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孟長玲
論文關鍵詞 歷史教學 傳統文化 民族精神 儒釋道
論文摘要 中學的中國歷史教學?一方面要使學生對中國歷史發展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則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文章從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歷史教學中貫穿傳統文化教育?如何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等四方面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內容分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部分。其中中國歷史?由于源遠流長?其發展時間長、跨度大、內容多?自然成了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部分。為了完成這部分的教學?有必要強調教學的根本目的和要達到的目標。這就是一方面向中學生較系統地介紹歷史知識?使其對中國歷史發展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則為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對中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包括歷史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塑造其理想人格。為此?對如何通過歷史教學進一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本文將進行探討。
一、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任何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是在歷史環境下進行的?離不開自己民族的文化。任何從事文化教育的人?又都是民族文化的生命機體?他自身也割斷不了自己民族文化的臍帶。對于進入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認識社會、取得經驗主要靠學習?靠接受學校里所進行的語言文化教育。這種教育?處處凝聚著傳統文化的因素?想擺脫這傳統的影響是可能的。
現在的中學生?通過媒體所接觸的信息量大面寬?他們思維活躍?個性、主體性較強。不少學生比較注重個人奮斗、個人發展?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有些不大關心政治?缺乏必要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協作、服務、奉獻精神較差。這種缺陷的產生?有著時代的原因?那就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脫節和出軌。因為從“五四”到后來多次政治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傳統文化屢屢被當作糟粕去批判、剔除、摧毀?幾乎沒有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充分肯定和繼承。針對當今一些學生道德滑坡、信仰迷失的狀況?我們必須進行傳統文化的補課。
江澤民在哈佛大學講演時曾說?“現代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展”?今日的成就也是歷史成就的發揚光大。作為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未來中國的棟梁之才?青年學生有必要繼承歷史的遺產?傳承文化的薪火?將傳統文化豐富弘揚?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用發展了的民族文化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二、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傳統文化一般指中國古代文化。這一文化體系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儒道互補為主線?儒釋道合流發展為基礎的復合倫理型體系。它是在中國特殊的自然環境、經濟模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等條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文化積累和習慣。明顯地蘊含在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行為模式、審美情趣等主體形式中。歷經數千年演變、補充?這種文化積淀已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精神各個領域?成為影響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的巨大力量。
從原始社會到商周時代?萌發期的民族文化象清泉從混沌的世界中涌出。春秋戰國?儒、墨、道、法諸子并起?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漢唐盛世?儒釋道合流?中國文化走向成熟。那種自強不息、豁達樂觀、剛健有為、寬容大氣?以及兼容并蓄?擇善而從?對外開放的文化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諸如倡導集體精神?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愛國主義?推崇仁義原則?提倡人際和諧?重視人生價值?強調社會、家庭義務、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等?都成為構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石。
歷史課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價值展示出來?同時力求用歷史唯物主義?用歷史意識和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和評價?讓學生真正了解并在認真思考后?吸納、接受傳統文化精神的影響?以培養、塑造和建樹起具有現代文明色彩的理想人格。
三、在史實教學中貫穿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
中國歷史教學內容量大?史實林林總總?政治、文學、哲學、經濟、法律、藝術、軍事?以及各方面的重大事件都要描述。總體來說?對傳統文化可集中從物質、制度、精神的三個方面加以突出。
