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全國上下高度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在中央多項支農惠農政策支持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央連續五年發出關于農業的1號文件,做好“三農”工作,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對于新農村建設既要積極推進,又要注意防止各種偏差,確保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發展農村經濟 必由之路
一、新農村建設取得的進展和面臨的問題
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開局之年是2006年,從總體上看,全國新農村建設進展良好。這里先以開局以來幾年做以簡要分析。
(一)新農村建設形勢良好
全國新農村建設取得的進展情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組織領導有力。從中央到地方都加強了組織領導,全國有一半左右省份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各地普遍加強了對新農村建設的指導協調。
二是政策落實比較好。國務院和相關部委還出臺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糧食主產區對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考慮到石油價格上漲對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連帶影響,及時出臺了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政策。
三是劃試點工作順利推進。不少地區和部門根據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著手制定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并且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試點。全國有22個省區市編制了新農村建設規劃,26個省份已確定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方案。各地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也取得新進展,鄉村道路建設步伐加快,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保障有所加強,村容村貌取得新變化,村莊建設規劃開始起步,生活環境改善得到重視。
(二)值得注意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
在新農村建設中也有一些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值得重視。
一是思想認識上還不完全一致。對于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性大家認識是一致的。但對于怎樣建設新農村的認識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特別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理解為村莊建設,不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村莊建設上,而應當抓住重點,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二是存在著一些急于求成的現象。比如有些地方提出用多少年建成新農村,有的甚至與干部任期掛鉤,在任期內就要使新農村建設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目標。
三是相當一部分地方存在畏難情緒和“等、靠、要”思想。有些同志認為地方財力不足、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現在搞新農村建設農民投資投勞的工作發動起來比較困難,所以等待上級政府增加投入的現象仍然存在,主觀努力和積極探索不夠。
四是有的地方存在追求形式和表面文章的情況,缺乏長遠的考慮和安排,在提高實效上下工夫不足。
五是個別地方存在不顧客觀條件地并村和大拆大建的現象。
(三)正確看待當前出現的問題
面對新農村建設開局階段出現的問題,應當確立以下基本判斷。
一是很多問題是原來就存在的?!叭r”工作搞了這么多年,自然會存在和積累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是新農村建設提出后才出現的,硬把過去存在的問題歸咎為新農村建設是不符合實際的。
二是開始出現一些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也是很正常的,是前進中、發展中的問題,經過努力是可以遂步克服的。
三是要正確認識,加強引導。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宏大、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不出現任何問題和矛盾。我們必須正確看待這些問題,采取積極態度,及時加以引導和糾正。
二、積極穩妥地推進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穿于整個現代化進程的一項長期的、宏大的歷史任務,必須積極穩妥地推進新農村建設,確保新農村建設在每個階段都能健康發展,始終沿著中央提出的正確方向不斷向前推進。
(一)進一步形成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合力
第一,發揮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作用。切實發揮好黨委的領導作用和政府的導向作用,這不僅體現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輿論宣傳和組織動員上,更主要的是體現在資金投入上。
第二,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目前,我們實行“市管縣”體制有利于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的延伸,增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形成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局面。
第三,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應當承擔應有的投入,主要用于發展生產和建房,村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通過“一事一議”方法來決策。國家財政通過直接補助資金、補助原料或“以獎代補”等方式,給予鼓勵和支持。要教育干部和群眾學會運用“一事一議”等民主決策機制,尤其是基層干部要學會與群眾商量辦事,按民主決策程序辦事。 (二)正確處理新農村建設中的重大關系
第一,正確處理試點與推廣的關系。推進新農村建設,關鍵在于如何選擇典型??偨Y以往在典型選擇方面的經驗教訓,我們應注重在經濟發展處于當地中等狀況的鄉村中選擇典型。中等狀況的典型比較接近多數鄉村的實際,較容易在面上推車。同時,注意選擇不同類型的典型,分別加強示范引導。應當明確,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只是面上的工作先走一步,政府主要在規劃制定、政策指導等方面給予幫助,在財政資金支持上應當實行普惠制,不能搞特殊化,這樣的典型才有生命力。
第二,正確處理分散與集中的關系。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是促進農村人口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在村莊整治過程中,對目前看不準的項目暫時不要匆忙建設。對那些長遠規劃要求拆并的自然村,可以有選擇地推進某些建設項目。應注意避免重復建設和損失浪費,特別要防止現在花費很多人力才力物力投入建設、沒過幾年就要拆除的事情發生。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先從整治村容村貌做起,這項工作既是農民急切期盼的,又花錢少、見效快。拆并村莊是一個逐步推進、水到渠成的過程,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維護農民的利益。
第三,正確處理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遠奮斗的重大歷史任務,需要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努力。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使階段性目標與長期性目標結合起來。新農村建設必須分階段推進,每個階段集中解決某個方面的緊迫問題,每個階段的建設和發展項目,都要充分聽取農民的意見,根據大多數群眾的利益和意愿辦事,發動廣大群眾廣泛參與。
(三)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有利于可持續發展
第一,穩定和完善基本經營制度,保持政策效力的可持續性。改革開放以來,農村之所以能保持穩定就是因為穩定了家庭承包經濟制度。因此,要繼續維護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只要不是居家遷到城市居住,其承包經營權應當保留。對于舉家外出打工的承包地,應當依照有關政策法規,實現合理流轉,逐步向種田能手集中,以利于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第二,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保持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傳統農業效益比較低,現代農業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注意發展現代農業,把現代農業發展與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與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連接在一起,促進農業產業不斷拓展、農民收入和就業較快增加。
第三,加強農業設施基礎建設,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備足后勁。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強化農業基礎的緊迫任務。必須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建設,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
我們堅信,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扎實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將呈現更加喜人的局面,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