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任務芻議
李義森
摘要:根據中共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總體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和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開展農村形勢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大力普及科學技術知識 積極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廣泛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移風易俗活動。為農村和諧社會構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關鍵詞:和諧農村 精神文明建設 任務
根據中共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總體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和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眼于維護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著眼于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著眼于提高農民文明素質農村文明程度,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堅持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不斷增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為農村和諧社會構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一、以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為核心,深入開展農村形勢政策教育
引導農村干部群眾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不斷增強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堅定性,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為此,我們要大力宣傳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及時準確地宣傳中共中央關于農村土地承包、維護農民權益、扶植糧食生產、支持農民增收等重大部署,宣傳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等政策措施,宣傳農村稅費、糧食流通體制、農村金融體制和土地征收制度等改革重點,幫助農村干部群眾吃透政策精神,增強政策觀念。深入開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宣傳教育,引導農村干部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增強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風險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
二、以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
思想道德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中心環節。必須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作為根本任務貫穿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區分層次、區別對象,既鼓勵先進又照顧多數,既統一思想又尊重差異,既解決思想問題又解決實際問題,既服務農民又引導農民,認真細致地做好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廣泛開展以“共鑄誠信”為重點的多種道德教育和實踐活動,推出一批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先進典型,總結推廣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先進經驗,大力倡導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義利觀。切實加強農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努力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體系。 三、以提高農民增收致富本領為核心,大力普及科學技術知識
新形勢下,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大力普及科學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要以農民群眾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為載體,加強科普宣傳,在廣大農村努力營造學科學、愛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加強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宣傳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常識,幫助他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自覺抵制“法輪功”等歪理邪說的侵蝕。緊密結合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的需要,推動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做到技術人員到戶、科技成果到田、技術要領到人。進一步搞好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工作,幫助他們提高職業技能,增強外出就業、穩定就業的能力,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
四、以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為核心,積極發展農村群眾文化
文化生活對農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文化,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結合地域和民族特點,利用各種節慶、民族傳統節日、農閑時間和農村集市,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培養一批有專長的農村文藝人才和骨干,扶持一批面向農村、服務農民的文藝團體,鼓勵和支持他們傳承民間藝術,傳播先進文化,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生力軍的作用。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取締違法經營的錄像放映廳、游戲廳、網吧、歌舞娛樂廳,杜絕各種格調低下、內容不健康的文藝演出,確保用先進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五、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廣泛開展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移風易俗活動
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關注。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狠抓環境綜合治理,切實解決亂倒垃圾、亂堆糞便、亂貼廣告、亂建房屋、亂設攤點等問題,努力實現廣大農村環境面貌的大改觀。適應農民新村和小城鎮建設的需要,大力加強農村道路、給排水、垃圾處理、通訊、電力、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程。切實保護好土地、森林、地下水等自然資源,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嚴格控制環境污染,堅決制止亂砍濫伐,保持農村生態平衡。大力倡導文明新風,引導農民增強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環保意識,樹立正確消費觀念,反對鋪張浪費,革除賭博等陋習,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張惠敏等.試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1999,〔1〕.
[2]王健,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J〕,求實,2006,〔5〕.
[3]張法新,關于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踐的思考〔J〕,理論學習,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