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三農”農產品怎么+
佚名
()眼下,借助與互聯網的融合,傳統的農業生產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互聯網+農業”這一新模式,為山東現代化農業發展帶來了新契機。新機遇,更是新挑戰。農業大省山東該如何搶抓機遇,提高生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這兩年新泰大櫻桃一躍成為行業黑馬,兩年時間,外銷從零到了2000萬元,變化源自杞農云商,這一地方電商平臺一搭上淘寶京東等第三方大平臺,櫻桃便插上了翅膀。山東杞農電子商務公司總經理劉哲說,“過去普通快遞發一公斤大概29塊錢,像我們這樣以北京為例,大概11塊錢就可以到消費者手中?!?/p>
但進村的路,杞農走得十分艱難。農村布局分散,農產品采購零散,電商進村成本高,農民進城難度大,兩下僵持,終成一公里障礙。為此杞農云商不得不投資300萬元,村村建終端,貨物公交挨村轉。
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處長許冰波認為:“一公里障礙原因是市場的問題.它不賺錢。就是一個雞和蛋、蛋和雞的問題。”
消除一公里障礙,各地需積極孵化地方特色電商平臺,培育行業和產品垂直平臺,以此對接阿里、京東等大平臺。許冰波說:“小平臺對接大平臺,這種區域性的電商平臺可能是我們山東將來在培育網上資源、培育平臺資源很重要的突破口。”
然而,比起硬件,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沖突中,農產品監管才是真正的攔路虎。劉哲告訴記者,“互聯網+,我們也不會指望它加到每一個村,比如互聯網加每一個村,互聯網加每一棵樹?!?/p>
電商的感嘆,源自農產品信息的混亂,山東6000萬農民,2000多種農產品,生產千家萬戶,耕地條塊分割,作物五花八門,條形碼成千上萬,但沒有一種農產品有完整的信息鏈,從縣市到省幾乎沒有統一的信息平臺。
對此,山東省農業廳市場與經濟信息處朱曉峰表示,“建議能在全省范圍內構建一個全產業鏈的數據共享的大數據庫,專家可以隨時從中調取自己需要的資料,消費者從中選取安全的、優質的農產品,農民也能從中知道什么產品好賣。”
信息整合只是抓手,農產品從地里到網上不是簡單的空間移位,它是流程的再造,品牌的重塑。山東杞農電子商務公司董事長李樂合認為,“互聯網+更核心的是思維和方法的互聯網。一個產品到商品化的過程中,需要概念的設計、需要品牌的設計、需要包裝的設計、物流過程的控制。”
走過互聯網,產品變商品,互聯網要想與農業疊加滲透,深度融合,土地流轉、產業整合等組織體系建設刻不容緩,這也是農業全產業鏈互聯網化的必由之路,這一點,已托管土地千萬畝的山東供銷社與京東的合作或許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示,雙方牽手后,互聯網直接+在400多個耕地面積2到4萬畝,統一生產經營管理的服務體系上。京東集團副總裁馬健榮表示,“資源一旦整合,互聯網+體系,這樣的話,互聯網+才有了意義。”
山東省供銷社監事會副主任王立來認為,“互聯網+農產品,不是物理的+,而是一種農業生產重塑過程,是一種化學反應?!?/p>
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處長許冰波表示,“互聯網+,它算是顛覆你的農業產生產的這種模式,如果我們不能順應互聯網發展的需要,不能按照電子商務的模式來組織農業生產,那我們很可能就被甩出去了?!保▉碓矗糊R魯網;文/張瑞義 劉歡 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