物質文化方面?我國在世紀以前?其成就名列世界前茅。制度文化方面?由于封建社會歷史長、體制健全、社會結構相對穩定?維護和鞏固了封建大一統的天下并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盛世”。在精神文化方面?從春秋戰國始?人文科學思想就比較成熟?這種思想一直保持連續性發展?并體現出重政治、重人倫道德的特點。古代哲學主張“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中庸之道”?這些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影響很大。漢代董仲舒提出“罷?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以后儒家思想又沿著天人感應目的論發展。但儒家主張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并不探求超現實的“彼岸世界”?宗教在傳統文化中始終沒有成為統治思想。
在歷史課教學中?對于傳統文化及其影響的強調?大多只能在講述歷史發展過程中進行?不可能單辟專章論述。但在基本完成斷代、古代史教學任務后?應系統歸納、著重總結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發揚集體主義精神?以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培養、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體?民族精神是傳統文化的主體。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這種辯證統一關系?決定了在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時?離不開傳統文化教育。諸如“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等?都是用來武裝廣大學生的武器。 推崇仁愛原則?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基本精神教育學生?培養激發他們為自己的理想不斷奮斗?而且要能海納百川、包容萬物。自強不息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堅強的意志?厚德載物教育則可幫助他們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倡導“重家庭”的倫理道德風尚?強調個人在家庭對社會關系中的義務。千百年來?傳統文化中的家庭倫理一直是倫理道德的核心?“齊家”思想、尊老愛幼、父慈子孝?鄰里和睦等傳統的家庭觀念?在千百年歷史發展中?在家庭———社會細胞的建設中?曾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弘揚傳統理想人格。傳統文化以儒學為主?佛、道為輔?三家理想人格雖各有特點?但具有共同特點?修身治國。重義輕利、克己奉公。積極進取、堅忍不拔。古往今來的圣哲都是上述理想人格的執著追求者?在建設“四化”的今天?借鑒傳統理想人格?對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仍具有重要意義。
四、歷史教學中強調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
中學的歷史教學?通常體現“以中為本?以洋為鑒”的思路和原則。所謂“以中為本”?是強調以中國歷史內容為教學設計的基本?而在這基本中?我們要時時處處注意對傳統文化內容的強化和突出。如何做到這一點?一些同行已進行了不少嘗試。作為歷史課執教者?我同樣也做出了努力。就效果來講?我覺得中外對比法、史、論互證法是非常有效的。
1.中外對比法?有意識把中國歷史上出現的重要現象、事件、人物?與外國歷史上的重要現象、事件、人物作對比?對構成事件的背景、過程、結果進行分析?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找出它們的異同?發現其中隱含的歷史發展的規律。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印象?又有開闊其視野?引發豐富的聯想?進而總結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比如講中國奴隸制崩潰?提示學生記住公元前年?并注意歐洲西羅馬國滅亡是年?為西歐奴隸制崩潰的時間。學生比較?同是奴隸制滅亡?一個公元前?一個公元后?相差年。同時驚訝地發現?中國奴隸制結束比西歐早近千年。學生由此產生作為炎黃子孫的自豪和榮耀。講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其中中國是唯一源遠流長?很多成就居“世界之最”的。如中國的“夏歷”早于埃及的“太陽歷”。西周初年的“勾股定理”早希臘畢達哥拉斯定理年……。通過對中外歷史史實的對比?大大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了他們作為中國人的優越感和自信心。
2.史、論互證法?在講述重要史實之后?應該有理論的總結?或者在講述民族傳統文化的優長、特點時?應該有說服力強的歷史事實佐證。如此?才可能讓初涉人生、閱歷不深的中學生心服口服?進而潛移默化為愛祖國、愛生活?努力完善自己人格的行為。
無論講史實還是講觀點?都要注意二者緊密的聯系?互為配證。比如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提倡的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克己奉公、先人后己的奉獻品格?自力更生、勤勞儉樸的美德?敬老愛幼、謙遜辭讓的風范?舍生取義、精忠報國的習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責任感等?都可從歷史長河的各代、各層、各類人中找到可歌可泣的事跡。無論是屈原、王充、衛青、司馬遷?張騫、班超、張衡、蘇武?岳飛、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時珍、祖沖之、鄭和、戚繼光、林則徐?抑或萬里長城、絲綢之路、都江堰、四大發明、四大名著等等?都可互相印證說明?真可謂江山代有人才出?中華文化競風流。
當然?有效地闡述傳統文化?有趣的描摹歷史風云?方法、手段可能還有很多?這里只就筆者感到得心應手的略述一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高度重視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實現歷史教學與學生優秀品質培育雙效雙贏?這應該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讓我們為達到這個目標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