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重慶市統籌解決城鄉人口問題的理論及實踐創新思考
周學馨
摘要:重慶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重慶市人口發展具有鮮明的“三大”基本特色。建議一是在重慶市以人口發展戰略評估為載體,對試驗區人口發展戰略進行評估。二是部市合作,探索建立政府人口發展治理新模式。三是實現西三角地區區域一體化的人口發展整合。 關鍵詞:重慶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人口問題
一、重慶市人口發展的“三大”基本特色 重慶市作為統籌城鄉的試驗區,在統籌城鄉發展中解決人口問題有其有利條件,即重慶市是全國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縮影”;重慶直轄市行政管理體制層級少,具有先決條件;重慶市是國家發改委確立的“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市政府與國家人口計生委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重慶市人口計生委的有效工作奠定了良好的試驗基礎。從目前來看,重慶市人口發展具有其他省市不同的基本特色。 1.重慶人口問題是西部人口問題的典型代表。由于重慶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和民族地區于一體,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任務繁重,統籌城鄉發展任重道遠。重慶市人口發展是我國統籌城鄉發展中人口發展的典型: 現狀一:在穩定低生育水平方面,重慶市具有典型特色。重慶市目前是全國生育政策最嚴格的6個省市(京、津、滬、蘇、渝、川)之一。全市政策性總和生育率為1.273;2008年的總和生育率為1.55,低于全國1.8的平均生育水平。獨生子女家庭數量大,一孩婦女比重高達62.6%。但是由于地理、歷史、產業、城鄉二無結構和生產力總體發展水平等綜合因素疊加,重慶市“大人口問題”的突出矛盾集中表現在農村人口比例較高,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少生不能快富、老無所養的情況比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民的生育意愿還非常強烈。據調查,在實行不同生育政策的地區,占受調查總數79%的干部群眾都認為生育兩個小孩是“最合適的”,這一選擇是認為“一個孩子最合適”選項的4倍。 同時,反映在人口計生工作方面,也呈現出更大難點和問題。隨著計劃生育傳統行政強制的工作機制退出,人口流動頻率提高,撤鄉并村后基層計生工作范圍擴大,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公共政策統籌不足,對計生家庭獎勵扶助滯后和對獨生子女獎勵幾十年不變的低水平,以及《人口計生法》缺乏操作性和配套政策不健全等,不僅極大地削弱基層計生工作開展的有效性,而且已經影響到廣大群眾尤其是農村群眾實行計劃生育的積極性,甚至在一些地方還形成了逆導向的作用,激活了部分群眾的生育意愿。 現狀二:在人口素質方面,重慶市整體人口素質偏低,尤其以三峽庫區為甚。據重慶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重慶三峽庫區6歲及以上年齡受教育人口中,小學及初中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分別為41.37%和29.82%,即二者合計高達71.19%;在庫區的農村,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僅為O.12%,高中文化程度為2.49%,兩項合計的比例僅占2.7%。這表明三峽庫區尤其是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非常低,并對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2.重慶人口發展具有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的典型特征。按照重慶市人口發展功能區分類,分為人口限制區、人口疏散區、人口穩定區和人口聚集區四種情況,具體在下表中所示。 為了實現人口發展功能區的形成和發展,就必須要按照不同功能區的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式,統籌規劃人口發展與產業布局、就業促進、土地利用、城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引導人口有序遷移與合理分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融宜。在人口有序遷移、合理分布與城鎮化發展方面,要提高人口穩定區的城鎮化質量、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在人口聚集區,通過吸納優秀人才資源,提高人口密度、實現又好又快增長。在人口疏散區,建設重慶市生態屏障、緩解人與自然的尖銳矛盾。而實現人口發展功能區的關鍵是要完善并實施差別化的公共政策。這些公共政策包括:生育政策、戶籍管理政策、利益導向機制、社會保障政策和公共投資政策等。以戶籍管理制度為例,通過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戶籍制度改革由審批制向登記制過渡,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依托居住證制度完善人口管理,逐步剝離戶籍和各項福利,實現同責任、同義務和同權利,實現貢獻與福利的相互統一,保證社會穩定,并促進城鄉之間、本地人和外來移民之間的社會融合。重慶今年在這方面也開始有所舉措②。 同時,重慶市經濟呈現出典型的要素驅動特征。從世界范圍來看,單純依賴于要素投入實現經濟擴張,而生產率沒有實質性增長的國家和地區,盡管在一定時期也可能實現高速增長,但最終都被證明是不可持續的。如果說要單憑要素投入實現經濟增長終究是不可持續的話,技術進步和生產率提升則意味著形成一個更具有前景、更具有可持續性的經濟增長源泉。因此,注重人才引進,加大科技投入,實現效率增進,優化資源配置,以質量替代數量,將成為重慶市預防經濟增長“斷流”的未雨綢繆之舉。 3.重慶市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張力非常嚴重。三峽工程“百萬移民”是以重慶庫區為重點。截止2005年底,重慶三峽庫區幅員面積4.5373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為1793.56萬人,其人口密度上升到396人/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是同類地區的4-5倍,重慶三峽庫區的人口容量已遠遠超過適度人口容量。 現狀一:重慶三峽庫區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貧疾、地質災害頻繁、生態十分脆弱。到2005年底,重慶三峽庫區可耕地面積為10724745畝,人均耕地面積為O.598畝,低于全國人均耕地0.6畝警戒線,比重慶市人均耕地面積O.78畝要少0.182畝,只占全國人均耕地1.41畝的42.4%,約為全國農村人均耕地1.6畝的37.3%。如若重慶三峽庫區嚴格執行國家關于三峽庫區25度以上坡地必須“退耕還林”的政策,重慶三峽庫區的耕地面積將再減少609360.51萬畝,其人均耕地面積也將下降為0.493畝;同時,這一人均耕地數量還未考慮重慶三峽庫區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達10.56%o的因素。由此,重慶三峽庫區不僅人均耕地少,而且土地資源對人口發展的承載力也非常低。 現狀:重慶三峽庫區在人口分布上具有對低平地勢強烈的趨向性,如在海拔600米左右的平壩淺丘地區是843人/平方公里;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丘陵低山區是450人/平方公里;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高坡陡地區是430人/平方公里。由此,當沿江淹沒地的農村移民后靠安置和高山地區實施退耕還林時,在重慶三峽庫區鄉村人口嚴重超載的基礎上,又同時發生了人口分布中的人口擠壓現象。 總體看,重慶市富有特色的區域發展狀況和面臨的挑戰,使得重慶市人口的總量、結構和分布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