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前農村勞動力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及職業教育的應對策略
孟春青
: 論文摘要:近幾年大批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業科技含量進一步增加,鄉鎮企業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農村勞動力分流趨勢明顯,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強烈。為此,職業教育必須拓寬生源,調整專業結構,加強科學研究,提高師資水平,以發揮職業教育在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農村勞動力;需求;策略
近年來,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逐步推廣,使得更多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農村勞動力流動性比以往明顯增強。農村勞動力流動呈現出三種分流趨勢:一是仍固守農業,從事農業或與農業密切相連的規模化經營產業;二是不愿遠離家園,但不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到當地企業就業或自主創業;三是進城務工,他們人數最多,多數長年不歸,主要從事第二或第三產業。分流后的農村勞動力由于工作領域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對職業教育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異。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對職業教育的需求
1.進城農民對非農業技能需求強烈,職業教育需求人群空前擴大
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度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2 978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4 533萬人,與上年相比,農民工總量增加436萬人,增長1.9%,預計未來這種增長趨勢會更加明顯。
大批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使工業、商業、建筑等行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工荒問題。但是,調查發現,在進入城市的農民中有51.1%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訓;文化程度越低接受過技能培訓的比例也越低,在文盲半文盲農民中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僅占26.3%。由于他們一無專業技術,二無高深知識(雖然有的經過了短期的技術培訓),進城之后主要從事初級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滿足城市對低層次勞動崗位的需求,主要崗位有建筑工、裝修工、裝卸搬運工、修理工、家政及餐飲服務員等。許多進城農民尤其年輕的新生代農民,渴望通過自己的打拼能扎根城市。然而,沒有受到良好職業技術培訓、沒有技術專長的農民在城市收入較少,工作難以穩定持久,難以更深層次地融入城市生活,他們迫切需要掌握一技之長,進一步改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職業技術教育關系到農民進城后工作的穩定和收入的提高。
2.農業規模化經營趨勢明顯,留守農民農業科技水平亟待提高
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蓬勃展開,城鄉一體化進程進一步推進,建設現代化新型農業成為“十二五”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2008年頒發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隨著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以及農村城鎮化趨勢的加劇,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對土地的耕種,轉包、出租土地現象日益增多,而留守土地的農戶開始出現專業大戶,如種糧大戶、蔬菜種植大戶等。與此同時,果樹栽培、養殖等規模經營也蓬勃發展。規模經營給農民帶來較高利潤,但也存在極大風險,需要經營者有一定的專業技術,并能不斷采用新技術,推廣優質高產新品種,發展綠色農業,領先市場,才能確保豐收和更大效益。
此外,今年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種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每一項目標的實現均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因此,對留守農民加強農業科技教育與培訓已刻不容緩,已成為改造傳統農業、建設高效生態新型農業的必由之路。
3.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當地就業創業的農民需要特色專業技術培訓
鄉鎮產業為廣大農民提供當地就業機會,是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主要領域,在增加農民收入、帶動區域經濟良性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由于鄉鎮企業在技術、設備以及資金等諸多方面均不能與大型企業相比,這就決定了鄉鎮企業必須走特色發展之路。調查發現,有特色經營的鄉鎮農村,農民人均收入相對較高,勞動力較少外出打工。“堅持本地特色,優化產業結構,建設特色產業鏈項目”現已成為許多地方政府發展本地經濟的目標。
隨著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基地的建設,特色產業園區、新興工業園和開發區的出現,特色產業鏈的形成,各類技術型人才呈現出供不應求的趨勢,凸顯出當前鄉鎮產業專業技術型人才的不足。能在當地實現就業創業是許多農民的夢想,然而無論當地就業還是自主創業均需要有一定專業知識,掌握當地特色產業技術。大批計劃當地就業創業的農民急需專門的特色產業技術培訓。
二、職業教育的應對策略
1.拓寬生源,實現職業教育平民化、大眾化
