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飲水安全問題
靳長亮
論文關鍵詞:農村飲用水源 現狀 保護 對策建議
論文摘要:保障飲水安全是當前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務,而農村飲用水源保護是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的核心。本文通過調查對影響我國農村飲用水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剖析了農村飲用水源地污染的主要成因;提出了保護農村飲用水水源的對策建議。
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危機的核心問題是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問題。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對飲水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要想辦法解決群眾的飲水問題,絕不能讓群眾再喝高氟水”;“要增強緊迫感,深入調研,科學論證,提出解決方案,認真加以落實,使群眾能喝上‘放心水’”。
在2009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溫總理指出:五年來解決了9,748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2009 年再解決6,000萬人安全飲水問題。[1]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加大了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的投資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決了一些農民的飲水問題。但農村飲水安全形勢仍十分嚴峻,而且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又由于經濟發展和資源過度開發,導致了農村飲用水源污染和水資源枯竭問題,這些問題正日益威脅到農民的飲水健康。因此,加強農村飲用水源保護,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已經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2]。
一、農村飲水現狀和展望
農村飲水主要是指農村和鄉鎮居民生活用水。我國農村飲水不安全問題有氟水區、苦咸水區、用水量不足、用水方便程度低等9 種類型。出現飲水不安全的原因包括:水資源短缺,時空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匹配;環境污染嚴重,流經城市的90%河段受到嚴重污染,75%的湖泊出現富營養化;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等。全國1/4 以上的國家河流監測斷面和近1/2 的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不能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最低要求,一半以上的國家河流監測斷面和70%以上的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不適宜作為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河湖污染相當嚴重。飲水安全問題任道重遠。
目前中國農村繼續要求飲水解困的人數還有1,000 多萬,主要是近年來新出現的飲水困難人口。據了解,目前全國有3 億多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飲水不安全人口在數量上中部多東部少,中部為1.4 億人,東部為0.7 億人;在飲水不安全人口占農村總人口比例上,西部多東部少,西部為40%;東部為27%。按照規劃,中國到2010 年底將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村鎮自來水普及率達到60%,至2020年底農村基本普及自來水,其中鄉鎮實現自來水化。在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基本解決的基礎上,今后的工作重點將著力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優先解決對農民生活和身體健康影響較大的飲水安全問題。到2020 年基本解決我國農村的飲水安全問題,爭取讓3 億多農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二、農村飲水安全面臨的問題研究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工作,把幫助農村居民解決飲水困難作為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從物力、財力等各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建設一系列農村飲水工程,并提出和逐步推行一系列措施。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在取得一些經驗和效益的同時,還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村飲水安全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
(1)水資源緊缺、氣候變化,加大了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的難度。我國水資源緊缺,是世界上最貧水的國家之一。受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影響,我國極端氣候發生頻繁,且水資源總量呈下降趨勢,嚴重威脅飲水安全。有資料顯示,1997 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7,855 億m3,2004 年降為24,130 億m3,特別是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地區水資源總量下降趨勢極為明顯。河北省平均年降水量上世紀五十年代為612mm,而近七年只有430mm,明顯減少。我國華北、西北地區主要靠地下水源,多年來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單井出水量減少,有的井深在500m 以上。陜西、甘肅、寧夏等省山丘地區,主要靠集雨的水窖、水池和小水庫,由于持續干旱,這些蓄水設施干涸,需要到幾十公里外拉水吃。由于水資源短缺和缺少必要的供水設施,全國農村水量不足、保證率低的飲水不安全人口占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的三分之一。
