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現狀分析
董濤濤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討了我國的人口、資源及環境發展的現狀,并且論述了三者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協調問題。
關鍵詞: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一、我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現狀
1我國人口發展的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人口為12.95億,其中大陸人口為12.66億。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大陸人口10年間共增加13215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27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07%。2001年我國年人口出生率為13.38‰,死亡率為6.43‰,自然增長率為6.95‰,總和生育率水平為1,8%。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2000年,我國15歲及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為8507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72%,比1990年的15.88%下降了9.16個百分點,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由1990年的1422人上升到361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由8039人上升到11146入。同時,我國入口的年齡結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2000年,我國15-64歲人口比例為70.15%,比1990年的66.74%上升了3.41個百分點,0-14歲人口比例為22.89%,比1990年下降了4.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為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個百分點。
可見,我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同時,人口的年齡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流動人口四個高峰相繼到來,且相互疊加,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分布以及男女性別比例等問題交織,實現入的全面發展、統籌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
2我國資源發展的現狀
進入21世紀,我國將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資源問題已成為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我國資源消耗的高峰期已經到來。根據中共十六大戰略部署,我國將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意味著我國經濟將在高速運行20多年的基礎上,繼續高速運行10多年,年均增長速將達到7.2%。高速發展戰略離不開大宗資源的支撐,中國資源需求將急速增長。目前,我國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都是來源于礦產資源,30%以上的農業用水和飲用水也都是來自屬于礦產資源范疇的地下水,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礦產資源的消耗已呈激增態勢,而我國目前在資源的使用上高消耗、高浪費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進一步加劇了資源的緊張形勢。
(2)我國資源的自身供給嚴重不足。我國在資源總量上可稱豐裕國,但在人均資源分配量上卻是貧乏國,鐵,錫、石油、天然氣、鉀、硫等大宗性礦產資源更為不足。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完全依靠國內資源的局面將難以為繼。據測算,按照現有探明儲量和消耗速度,我國目前已探明的45種主要礦產中,到2010年可以滿足需要的只有21種,到2020年只有6種。其中,供需矛盾最突出的當屬石油和鐵礦石。一般認為,當一國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達到20%-30%時,就面臨較高的風險。據此判斷,我國將在未來5-10年遭遇“資源安全”問題。10-20年,這一問題會變得嚴重起來。以2000年我國石油實際供應量為基數測算,如果供應量減少1%,使GDP的增長率下降5.83個百分點;如果減少5%,則GDP將負增長。2020年前后,若沒有充分準備,“資源問題”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瓶頸。
3我國環境發展的現狀
30多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呈現出局部好轉、整體惡化的局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環境污染非常嚴重。我國的環境污染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目前,雖然我國局部地區的污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總體上看,污染程度依然居高不下,而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率增長。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時處理而受到“垃圾包圍城市”的困擾。與此同時,由于農業生產造成的水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產生的生活污染和鄉鎮企業布局不當、治理不夠產生的工業污染等等,使得我國農村的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2)水土流失嚴重。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水蝕、風蝕、凍融侵蝕廣泛分布,局部地區存在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隨著城市化和工礦業的發展,地表擾動、植被破壞等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根據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調查,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到356萬平方公里,目前水土流失已經成為我國的頭號環境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危害。
(3)礦區生態環境惡化,由于開采技術或冶煉技術等原因,我國礦區的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在礦區,由于廢氣、粉塵及廢渣的排放,使礦區的大氣環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礦業活動中產生的各種廢水,破壞了礦區的水系統,造成了嚴重的水污染。由于露天開采等粗放的開采方式,造成礦山地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采空區的塌陷都極為嚴重。據對全國1173家大中型礦山調查,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遭到破壞的土地分別達到了1706.7公頃和743.5公頃,治理投資的費用高達2393.3萬元。采空塌陷區面積達到201.4公頃,占礦山開發破壞土地面積的39.57%。同時,礦山開發占用并破壞了大量土地,并極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4)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由于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加之環境污染等原因,我國的生物多樣性遭受的損失也非常嚴重。目前大約有200個物種已經滅絕,估計約有5000種植物處于瀕危狀態,約占我國高等植物總數的20%,有398種脊椎動物處在瀕危狀態,約占我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
二、我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發展一直處于不協調發展的狀態。目前,這種不協調發展的狀況不僅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而且還產生了新的不協調因素,進一步加劇了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的嚴峻性。
1人口、資源與環境整體發展不協調
當前,我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其消極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如人口與經濟之間的不協調發展關系,主要表現在人口總規模急劇膨脹和勞動力適齡人口數量龐大對經濟發展形成了巨大壓力;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協調關系,主要表現在,隨著經濟產值增加,加大了對資源的大量 消耗和浪費,使經濟發展的自然資源基礎不斷受到削弱和破壞,已出現了某些重要資源的短缺。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協調關系,主要表現在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日益嚴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態持續惡化。從另一方面來看,被污染、破壞的生態環境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還對人們的健康構成嚴重的威脅。
2人口、資源和環境各個子系統的內部發展不協調
從我國目前人口、資源和環境發展的現狀可以看出,人口、資源和環境各子系統內部發展不協調的現象非常普遍。人口方面,計劃生育政策雖然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自然增長,延緩了高峰期到來的時間,但同時,我國目前人口的發展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1)年齡結構的問題。我國的老年人口增長速度較快,到2020年我國將步入老齡化嚴重階段,到2040年達到峰值年齡的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17%;
(2)新生人口的性別比例失調。2004年7月15日,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目前全國男女出生性別比為116.9~100,有的省份竟達到135:100。到2020年,我國處于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3000~4000萬,這意味著平均五個男性中將有一個找不到配偶,將有數千萬的男子無妻可娶,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光棍”,而且這一現象從明年開始將逐漸顯現出來。
(3)人口將逐步進入負增長階段。目前,我國的一些地區,如上海、武漢、浙江的余姚、常德、閩中等都出現了人口的負增長,尤其是上海,已連續十幾年出現負增長,這已經拉開了我國人口負增長的序幕。同時,人口地區分布不平衡仍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
隨著人口增長,自然資源日趨緊缺,有些資源已接近資源承載極限。我國資源的人均占有量短缺,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人均森林面積不足1/6,人均草原面積不足1/2,人均礦產資源也只有1/2。隨著人口增長,各種有限資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還將持續下降,對資源的需求卻會大幅度上升。同時,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空心化現象仍將是一個長期面臨的問題。盡管科學技術進步將緩解一部分壓力,但總體上仍將加重資源負荷,特別是加重了對土地和淡水資源的壓力。我國環境資源系統的主要生物資源承載能力已接近超負荷的臨界狀態,一些有限資源已進入了承載力的臨界點,如農業資源日益緊張,已接近資源承載極限。
我國的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的變動也直接影響著環境,尤其是人口數量長期持續增長,引起不同程度的環境惡化,已經開始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我國的人口增長和快速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也超乎尋常的增長。我國正以歷史上最嚴峻的生態環境,擔負著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人口活動量,生態環境壓力超越了大自然許多系統的臨界平衡極限。它直接威脅著當代以及子孫后代的生存條件,并將不斷深化成為下個世紀上半葉我國人口生存與發展的主要危機之一。
綜上所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國的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不協調的因素,這是當前我國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大問題,我們必須正視并且盡力解決好它。否則,將直接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甚至影響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