早在2006年教育部部長周濟就指出:“我們今后一段時間發展職業教育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主要對象就是農民工。”當前職業教育應拓寬生源,給予進城農民和留守土地的農民以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吸納他們為教育的對象,實現職業教育平民化、大眾化。進城的農村勞動力,以已婚的青壯年為主,少數是初高中畢業生和中老年人,他們在知識結構、就業需求、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差異。這些人,大都拖家帶口,是家庭的主要經濟收入者,他們無力支付高昂的學費,不能長時間為學歷、證書脫產學習,多數人只能半工半讀。因此,職業教育必須適度轉變原有的辦學模式,滿足農民多元化的學習需求。 首先,要有效分流農村勞動力。要做好中學生升學、就業分流工作,進一步減少無知識無技術“新農民”的產生。要鼓勵廣大中學生積極報考職業技術學校,理性選擇個人發展方向,對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行學費減免制度,設置多項獎、助學金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減少新一代文盲。
其次,要分層教學與培訓。要根據知識能力水平,對現有農村勞動力有效分層培訓。對知識能力水平高的年輕一代農民可以進行全職的學歷教育,全面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使他們向有知識懂技術的專業人才方向發展;對文化程度低、家庭經濟負擔重的中老年農民,可采用非學歷的短期技術培訓,也可把工作與技能培訓相結合,重在強化基本勞動技能培訓。
最后,職業教育要與就業相聯系。要與企業、社區、農業部門聯合辦學,采用訂單、定點、定向等多種培養、培訓方式。適度采取“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人才,使學習、培訓、實習、就業相結合,從而實現學校與企業一體化發展,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
2.調整專業結構,實現由綜合發展向特色化發展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產業調整升級,落后產業不斷被淘汰,農業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社會急需大量技術型人才。調查顯示:我國數控技術應用領域的操作人員、編程人員和維修人員每年需要新增幾十萬人,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的需求每年將增加100萬人左右,汽車維修行業每年需要新增30萬從業人員,醫療護理人員每年需要新增15萬人。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一、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將調整為25∶30∶45,城市化率將達到57.5%。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園林、商業、交通旅游、社區服務、物業管理、家政服務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的需求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首先,學校應深入工廠、企業、農村、社區調研用人市場,根據市場用人需求改進專業設置,調整專業結構,為社會提供優質職業教育。適當增添有關規模種植業、規模養殖業、農業新知識新技術等農村急需的專業和培訓內容,解決當前農業科技含量低、農業技術人員匱乏的問題,通過各種培訓把部分留守農業的農民培養成有知識懂技術的新一代農業技術人員。其次,職業教育還應立足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人才培養必須符合當地產業發展的要求,著力培養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技術型人才,專業設置應力求特色化。
調整專業結構一要與區域經濟相適應,與地方特色農業、特色產業相聯系,打造品牌專業;二要與就業市場相聯系,適應農業人口向用人量激增的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主動設置服務業的應用型專業;三是專業設置要高新化,淘汰落后專業,著力打造社會發展急需的高新技術類專業。
3.成立科研機構,提高科研能力
由于我國當前農業產業化水平還比較低,農副產品多以粗加工、簡單加工為主,嚴重影響農副產品資源的利用價值。尤其是廣大鄉鎮企業,急需采用先進設備,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提高加工水平,實現由粗加工逐漸向精加工、深加工轉化。
首先,職業院校要成立專門的科研機構,組建科研團隊,調研當前農村城鎮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在技術上給當地生產提供指導和幫助。其次,要鼓勵教師以服務區域經濟為己任,積極參與企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研究,立足解決當地經濟發展中的疑難問題,幫助企業和農民解決生產中碰到的具體技術問題。再次,建立企業與學校的互助合作關系,即學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培養科研人才,企業為學校提供資金、設備、實習基地等幫助;建立學校與農村專業戶結隊幫扶關系,推廣新技術和優質品種,提供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建設完善的服務網絡,實現培訓、示范和技術指導一體化。
4.提高師資水平,建設新型教學團隊
師資建設是當前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曾在“‘十一五’全面推進職教師資建設”的報告中強調:“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教師,沒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特點是重實踐性、重技術,而許多職業學校卻缺乏具有專業知識、實踐教學能力較強的教學團隊,這與社會對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顯不相適應。
首先,職業教育應選拔一批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能,會講課更懂技術的“雙師”型教師上崗。其次,對在職教師也要定期培訓,鼓勵教師定期深入當地企業、農村實踐鍛煉,不斷提高技能水平。要求廣大教師要做學習型教師,要對本專業的發展保持高度的靈敏性和洞察力,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能水平。再次,聘請企業或社會其他行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能手定期來校指導,提升本校教師的技能水平。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與社會專門的科研機構建立聯系,聘請有關專家做技術顧問,對新產品的研發、新技術的推廣進行指導,以期對行業發展動態始終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總之,農村勞動力的分流既為職業教育儲備了大批生源,又向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廣大職業院校應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