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融“關愛水資源教育”于化學教學中
周明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那么作為生命之源的水資源目前的情況怎樣呢?
據《揚子晚報》報道,渤海的污染已到了臨界點,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遏制污染,渤海將在10年后變成“死海”。渤海每年收納污水高達28億噸,每年收納的污染物超過70億噸,海底泥中重金屬含量超過國家標準的2000倍。由于水質污染等原因,如今渤海沒有一種魚類、螃蟹能夠形成規模群帶。根據我國部門對532條河流的檢測,有436條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據報道,北京等大城市相繼舉行調高水價的聽證會。另據報道,重慶市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48億。昔日美麗如畫的南京十里秦淮變成了臭氣沖天的“龍須溝”。許多濕地由于缺水而萎縮,江河污染在持續,海洋赤潮頻繁爆發,紅樹林在快速消失。救救渤海,救救淮河,救救丹頂鶴……
看著這些事實報道我心情十分沉重,由于人類的活動改變了天然水的性質和組織,破壞了生態的平衡,危害了人類的健康,水源污染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作為教師,我有責任讓學生了解水資源、愛護水資源。
一、帶領學生查閱資料、看環保時事報道了解我國水資源的污染,讓學生確實認識到水污染防治是水資源保護的當務之急。
1.人類對水污染的認識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習慣于把廢物傾泄于河流,同時又從其中汲水飲用,河流既是“自來水管”,又是“下水道”,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但是,這種做法也有科學依據,即利用了河流水體的自凈能力。由于當時污染總量很小,在水體對污染的承載能力之內,水污染并未對人類的發展構成威脅,這個矛盾還不突出。由于世界范圍內工業化的發展,污染總量急劇增加,大大超過了水體對污染的承載能力,比如倫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納河氣味四溢,魚蝦不見。西方發達國家認識到并開始著手水污染的防治,投入了不小的力量,但是,當時認為只要發展生產就必然有大量污染,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污染防治已成為世界上幾乎人人皆知的一件大事。除了更高度的重視、更大的投入,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以外,還提出了水污染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和清潔生產等新思想,開始提出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開始重視水污染的防治和水的可持續利用。
2.當前水污染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的水污染形勢有了新的發展:
(1)以前主要是城市污染,而隨著鄉鎮“五小”企業的迅速發展,農村污染開始逐漸與城市污染平分秋色。
(2)以前主要是工業的點源污染,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化肥農藥使用量的大大增加,農業面源污染開始逐漸與工業點源污染平分秋色。
(3)由于多年排污的積累,江河湖庫的內源污染迅速上升,水生態系統嚴重蛻化,自我修復能力大大降低。 3.防治污染的情況
目前我國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國家統計的12種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十五”末期削減了15%左右,部分地區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了遏制,但是,總體形勢仍相當嚴重。我國污水的排放量已從80年代的310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620億噸,占全國年用水總量的10%以上,自凈能力已是杯水車薪;受污染河段已超過總河長的1/3;水生態系統蛻變嚴重。這不僅見于統計數字,甚至于每個居民都能接觸感覺到。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有限的水資源被污染。我們感觸最深的是鄉村小河的干涸。那里曾經是農村孩子的天堂,現在卻是垃圾發酵場。我國南方嚴重的水污染已經使相當多的地區出現水質型缺水,誰能想到守著滾滾長江的太湖流域缺水喝?
二、引導學生關心水資源、愛護水資源。
1.讓學生討論如何愛護水資源。
通過討論,要讓學生明確節水是從量上保護水資源,防治污染是從質上保護水資源,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節水本身就減少了污染總量;污染的防治則實際上減少了不可利用的水量,等于節水。
2.督促學生從現在起變語言為行動,為愛護水資源做出所有力所能及的事。
3.教師帶頭節水防污。在不影響實驗效果的前提下應進行微型實驗,對教材設計的實驗選擇性地使用和改進。
環境與化學有著密切關系,尤其是社會發展到無處沒有化學的今天,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無不與化學打交道。化學在豐富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由于人類的不合理利用而使人類遭受著嚴重污染的危害,其中水資源的污染一部分來自化學污染。我們化學教師要教會學生理解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同時懂得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去治理環境污染,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使學生在面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挑戰時,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學的決策,使綠色化學更好地為人類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