增加到2.88 億,增加比率為54 %,18 年平均增長率為2.38 %, 同期少數民族人口增加到5161 萬, 增加比率為66 %,年平均增長率為2.8 %。1990 年,西部人口增加到3.23 億, 增加比率為12 %,8 年平均增長率為1.41 %,同期少數民族人口增加到6625 萬, 增加比率為28%, 年平均增長率為3.12 %。1964 ~1982 年, 全國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2.07 %,1982 ~1990 年, 全國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1.48 %。可見,西部人口的增速高于和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而西部少數民族人口的增速高于西部全部人口的增速。特別是近幾年,這種增長率上的差異更加明顯。增長的人口要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不得不千方百計將荒地、林地、草地開墾為耕地, 甚至到了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經營, 濫墾、濫伐、濫牧, 破壞森林和植被,結果造成干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繁,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嚴重。
(二)婦女生育率較高。
西部不少少數民族在傳統上有早婚、早育的風俗習慣, 由于少數民族實施計劃生育的時間較晚、政策上較漢族寬松,所以,婦女生育率仍較高。據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 到1989 年, 世居西部的少數民族婦女生育率, 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的只有俄羅斯族和裕固族。而有10 個民族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在4 以上, 他們是哈薩克、維吾爾、景頗、布朗、撒拉、怒、柯爾克孜、塔吉克、獨龍、保安族。像柯爾克孜、塔吉克族,總和生育率還在6 以上, 基本上處于自然生育狀態。
(三)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現象嚴重。
由于受“多子多福”、“ 養兒防老”、“ 地廣人稀”等思想的影響, 西部大多數少數民族人口既追求生育數量, 又追求生育性別, 加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本來就有早婚習俗, 勢必造成“ 早生多生”。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成為人口過快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人口的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西部地區人口生存環境嚴峻。新中國成立以前,死亡率很高,有些地區甚至出現人口負增長。新中國成立以后, 國家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開展防病治病, 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方面花了很大力量, 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目前,西部人口,也跨入了低死亡的行列。由1995 年1 %人口調查數據計算,西部人口的嬰兒死亡率為41. 83 ‰, 而東部、中部的嬰兒死亡率為17. 52 ‰和39. 74 ‰; 西部人口預期壽命為68. 52 歲, 而東部和中部分別為73.157 歲和69.192 歲。很明顯, 西部人口死亡率高于中部和東部。而西部少數民族人口的死亡率更高。據1990 年人口普查,大部分西部少數民族的平均壽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西部少數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質有待提高。1990年, 西部少數民族成人文盲率超過50%, 有些少數民族甚至超過了70 %。據研究,1982~1990 年,雖然各民族的文盲率都有所下降, 但文盲人口總數卻在繼續增加。
二、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問題對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增長速度快, 人口文化素質低的問題,給本來就十分貧困的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沉重的壓力, 成為制約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一)人口的快速增長,加深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 但隨著人口的增加, 人均耕地面積日益減少。土地資源人均占有量的日趨減少, 導致人均生活資料來源的日趨不足。
(二) 人口的快速增長, 制約了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民族地區的現代化進程。
西部少數民族在業人口中, 主要從事體力勞動的農林牧漁勞動者和生產運輸工人占大部分, 服務性工作人員、商業工作人員只占一小部分, 也就是大部分在業人口從事體力勞動。這種職業構成現狀表明, 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偏低, 這必將阻礙少數民族地區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制約民族地區的現代化進程。
( 三) 人口的快速增長, 致使就業困難, 阻礙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一部分繁重勞動, 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 但是隨著物化勞動的增加, 活勞動也在不斷增加, 必然降低勞動生產率。西部地區每年有大量人口進入勞動年齡成為勞動力, 而社會每年所能提供的生產資料極為有限, 遠遠不能滿足新增勞動力的就業需求, 所以每年都有一部分新增勞動力成為剩余勞動力或者處于“隱性”剩余狀態。[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tougaozixun.com]
(四)人口的快速增長,制約了人口素質的提高。
由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落后, 物質條件較差, 加上陳舊的婚姻習俗, 因此, 同漢族相比,少數民族人口文化素質及身體素質均較低。近年來, 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 人口素質低下的問題更加嚴重。另外,早婚早育、多生多育、近親婚配以及一些落后習俗也是造成少數民族人口素質低下的原因。
