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傳媒生態視野下的“三農”廣告傳播研究
陳歡
伸。媒介素養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服務的能力。媒介素養最主要的內容,一是增加對大眾媒介的了解,學會以批判的意識接觸媒介信息;二是掌握與媒介交往的常識,懂得合理地運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務自我。 媒介素養教育的諸多方面成為農民廣告教育的著力點。對廣告信息的認識、參與和使用構成了農民廣告教育的內容,農民受眾正確理解、使用廣告信息,會培養農民受眾具有健康的廣告批判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綜合分析理論和現實狀況,應該從三個方面對農民進行廣告教育: 首先,培養農民對廣告的認知能力,了解大眾傳播資源。由于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農村地區的大眾媒介技術和設施沒有達到城市的水平,農民群體對媒介保持著一種神秘感,他們不了解媒介的運作模式,在此基礎上疏遠媒介,造成對媒介的不信任。對他們進行媒介素養和廣告教育,首先要打破他們對媒介的神秘感,讓他們熟悉媒介單位和廣告經營公司是怎樣的部門,有哪些功能,能提供那些服務,能為農民群體做些什么。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平衡器,有一個基本功能,它是個人向上流動的基本途徑,是促進社會平等的工具,一種好的制度安排應該有助于縮小而不是人為地加劇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人們之間的不平等。 其次,掌握利用媒介獲取有效廣告信息的方法。農民群體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處于劣勢的地位,他們獲取知識的相對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美國科技評估署發現,“能夠策略地運用信息和傳播設施的群體與不能這樣做的群體之間,差距將會家大,甚至,最有可能受到不利影響的人,恰恰是那些傳播新科技被認為能改善他們生存境遇的人:窮人,教育程度低的人,與技術隔絕的人,以及掙扎著生存的小企業。”如果任由城市和農村居民獲取廣告信息的差距繼續發展,后果將會很嚴重,所以應該充分調動農民獲取信息的熱情,這不局限于傳統媒體,新媒體互聯網也是嘗試的對象。 再次,培養農民對廣告信息的批判意識。區分正確的和錯誤的信息,分清無用和有效的信息是利用廣告信息的前提。媒介提供的廣告信息五花八門,而且每則信息背后都隱藏著很深的內涵,特別是廣告信息,具有強烈的商業目的,有時商業目的驅使媒介提供不真實的信息,而農民往往被表象所迷惑,認為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實的,并對其產生依賴。信息的多元化,對媒介素養較高者來說是豐富的資源,對農民群體來說卻是選擇上的無助和迷惑。特別是當負面信息和虛假信息出現時,農民群體常無法識別,迷失于大眾媒介的負面影響之中。因此,相關部門和組織應該教會農民辨別虛假廣告信息的方法。農民自身也應該提高這個覺悟。 最后,培養農民群體運用廣告形式實現自身發展的能力。廣告是促進消費、實現商品流通的方式,農民是農副產品的生產者,他們當然也可以利用廣告的形式實現自己的商品買賣,獲取利潤。對農民的廣告教育最終目的也是為了達到農民群體自身的發展以及農村的整體發展。在廣告活動中,農民應該樹立廣告傳播服務于大眾的思想,積極主動地尋找廣告為自己服務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