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對于民俗文化影像化傳播的分析述評

高杰

摘 要:近幾年來,學術界掀起了一股關于討論民俗文化和傳播學關系的浪潮,繼而出現了“民俗傳播學”、“影視民俗學”等一些新興概念。這些理論的產生,推動了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影像化傳播;民眾知識;影視民俗;大眾文化傳播

有關民俗學的發展前景,是今年我國民俗學界頗為關注的熱門話題,為此對中國民俗學的發展歷程做出評價、把握是重要的。仲富蘭在《中國民俗文化導論》一書中指出中國民俗學存在著“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缺陷:第一,理論準備不足。我國民俗學的孕育是在本世紀初,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因此就使得先驅者缺乏長期完善的理論準備。第二,肇始于文學卻又未能跨出文學的視野,民間文藝的研究代替了民俗學的研究。第三,解放以后,民俗學長期備受冷落,同時又受到前蘇聯民俗學體系的深刻影響,長期徘徊不前。第四,從世界范圍民俗學理論產生的背景來考察,中國傳統的民俗學,無論是研究主體和客體諸層次,都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1]任騁文在《民俗研究》中提出了民俗學研究要有“從‘民俗’到‘民識’”思想轉變。他提到中國民俗學界一直停留在“民間古俗”的學術取向上而沒有真正意義的“民眾知識”的學術取向上來,所以倡導民俗文化研究者應當正確認識民俗文化內涵的理解,加深對“民間的知識”即“民俗”的理解[2]。

一、影視傳媒與民俗文化的現狀與問題

(一)“民俗學影視”與影視民俗

最早對“民俗電影”(folklore film)作為民俗研究題目的應用可追溯到1934年在英國電影研究所在《民俗》學刊上所發的征稿啟示,其定義是“有關民俗的非商業電影”。在美國,最早的民俗紀錄片可溯源到1935年,但直到1970年代,“民俗電影”作品才得到民俗學界的認可。謝爾曼(S.Sherman)在1977年提出了“民俗電影”這一概念,在其《記錄我們自己:電影、錄像與文化》(1988)一書中進一步論述了“民俗學電影”的概念,并兼用了folkloristic film(瓊斯1988)一詞。

在中國民間文藝協會研究部副主任黃鳳蘭女士的第一本專著《中國民俗影視》一書中,提出了影視民俗學的概念[3]。她認為,影視民俗學是指以影視為手段,對民俗事項進行客

觀記錄的一門科學。在張舉文博士的《邁向民俗學的影視與民俗研究》一文中,提出了要為民俗學影視與影視民俗正名的觀點。他認為“民俗電影”應理解為“民俗學電影”的簡化,提出影視民俗指只存在于影視作品中的想象的民俗,是被制作人創造或改造的模仿民俗的表演[4]。湯擁華在《民俗影視何以為學?——評黃鳳蘭著<中國民俗影視>》一文中對“影視民俗學”這一理論概念的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從一大堆以民俗為主題的影視片中,我們只能歸納出民俗學的問題和影視學的問題,怎樣用影視的手段表現民俗文化的問題[5]。透過這些論著,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民俗事象與影視結合已成為必然。藝術地表現民俗事象已經成為民族與民俗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現象,同時,公眾的接受與實踐又體現了民俗的最基本的娛樂功能。

(二)表現方式

用鏡頭來記錄民俗文化,這決不是簡單的機械復制,而是影視工作者通過動態的富有表現力的影像,再現民俗的原態以及民俗文化、民俗心理支持下的民俗事象的文化意義。

在黃鳳蘭女士的《從民俗影視片的特點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文中,著重強調了民俗影視片對于民俗文化的表現力——真實地記錄與再現[6]客觀自然的影像紀實,能真實地體現民眾作為文化主體,對自身民俗文化的闡釋和解讀。

此外,在羅未瑋的《影視作品中的民俗“在場”》文章中,依據民俗的兩種存在形態——文化的和生活的,探討了民俗在影視作品中“在場”的兩種形態,即民俗作為文化符號在場與民俗作為記憶因子在場[7]。

(三)存在問題

第一,本體論危機。這一問題。有相當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質的形式存在,屬于無形的思想、觀念等內容,比如說“龍牌會”這種屬于民間信仰之類的民俗活動,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和對民俗文化理解的偏差,很難通過影像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而成為一種“機械復制”。第二,缺乏語境關注和“兩張皮”現象。黃鳳蘭女士在《新時期中國影視民俗學的現狀與問題》中著重對當今的民俗影視制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析。第三,闡釋的理論導向。張文舉在《邁向民俗學的影視與民俗研究》中提出在探索理論和方法時,要思考認識論和反思人文本質。

二、民俗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在國際合作日益加強、范圍日益擴大、節奏日益頻繁的形式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及不同領域的多種力量交流、互動、協商或妥協的結果。

1.民俗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學科基礎。安德明博士根據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9年和2003年通過的《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兩份公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并最終確立取代了“民俗”的定義[8]。

2.經過近幾年國際、國內多方面的努力,從政府到民間在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目前的保護工作依然存在著明顯的缺欠。