( 五) 少數民族人口的迅速增長, 加劇了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造成了民族地區資源枯竭, 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影響著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歷史、自然條件, 社會經濟環境造成了民族地區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隨著人口的增長, 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問題更加突出。人口的快速增長, 一方面使得人口稠密地區已面臨資源枯竭, 生態失去平衡等一系列問題; 另一方面也使生態環境本來就較為惡劣的人口稀少的地區, 面臨著人口承載量日益加重的問題, 人口與資源, 人口與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人口過快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大幅度增加, 為了解決這一矛盾, 濫墾濫伐、毀草毀林、陡坡開荒, 嚴重破壞了大自然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的正常功能, 給少數民族地區帶來了嚴重的、不堪設想的后果。
(六)較低的文化素質制約著民族地區的繁榮。
西部少數民族人口文化素質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文盲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 這不僅加速了民族地區人口的快速增長, 而且制約著民族地區生產力的提高。由于少數民族人口文化素質低, 尤其是婦女文化素質更低, 使得計劃生育工作不能順利開展。另外,由于民族地區社會生產力低下,經濟文化落后, 人才外流的現象日益嚴重。科學文化素質低下制約著民族地區生產力的提高, 而民族地區生產力低下又反過來制約著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 阻礙著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
三、西部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問題對策分析。
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問題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表明,人口問題不單純是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的問題, 而是在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環境以及自身諸多因素長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人口、經濟、文化、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因此,解決西部少數民族人口問題必須從發展經濟、文化, 保護資源與環境入手, 這是解決人口問題的必由之路。
(一)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 是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保護環境、控制人口、改善民族地區貧困面貌的根本保證。
首先, 根據民族地區資源豐富的優勢, 開發當地資源, 興辦鄉鎮企業,開展多種經營, 改變貧困面貌;其次,興辦中小型企業及發展服務性行業, 充分發揮少數民族婦女積極性; 第三, 加強與漢族各地區的聯系, 大力輸出勞動力,尤其是剩余勞動力; 第四, 強化交通運輸、通信網絡, 加強基礎設施, 改善投資環境, 吸引外資投入;第五,根據少數民族地區水資源缺乏的問題, 多渠道發展當地農田水利建設。這不僅能改善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落后面貌,而且能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長。
(二)大力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
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人口文化素質的提高是發展民族地區經濟、保護自然環境、控制人口數量的前提。首先, 應加大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技術投入,以解決學齡兒童入學難、兒童輟學率高、科學技術推廣應用難、人口文盲率高、在業人口文化素質低的現狀; 其次,針對農區、牧區及半牧區的不同特點, 舉辦不同類型的掃盲班、婦女文化培訓班、各類職業技術學校, 以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質;第三, 加強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以及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技術交流,豐富多民族文化。
(三)保護自然環境。
優美的環境是人口生活質量提高的根本保證。
首先, 要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法》, 增強人們保護環境的意識; 其次, 采取行政干預和經濟懲罰的措施,嚴禁濫墾濫伐、毀林毀草、陡坡開荒, 以防止自然環境的繼續惡化; 第三, 針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生態環境惡劣、人口承載量低的情況, 有計劃地開展環境移民, 減輕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改善貧困面貌; 第四, 增加對民族地區的資金投入, 進行退墾還牧、退墾還林、種草種樹, 以優化自然環境, 恢復大自然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的正常功能。
(四)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 以降低人口增長的速度。
具體講就是維持現行計劃生育政策, 但是堅決杜絕早婚早育及多胎生育; 對少數民族農業區和半農業區, 人口承載力低、人口已經飽和的地區, 實行同內地一樣的生育政策, 以降低人口增長的速度,減輕人口對環境、資源及經濟的壓力。
(五)加強計劃生育工作。
首先, 大力宣傳避孕、節育知識及計劃生育對家庭、個人以及國家的好處, 并且把計生干部的計劃生育宣傳工作作為干部考核的一個內容; 其次,強化婚姻管理制度, 嚴禁早婚和近親婚配及癡呆傻人結婚, 以提高民族人口的身體素質; 第三, 在人口稠密地區嚴加審批生育指標, 切實保證生的有指標, 不生的有措施; 第四,在人口稀少的牧區及半牧區, 建立婚姻醫療站, 做好這些地區的計劃生育服務工作,以方便廣大群眾。
(六)制定民族地區社會福利保險制度。
通過發展民族地區保險事業, 逐步實現由個人和社會共同承擔養老義務, 消除少數民族人口對生存保障的后顧之憂。
總之, 人口問題是一個發展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西部少數民族的人口問題, 就要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文化, 改善民族地區的環境, 開發民族地區的資源,使民族地區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
[2]張天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調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張天路。西部大開發中民族人口問題與對策[J]。人口問題,2000,(9)。
[4]朱朝暉。少數民族人口問題研究[J]。民族論壇,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