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甘肅省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關系的實證分析
朱厚軍 馬亞妮
論文關鍵詞:金融 經濟增長 協整關系 甘肅省
論文摘要:利用1991—2010年數據,采用單位根檢驗、協整分析等方法對甘肅省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甘肅省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不協調;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之間存在著穩定的協整關系,但農村金融并沒有很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引言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我國農村經濟的核心,在解決“三農”問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內關于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大多數是針對中國整體發展情況,或者是東中西三個地區的對比。近年來也有許多學者研究區域性農村金融問題,主要有王曙光和鄧一婷的《農村金融領域“系統性負投資”與民間金融規范化模式》(2006),周彬和匡亞斌的《甘肅農村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研究》(2007),彭記德的《西部農村金融深化與經濟增長實證分析》(2008),胡金焱和董鵬的《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的關系:山東例證》(2009),石晶、李青松和霍瑜的《甘肅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2010)。但是反映和探究甘肅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的文章卻不多。本文把研究點放在甘肅農村,更具有微觀層面的指導意義。
二、變量選取和數據處理
(一)變量選取
對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我國目前官方尚無統計指標與資料。結合甘肅農村實際情況和國內相關研究的普遍做法,本文用第一產業增加值和鄉鎮企業增加值之和來估算農村經濟總產出,用RGDP表示;居民收入水平可以反映經濟發展水平,所以本文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來反映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用FR表示;農村投資和消費增長也是農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所以計量農村經濟發展必須關注農村投資與農村消費,本文用農村固定資產投資來反映農村投資,用TZ來表示;用農村人均生活消費來表示農村消費,用XF表示。對于農村金融發展,可以用農村存款和農村貸款來表示。農村貸款包括農業貸款和鄉鎮企業貸款,用DK來表示。農村存款主要由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郵政儲蓄機構的各項人民幣存款組成,用CK來表示。
(二)數據處理
選取甘肅1991—2010年間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發展的各項指標。為消除物價因素的影響,以1990年為基期,利用價格指數對名義變量數據進行折算得到實際變量數據。通過取對數以消除數據中存在的異方差,分別記為LRGDP、LFR、LTZ、LXF、LDK和LCK,因為對數化變換不但不會改變變量間的協整關系,反而能夠使其顯性化,從而方便構建模型,以求能更好地反映變量之間關系的彈性值。在分析的過程中,本文借用Eviews5.0軟件獲得了相關計量的統計數值。原始數據來源于《甘肅年鑒》。
三、實證研究
(一)單位根檢驗
運用Eviews5.0軟件,對各個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以確定變量的平穩性。首先對RGDP、FR、TZ、XF、DK 、CK進行對數處理,其結果分別為LRGDP、LFR、LTZ、LXF、LDK和LCK。單位根檢驗結果表明,變量的ADF統計檢驗值均大于顯著水平1%、5%和10%下的臨界值,說明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序列。而經過一階差分后的變量是平穩的。所以一階的水平序列是平穩序列,各變量是一階單整I(1)序列。依據上述分析,大致可以判定變量間的時間序列數據單整的階是相同的。不過要判斷出變量的時間序列是否具有協整關系,還需要更進一步構建回歸殘差序列。
(二)協整分析
可以運用Engle—Granger兩步法檢驗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根據檢驗結果可建立如下協整回歸方程(圓括號內為標準差):
LCK=-46.99787LFR+7.662998
LRGDP+23.48910LTZ-16.35469LXF
(5.37652) (1.95424)
(3.84455) (2.23298)
LDK=-11.85438LFR+2.445441
LRGDP+6.445432LTZ-3.243347LXF
(1.38769) (0.44501)
(0.94562) (0.543432) 協整方程各檢驗項均通過,通過協整檢驗確定上述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可以發現1991—2010年間農村存款與農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生活消費存在負相關關系,而與農村GDP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存在正相關關系。同時可以發現農村貸款也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生活消費存在負相關關系,而與農村GDP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存在正相關關系。從協整方程來看,甘肅農村金融與農村居民增收和農村居民消費存在著負相關關系,沒有能夠很好地促進農民生活的改善。由協整方程可知,從長期來看甘肅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總值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存在正相關關系。這說明甘肅農村存款沒有相應地用到增加農民收入上來,而是流到非農化產業上,與此同時利用農村貸款進行的投資,雖然GDP算在了農村,但是農村居民卻沒有得到多少益處,投資收益流出農村。
四 結論與建議
首先從農村存款角度來看甘肅農村存款沒有很好促進農村經濟發展。1991—2010年間甘肅農村存款與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有正相關關系,與農村居民純收入有負相關關系,與其他經濟發展指標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這說明甘肅農村存款沒有很好發揮它應該發揮的作用,農村居民的有效資金來源仍是處于自我積累階段。其次從農村貸款角度來看,甘肅農村貸款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這說明農村金融沒有很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或是由于把農村貸款用在了非農產業上,或是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缺乏應有的金融能力,其運營的結果必然效率低,使農村金融領域出現“系統性負投資”。表面上甘肅經濟發展促進和誘導農村金融發展,這一結論似乎與前面的協整關系相矛盾。其實不然,正是甘肅農村居民純收入的增長促進制約農民純收入增長的農村正規金融的發展。這符合熊德平(2009)的結論,這一觀點充分揭示了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關系的失調。
如何使甘肅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無疑成為目前值得研究的一個重點課題,破解這一難題有利于促進甘肅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根據以上實證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完善農村金融體系。一是要加快通過專門立法明確縣域內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三農”服務的義務。二是發揮財政在金融支農中的作用。建立國家對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機制,對開展政策性業務的金融機構提供貼息,降低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農業和農村。三是借鑒國際上扶持合作金融組織的成功經驗,對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實行適當的減稅政策。四是加強對縣域資金流動的檢測和預警。五是擴大農村金融網點,實現農村全面覆蓋。
第二,開放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多種所有制金融機構,引導更多的民間金融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通過有效競爭,完善農村金融服務。一是進一步搞好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試點工作。目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主體部分是農村合作銀行。要在認真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探索規范村鎮銀行資金投放機制和制度,落實其為“三農”服務的市場定位。二是引導農民民間金融健康發展。從多數農村地區實際情況看,民間借貸關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要加強監控,規范民間借貸,積極引導農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既發揮民間借貸對農村金融體系的補充作用,又要加強風險防范。
第三,培育農村社會信用體系。一是探索建立以農村社區為基礎的信用登記制度,提高農民的信用意識。 二是逐步建立一些信用貸款。 如農村合作銀行推廣的小額農貸,就是一種典型的信用貸款,無需擔保,得到了廣大農民的青睞。
①王永龍. 農村金融資源配置制度缺失及應對[J].《改革》,2008,(2)89—94
②熊德平. 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9.303—305
③王曙光,鄧一婷.農村金融領域“系統性負投資”與民間金融規范化模式[J].《改革》,2006
④林毅夫,費德爾,劉遵義.中國農村信貸和農場績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⑤張杰.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