3.近年已有不少民俗學者的文章討論非遺保護理論,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保護理論,還應該是能給政府和民間提供操作細則的實踐方案,它的實踐性決定它的生命力,這則是它區別于以往民俗學研究之處[9]。在取得諸多成績、呈現出一派熱鬧景象的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表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使得這項工作成了一個充滿爭議和張力關系的復雜的動態過程。

三、民俗文化與大眾傳播

民俗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民間傳承,而民間傳承恰恰是前大眾傳播的文化傳遞形式,周福巖博士在他的《民間傳承與大眾傳播》一文中表明了民間傳承主要體現為一種人際傳播方式的立場,并試圖通過對兩種傳播方式或系統從能量、力量及方向等角度所作的功能比較分析達成對民間傳承和大眾傳播在文化中所扮演角色的認識。

(一)區別的意義

在民間傳承中,需要傳遞的信號在編碼一經結束,就通過人的發音器官或非語言形式的肌肉動作面對面地訴諸于譯碼者的聽覺和視覺。而大眾傳播則在編碼完成之后,經過了一系列對信息進行的技術轉化,最后通過媒介完成這一過程的。因而媒介傳達的信息(大眾傳媒)與我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通過人際聯系得到的信息(民間傳承)的區別就存在于接收效果上的迥異[10]。

(二)大眾傳媒在民俗傳播中的功能

任何文化都離不開傳播,民俗文化也不例外。[11]大眾傳媒在民俗傳播中的積極功能包括:第一,大眾傳媒表述民俗生活,其媒介特性促進了優秀民俗的傳承。第二,大眾傳媒通過報道民俗活動,引起了社會公眾和政府職能部門對優秀民俗傳統的關注和重視。大眾傳媒在民俗文化傳播中的缺失包括:第一,有相當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質的形式存在,由于技術手段的限制,很難通過大眾傳媒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第二,大眾傳媒會由于政策、資金、技術、傳播渠道等方面的原因,片面或者歪曲報道民俗文化事象。第三,為了追求畫面的效果或敘事的完整,大眾傳媒有時會導演民俗。

(三)大眾傳播對民俗文化傳承的影響

現代傳媒對于民俗傳承的積極影響:一、現代傳媒為民俗傳承提供了革命性的技術手段。二、現代傳媒推動了民俗文化的發展、融合和演化。三、現代傳媒早就新的民俗?,F代傳媒民俗傳承的沖擊與負面影響:一、現代傳媒對于民俗的保留大于傳承。二、現代傳媒以虛幻的民俗替代了現實民俗行為,以文化快餐代替了民俗藝術。三、媒介霸權加速弱勢民俗消亡。四、現代傳媒的商業化加速民俗的商業化。

(四)展望與對策

在即將邁入數字化的社會的今天,想擺脫現代傳媒的影響,保持牧歌式的原生態民俗已經是一種奢望,我們目前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發揮現代傳媒在民俗文化傳承中的積極作用,盡可能地減少其消極負面影響[12]。首先,從傳播者的角度來看,傳播人要了解民俗知識,加強自身的民俗理論修養,合理運用傳播技術,盡可能地減小商業化對民俗傳承的負面影響。其次,作為“民俗人”要主動學習傳播知識,掌握了解現代傳播的規律,熟練運用各種現代傳播技術手段,為民俗傳承做貢獻。第三,在理論上要加強民俗學與傳播學、新聞學等學科的融合,在高校開設民俗傳播學、影視民俗學等,加強民俗傳播規律的研究與人才的培養。最后,呼吁國家有關部門在覆蓋面廣泛的媒體上建立公共頻道或民俗頻道,以生動活潑、雅俗共賞的節目內容和形式在全社會普及民俗知識。

四、結 語

在現代社會里,離開了大眾傳媒,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很難開展。今天,要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和擴布、保護和開發,離不開大眾傳媒的介入和作用,而大眾傳媒要達到“傳通”,實現自己的價值,需要對內容、角度方式進行選擇,需要充分考慮并努力適合受眾的心里思維習慣,大眾傳播和民俗文化關系密切。因此,我們要強調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留住民族文化的靈魂,充分調動并利用大眾傳媒的力量,從民俗文化環境中去開展大眾傳播活動,從大眾傳播角度去思考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仲富蘭.中國民俗文化導論[M].江蘇: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 任騁.從“民俗”到“民識”──略論民俗研究學術取向的轉換[J].民俗研究,1999(1).

[3] 黃鳳蘭.新時期中國影視民俗學的現狀與問題[J].西北民族研究,2002(2).

[4] 張舉文.邁向民俗學的影視與民俗研究[J].民俗研究,2007(1).

[5] 湯擁華.民俗影視何以為學?——評黃鳳蘭著《中國民俗影視》[J].中文自學指導,2005(2).

[6] 黃鳳蘭.從民俗影視片的特點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江西社會科學,2005(12).

[7] 安德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俗學的兩難選擇[J].河南社會科學,2008(1).

[8] 烏丙安.民俗文化空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J].民間文化論壇,2007(2).

[9] 周福巖.民間傳承與大眾傳播[J].民俗研究,1998(3).

[10] 李敬儒.大眾傳媒在民俗傳播中的功能——以河北省趙縣范莊龍牌會為個案[J].今傳媒,2009(12).

[11] 桂勝,盧安寧.現代傳媒對民俗傳承的影響[J].湖北社會科學,2008(7).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