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入口空間初探
傅宏英 丁大軍
摘 要: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建筑入口各種不同類型的分析、討論,展示了中國傳統建筑入口建筑的獨特魅力,及對中國現代建筑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入口空間;中介空間;空間擴展
自從19世紀末,德國的美學家們將空間的概念純粹化并使之作為造型藝術之實質以來,大多數具有影響力的建筑師都接受了這些德國美學家們的看法,聲稱空間是建筑的根本。事實上,空間與形式是建筑整體的兩個相互依存的方面。建筑概念上的空間是有限的,它必然依附于限定它的形式要素,而形式要素的組織若是缺乏對空間良好關系的理解,也難建立起明確的秩序。在空間構成這一層面上,形式要素與受其限定的空間之間所存在的依賴關系十分明顯,兩者呈對象性關系。中國傳統建筑入口空間亦是如此。
1 入口空間的限定和類型
空間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空間的構成方式,即空間是由空間限定的構件圍合而成或分割而成的,如何運用空間限定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決定了空間的品質。根據空間限定方式的不同,傳統建筑入口空間大致可分為淺空間、深空間和擴展空間三種類型。
1.1淺空間的概念源于繪畫中的平面空間的概念。平面空間是指由畫面及其四邊圍合而成的空間。平面空間不是絕對的“平”,在平面空間組織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圖形與背景的關系就是一種空間的進退關系,這種進退關系被控制在一個極淺的深度內,故稱為淺空間。就建筑入口而言,屬于淺空間類型的即是門洞類型,空間深度僅限于建筑外圍護結構的厚度,如“隨墻式門”、“坊表式門”等(如圖1)。
1.2與淺空間相對應的便是深度空間概念,指空間在水平方向有一定深度和層次的空間形態。在傳統建筑中,深、淺兩種空間形態不同主要是因為空間頂面限定要素的結構形式不同。深空間型入口采用懸挑或架空的結構形式,表現為檐下空間或是廊空間。這種入口空間形態中傳統建筑中應用最為廣泛,尤其在民居當中(如圖2)。
1.3擴展空間是深空間向內延伸和向外擴展,其限定要素不局限于入口實體本身,還取決于入口周邊的環境要素。這類入口空間的限定要素是多種多樣的,除地坪高差或鋪裝不同之外,可以是墻、柱、籬笆,也可以是欄桿、石凳、雕刻等小品,甚至可以是修剪過的樹籬。限定要素本身高低不一,虛實有別,外部空間邊緣上限定要素的種類也有所不同,所以,不完全限定的外部空間非常富有變化,一般也不會是單一空間,而是由多個單一空間組成的空間群。這種入口空間類型一般在高等級的建筑和自然環境中的建筑中出現得較多,如王府、寺廟等。
2 入口空間的作用和性質
從空間構成層面上講,建筑空間通常為三大類:外部空間、室內空間及在限定或圍合程度上位置介乎兩者之間的中介空間。從構成這一層面上講,中國傳統建筑入口空間即為中介空間,起到的也是空間中介的作用。
2.1中介空間的概念最早是由荷蘭結構主義大師范??颂岢龅摹Kw現在建筑上是一種中間的,既不屬于內、也不屬于外的空間形態,即具有“非內非外”、“亦內亦外”的空間性質。這與黑川紀章的“灰空間”概念有許多相似之處。范??嗽谡撌鲋薪榭臻g時,進一步把其與結構主義的建筑空間理論相結合,提出了結構主義相對層級間轉換介入的“中介概念”。中介空間在結構主義的層級體系中,是各層級之間相對內外之間的融合過渡空間,而非只簡單的絕對內部與外部之間的過渡區域。
傳統的中國建筑在融合性的架構運用方面遵循這樣的原則。平面上以“間”、“架”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筑組成以庭院為中心的群組關系,然后以路、巷、里弄等街道作為發展軌跡擴展至城市。形成以單座建筑、群組建筑、城市建筑三個層次的“等級化”結構主義的建筑空間體系。這種結構化的空間層次體系,在傳統的二元矛盾調和、共存互濟的包容性哲學的影響下,各層次空間一直以來都在尋求連續一體。因此它們之間也就存在許多中介空間,建筑入口空間也正是作為這種層級之間的中介空間而存在的。
2.2入口空間的模糊性
入口空間具有模糊性就在于它顯現的“既內又外”、“似是而非”的不定狀態。建筑空間直接影響人的心理和行為,根據人的需要創造不同的空間或對空間進行必要的處理以達到豐富的空間,滿足人的不同需求,這就是建筑存在的意義。入口空間的模糊性是以人為本的體現,它不僅關注人的理性要求,而且重視人的情感寄托。人通過感知空間要素的意義而形成一定的空間感受,而建筑空間的形態及其內涵的豐富性導致了空間感受到模糊性(即空間感受到復雜性和多義性),這種模糊性是空間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即空間本身具有一定的潛力,使人們能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它。究其根本,主要有空間限定的模糊性和空間意義的多向性兩方面的原因。 2.3入口空間意義的多向性
