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梨樹縣水資源短缺現狀及農業用水對策
朱景嵩 張淑芬
摘要闡述了梨樹縣水資源的現狀,分析了農業缺水的原因,并提出了農業用水的對策,以實現農業的正常生產。 關鍵詞水資源;現狀;農業缺水;原因;對策;吉林梨樹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當今水資源短缺,一些河流斷流、干枯,河道萎縮以至枯竭,水庫蓄水量也大幅減少,地下水源的開發利用已入不抵出,水位下降,漏斗區擴大,誘發地面下沉、水質惡化等不良現象頻發,嚴重影響農業的正常生產[1-4]。人類應遵循自然規律,依靠科技的力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水資源現狀 一是降水。梨樹縣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南北長105 km,東西寬92 km,幅員面積4 209 km2。屬于溫帶半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春季多風沙干旱,夏季溫熱多雨;每年5—9月為雨季,據50年統計年平均降水量為560 mm,年份間差異較大,最大差異達444.5 mm。地區間分布也不相同,降水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多,東南多年平均600 mm以上,西北多年平均400 mm以下;降水多集中于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8%,4—5月降水偏少,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3%左右,因此春旱十有八九,嚴重影響播種出苗質量。二是地表水。境內有9條較大河流,其中東邊河、昭蘇太河和條子河最大。境內有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14座。地上水資源比較豐富,但這些水利資源主要用于種植水稻。三是地下水。地下水資源由于地形和含水層巖性不同,地域差異性較大。東邊河、昭蘇太河和條子河中上游,地表坡度大,含水層多系砂礫層,透水性較好,地下水流暢通。東邊河下游河谷地區,地表坡度平緩,水位淺藏,地下水徑流遲緩,有大面積的閉流區,使地下水逐漸礦化,因而地表面土壤鹽堿化普遍。而今,由于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自20世紀90年代,梨樹縣旱災連續發生,使縣域水庫蓄水量嚴重不足,小水庫幾乎干枯見底,大河斷流小河干,地下水位嚴重下降,致使全縣水田大部改為旱田。水資源危機給梨樹縣的農業生產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因此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農業已迫在眉睫。 2農業缺水的原因 一是用水量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工業、農業生產迅猛發展;設施農業、灌溉性用水等大大增加勢必導致用水量的增加。二是環境惡化。如林木的無序砍伐,荒山的大面積開發、墾荒,不僅嚴重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還會造成土壤蓄水能力下降,蒸發量上升,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等,導致干旱災害的頻繁發生,給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不利。三是河水利用率下降。一些小企業和礦山開發流出的有毒有害廢水直接排入河流,使河流受到污染農業生產不能利用。四是水資源減少。降水量減少,1990—2009年,前10年年平均降水量為555 mm,后10年年平均降水量為477 mm,降水呈現逐漸偏少的趨勢,使消耗的地下水、地表水得不到補充。
3對策 一是提高整地質量。通過深耕、深松打破堅實的犁底層,增加土壤耕層厚度,增加土壤滲透性,廣泛接納降水,提高蓄水保墑能力,減少地面徑流與蒸發。促進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擴大根系的吸水吸肥范圍,從而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二是秋整地秋施肥。該項技術完全適應梨樹縣“十年九春旱”的氣候條件,秋天作物成熟后要及時收獲,及時整地、施肥,避免春天整地動土,有利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納蓄天上水,保住土中墑”是實現一次播種實現全苗、齊苗、壯苗的關鍵措施之一。三是種植抗旱性作物。本著注重市場效益的原則,選種優質、高效、節水的抗旱性作物,壓縮高投入、低產出、耗水大的作物。增加耐旱節水優質高效的作物品種,如耐密型玉米、谷子、高粱、豆類、花生、芝麻等。四是中耕少動土。鏟、趟抗旱,但干旱嚴重,表層無濕土,鏟趟只能使旱情加重,而且傷根后易形成三類苗或死苗。因此,在生產上,應采用精量播種技術,早間苗,科學應用化學除草技術,實現中耕少動土的管理措施。五是推廣應用保水劑,解決干旱年份土壤墑情不足的問題。保水劑含有大量的強吸水集團,其貯存的水分可被農作物的根系直接吸收,從而達到作物抗旱的效果。六是旱地施肥技術。開展農化相結合,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應用秸稈粉碎直接還田等技術,以培肥土壤調水,以水調肥,充分發揮水肥協同效益,提高土壤抗旱能力。七是推廣滴微灌溉技術。該技術是按照作物需水要求,通過低壓管道系統與安裝在末級管道上的灌水器,將水以較小的流量均勻準確地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層中,調節土壤水分,達到促、控結合,以節水灌溉方式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實現既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又能提高水的利用效果的目的。八是其他措施。如催芽坐水播種、玉米秸稈覆蓋保墑等栽培措施。搞好封山育林、提高地面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分流失,防止土壤沙漠化等都有利于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