(2)水污染嚴重,已成為威脅農村飲水安全主要因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工業及城市污染大量向農村轉移,農村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交錯,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村鎮水環境惡化,局部突發性惡性水污染事件經常發生,大范圍出現的水源污染和水環境破壞,對廣大農民群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影響社會穩定,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活污水直接進入飲用水源、牲畜直接在水源地飲水以及牲畜的糞便也被帶入到水中。如果飲用水源流動緩慢,將使藻類及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體呈現綠色,水質受到嚴重污染。鄉鎮采礦和冶金工業的尾礦、爐渣亂堆亂放在小河溝旁,造成河道淤積、水體受污染;采用落后工藝技術的鄉鎮企業對自然資源地掠奪式利用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工業生產過程中時有泄漏事故發生,對周圍環境污染嚴重,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飲用水源的水質。對農村工業污染源的調查表明,有工業污染源的水源所占百分比較有生活污染源的水源所占百分比低得多, 一般低于 50%, 這與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工業發展尚比較落后有關。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污染源的污染飲用水水源問題會日益嚴重污染不僅造成許多農民的飲水困難,而且給目前已建工程的水源保護帶來巨大難度。目前農村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威脅廣大農村居民飲水安全的主要因素,且呈不斷擴大趨勢。全國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中有近一半是由于水環境污染和水源破壞造成的。
(3)地下水位下降。因工農業生產開采地下水過量,致使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濃度增大,地下水源受到污染。研究表明,盡管種類繁多的污染物可通過多種途徑污染地下水,但是構成地下水廣域性和持久性污染的并不是潛在有危害的重金屬污染物,也不是有毒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而是存在于地質構造、成為天然水基本溶質成分的主要離子和生物中成份物質,這是因為地下水含水層比地表水有更強的凈化能力,以及這些化合物自身的化學性質和在含水層中的化學行為。使地下水變苦、變澀,使形成的水體硬度增加,是當前地下水污染中的突出問題。 (4)農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設標準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國農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為4 億多,約占農村人口的40%,而日供水量大于200m3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約占農村總人口的15%;由于地方配套資金不到位,許多集中式供水工程設施簡陋,缺少水處理和消毒設施,工程沒有達到原設計標準,沒有進行規定的水質檢測。由于我國農村供水工程小型分散,建設標準低、設施簡陋,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今年南方地區冰雪災害使得大量農村供水設施損壞,影響正常供水。5.12 汶川大地震后,造成上千萬人的飲水不安全,災后重建任務艱巨,關于供水工程建設標準問題需要我們專題研究。
(5)水土流失 由于不適當的人為開發,引起了生態環境改變和自然環境的退化,使水源涵養能力下降,部分草原退化、植被稀疏,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泥沙及腐植質進入地表水體在底部淤積,形成了地表水體的內污染源。
(6)農村面源污染。人們在從事農業耕作活動時,由于使用化肥、農藥等,使有害物進入河流、湖泊、水庫等,造成農村地表飲用水源的污染。農村面源污染中的主要污染物質是氮、磷營養元素:一方面,我國農田的氮肥使用量居世界首位,但其利用率卻很低,過量的氮肥隨降雨徑流和滲漏排入水體而引起水源污染;另一方面,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993 年統計, 我國農田磷素進入水體的通量為19.5kg/hm2,比美國高8 倍。過量使用化肥已成為農村面源污染的主要的原因,這類污染是水源保護工作中不易控制的因素。
三、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的對策建議
確保農村飲用水源衛生,保障農民用上足量安全的水,其根本措施就是構建科學合理的供水工程、控制和治理環境污染。對于農村地區,要合理開發、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加快以雨水集蓄利用為重點的微型蓄水工程建設。污染一般是由人類活動帶來的,對于農村飲用水源來說,主要是生活廢棄物和工業“三廢”引起的污染[3]。國內外研究者普遍認為,由于土壤巖性、生活垃圾、衛生條件、農藥化肥和工業廢水肆意排放等因素造成了飲用水源地污染。針對于此,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相應的保障飲用水源地安全的對策與措施。主要包括:(1)選擇不易污染的水源:水源的選擇應從技術和經濟兩方面綜合考慮。由于地表水易受到工業廢水、農灌尾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以地表水為飲用水水源會增加水質凈化的難度。在同等條件下,地下水源不易受污染,易于防護,衛生條件好,宜優先選擇水質符合要求的地下水。只有當地下水短缺或水中含氟、鐵等物質過高、水味苦咸或遭受工業有害廢棄物嚴重污染致使水質惡化時才應考慮地表水;(2)嚴把水源工程關:確保水源水質符合國家飲水衛生標準,應建立堅持在水源工程開工前檢驗相關水源水質的制度,并盡量采用全封閉水源構筑物,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3)加強水源衛生防護:作為生活飲用水的水源,應設置衛生防護地帶,劃分不同的水源保護區,并規定相應的保護措施;(4)強化水質監測:加強對供水水源地的監測工作。為了防止水的污染,建立健全嚴格的水質檢驗制度。水源水質監測的目的是為了及時全面掌握水源水質的動態變化特征,為水源水質的準確評價和水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以及水源污染防治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依據。水源水質監測與評價應包括監測點的布置、監測項目、監測時間、監測頻率的確定、監測方法的選擇和水質評價等內容。其中具體監測項目可針對不同水源,按水源環境質量標準及水源污染的實際情況加以確定。
參考文獻
[1] 李仰斌.采取措施 努力工作 切實保障農村飲水安全[J].中國水利,2005,(3):30-32.
[2] 翟浩輝.把握重點 統籌規劃 保障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在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審查會上的講話摘要[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6,(5):1-3.
[3] 李代鑫,楊廣欣.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