傳統建筑入口空間具有意義的多向性,即同一空間具有多重意義,給人以復合的感受。這種涵義的復合或疊加包括了空間與時間兩個層次。入口空間同時具備幾種功能,或在功能意義之外還具有文化習俗方面的內涵,因而具有多層次的空間意義,這是空間層次上的意義疊加;空間要素在不同的時間段具有不同的空間意義,則是時間層次上的意義疊加。
2.4入口空間的過渡性
入口空間在層級空間之間的過渡性主要表現在空間的層次性方面。作為一種中介空間,入口空間是建筑內部空間向外部環境的延伸,也是外部空間向內部空間的滲透,它的出現使建筑內外空間的過渡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和空間的漸近感,借助這種中介空間才使得“外空間——入口——內空間”三者漸近的層次得以順理成章,也才使得自然與人工空間得以交融滲透。建筑不再是脫離城市環境而孤立存在,從而達到建筑與建筑、建筑與周圍環境乃至整個城市環境的有機結合。入口空間作為劃分室內外空間的活動界面,是室內外空間的溝通域,更是兩種環境間的過渡空間。同時人們從室外到室內或由室內到室外,從生理上,心理上(包括行為上)也有一個過渡過程。室內外是兩個不同的環境體系,領域的不同,人在其中的心理感受自然也是不同的。這種或由緊張到輕松,或由自在到拘謹等等心情的微妙變化,需要有一個過渡空間來完成和調整,以免由于空間的“生硬”交替引起人們心理上的不適應,入口空間為這種心理轉換提供了空間和時間。
3 入口空間序列的組織
入口空間關系的最終確立一般具備下列因素:人的活動、供人移動的通道、與通道相關的構成因素(人工與自然環境,建筑與環境)。它的產生是人活動的結果,或穿行或逗留,一系列短暫而多變的運動形式干預了線性空間的發生,而線性空間的發展則受制于建筑和環境,反映了與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之間的互動。任何一個完整的入口線性空間或序列系統,都會是人工與自然要素的復合或疊加。界域就是指通道和這些要素的交接地帶。這是通道的線性邊緣,是通道與建筑要素的空間過渡,也是通道與自然環境的相互滲透。界域是制造積極線性空間形態的關鍵區域,它的形態最終取決于建筑空間與自然空間之間的關系組合,其開放程度也直接決定了線性空間的性質。
3.1入口線性空間的縱向構成
傳統建筑入口的線性結構空間中的通道或界域的劃分相當模糊。稹文彥在1979年所著的《日本的城市空間的奧》一文中,提出了“奧”的空間概念。他認為“奧”空間的空間形態,其特點是通過一層層的“膜”,形成多層次的境界,從而少中見多,可以使較淺的空間取得深邃的感覺。而這一層層的“膜”便是空間的不完全限定要素,它既可以是臺階、橋梁等實體,也可以是視線的轉折等。中國傳統入口線性空間在縱向上也體現出“奧”的特點。“奧”意味著存在的深度感,而深度感則是人對空間相對距離和層次的體驗結果。傳統建筑入口線性空間在縱向上多重構成形態,其潛在的空間意識都可以用“奧”的概念來作出解釋。如明孝陵的神道,沿神道的石牌坊、門、橋、亭、柱、石像等,形成了許多層的“膜”,將原來單調的線狀空間切成一段段長短不一、疏密有致的空間段落,增加了縱向距離感,也渲染出濃重的皇家陵園氣氛。
3.2入口擴展空間的組織
在多數情況下,入口擴展空間是入口空間向外的延伸,包括廣場、街道、引道等。其空間組織也是建筑設計的一部分,并受制于諸多因素:一是環境因素:如地形、朝向、風向、景觀方向等二是功能因素:如室外人流或貨流方向等;三是社會文化因素:如民族風格、地域文化等;還有就是材料、技術、經濟等因素。
一般來講,在城市環境中,因為有限的用地條件以及街道之間的關系,使得功能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空間組成一般為廊下空間、檐下空間和檐外空間(街道空間),各建筑入口空間之間的區別主要是在于這三類空間的體積形態、圍合程度、圍合要素的多少。如北京四合院中常見的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如意門等入口形式,它們的等級秩序在空間上就表現為入口空間序列的強弱程度,具體而言,即:廊下空間的有無、檐外空間的有無(有照壁才能更好地把街道空間納入到入口空間的序列中來)以及檐下空間的深淺等方面。
中國傳統建筑入口擴展空間精華在于自然環境中的建筑入口空間。一方面它的組織受制于環境因素,另一方面環境因素也促成了入口空間的巧妙安排。這類空間序列在構成上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呈現出“因地制宜”、“靈活多變”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