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聞傳媒服務于“新三農”的研討
夏曉愉
摘 要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個主要目的就是通過新聞報道,從理性思維上幫助群眾加深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使廣大農民朋友了解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思路、措施和意義,以此激勵和引導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身到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那么,想通過電視報道的形式引導農民朋友了解和認識新農村建設,我們的報道內容首先要讓他們看得懂,看得進去,然后才能談到看后受到了哪方面的啟發。只有將報道內容轉移為農民朋友在新農村建設中密切關注的“大情小事”上,才會吸引他們的眼球。同時,這樣的選材方式,更容易將新農村建設中的理論和政策通過節目說透說清楚,因為他們關注的事,大多會涉及到新農村建設中的某個工作重點。如果把這叫“大情小事”報道到位,那么隱含在其中的相關的新農村建設理論政策的宣傳也就不難把握了。 關鍵詞新聞學 客觀報道 三農 對于新聞主持人來說,表達人民群眾心聲不是一個可以等閑視之的問題.人民群眾的心聲,是其發自肺腑的聲音:外在的表現是意見、呼聲,內在的依據則是情緒和愿望.無論是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著眼,還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考慮,新聞傳媒及其上級領導、管理部門都不可不重視人民群眾心聲的表達.媒體農村欄目辦的好壞,對推動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穩定和農民的致富增收起到很大的作用。那么媒體如何更好地貼近農民、貼近農村,讓農民喜聞樂見,更好地為農民服務呢?在農民領域,內容則更寬泛了,在當今的中國,農民既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身份。所謂“三農”,基調是農業,基地是農村,核心是農民。把中國的“三農”問題弄通吃透非常不容易,有很多“三農”戰線上的干部、專家,窮其畢生精力致力于研究或解決其中的一兩個問題。搞“三農”報道,要比從事其它方面的報道復雜得多、費心費力得多。況且農村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農民的文化水平和表達能力不高,到農村采訪避免不了吃苦受累。所以,搞“三農”宣傳沒有點吃虧吃苦的準備,沒有點責任感、使命感和奉獻精神是不行的。 一、給農民多提供生產生活中的實用信息和致富的信息,拉近媒體同農民的距離 讓農民盡快致富,并且使富起來的農民持續增收,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新聞工作者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新農村建設給農民致富開辟了多種渠道,所以媒體的農村欄目應在宏觀經濟政策和農民致富的結合點上做文章。哪些項目、哪些門路、哪條渠道能引導和幫助農民致富,應成為每個媒體工作者時時思考和著手辦理的首要問題。為此,青田新聞綜合頻道的《農村路路通》節目推出的《幫您致富》子欄目,介紹了很多實用技術,指導農民的實踐,如他們報道的“柑桔能手如何能高產”,“養鴨大戶如何選擇優質鴨雛”,“水稻專業戶怎樣選擇優質高產良種”等節目為廣大農民所津津樂道。其中的現場直播的《農民熱線》和《專家熱線》更是幫農民解決了很多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困難,解決了農民在生產中遇到很多疑難問題。《農村路路通》節目還經常報道各地的種植大戶和養殖大戶的經驗以及從鄉村走出去創業的成功農民典型,對農民兄弟發家致富起到良好的引導和促進作用。 二、給農民多提供一些科技信息,讓農民學會掌握致富技術 農村發展,農民增收,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由于部分農民頭腦中的習慣勢力的影響,不注意運用先進、實用的科技信息。為此我們開辟了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類專欄,如天氣對種田和塑料大棚的影響,不同積溫帶的越區種植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常見的病蟲害和養豬、養牛、養兔等應注意的技術問題等等對這些農民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應用技術都進行了詳細地講解。農村節目一定要做到緊跟著季節走,緊跟著農民走,到什么季節,農民需要和關心什么,大田出現了什么問題,我們的新聞要及時跟進。近幾年水果種植在青田縣大面積鋪開,可是很多種植戶只重視選擇新品種,忽視種植技術,從而影響了水稻的產量和質量。《農村路路通》節目把果樹種植專家請進直播間,現場給農民講解果樹高產優質的種植技術和果樹大棚高產栽培技術,農民有疑問直接向專家請教,并記下專家的聯系方式,節目過后專家到農戶家中進行指導,使很多果樹種植戶增產增收。許多農民來信反映,聽了我們的實用節目,感覺內容實在,語言親切,傳授給他們的科技技術實用。 三、給農民朋友提供健康生活信息 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出臺和新農村建設的深入,廣大農村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都向干凈、整潔和現代化邁進,但我們在下鄉采訪過程時發現,有的農民有了錢之后,思想上發生了變化,吃喝玩樂、貪圖享樂意識增強,有的到一些充滿低級趣味的娛樂場所消費或是聚眾賭博,這與建設新農村是背道而馳的。于是我們采制了《高湖村的新農民》一組稿件,詳細介紹了這個村富裕起來的農民如何圍繞籃球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運動,圍繞大秧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等,很好地樹立了新農村新農民的形象。針對農民小病靠、大病拖,實在不行了才上醫院的不良就醫思想,我們采訪了《農村合作醫療為農民健康上保險》的專題節目,用鮮活的實例向農民講述科學合理的就醫新觀念。 地方電視新聞走出困境的關鍵在于區域化發展。區域化發展必須澄清現存的模糊、膚淺認識,修正錯誤做法,從內容、形式等方面對地方新聞進行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加強貼近性、服務性、親和性,貫徹人文精神,充分挖掘觀眾市場和廣告市場的潛能,做出別家無法復制的新聞,以區域化特色求得跨區域發展,最大限度地實現節目的個性化和大眾化,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要我們真正提高了對“三農”工作的認識,勇于為“三農”說話,加強為“三農”服務,帶著感情去從事“三農”新聞宣傳工作,關注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創造,辯證地看待“三農”問題,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三農”宣傳工作,我們的“三農”宣傳就能邁上一個新臺階,開創出新局面。為了能夠讓億萬農民更加富裕、更有尊嚴地生活,為了小康社會在我國的全面實現,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值得去做,應該努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