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農村勞動力流動與經濟發展關系探討——基于河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分析

王艷霞

【摘要】農村勞動力流動是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一種特有現象。農村流動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整體素質直接影響到自身社會地位的提高和經濟收入水平,也關系到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安定。文章從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動因、制約流動的因素分析以及相關對策的探討出發,尋找解決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有序流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社會流動;經濟發展;關系 一、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背景 從國際上看,農民從農業向非農業、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必經之路,是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世界性普遍規律。從我國來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社會經濟發生巨變,我國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在流動中實現了由農業到非農、由鄉村到城鎮的跨越。盡管如此,相對于國內社會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要求,現階段我國仍面臨著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不斷轉移的較大壓力,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已成為實現社會經濟全面、協調、較快發展的較大制約。“農村流動勞動力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一種表現,其實質就是農村隱性失業的公開化。盡管當前城鎮下崗、失(待)業現象非常嚴重,但從中長期經濟發展看,農村勞動力能否充分就業是我國經濟能否實現騰飛的關鍵。我國再就業問題的長期重點不是在城鎮,而是在農村。”[1] 為此全國各地、從上到下都加大了工作力度,千方百計擴大勞務輸出、加快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和向鎮城轉移。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引發或加劇了一些矛盾、面臨著一系列問題。比如農村流動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就業結構失調、不適應高技能工作崗位需要等。在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如何促進我國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并實現又快又好地轉移,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農村勞動力流動、轉移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河北省農村勞動出現大量富余,流動趨勢鮮明。2000年,河北省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80.4%,農村勞動力2707.1萬人,占全省勞動力總量的80.8%;全省農村勞動力人均耕地3.6畝,低于全國人均4.2畝的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很突出。本年度農村勞動力中社會流動總量達194.75萬人,剩余農村勞動力人口500~600萬人,全省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140.42萬人,其中勞務輸出54.33萬人。另外還有年增長的70萬勞動力數字,實際流動勞動力還要多得多。如此龐大的農村勞動力流動和待流動的隊伍,實現他們的勞動轉移與就業的任務的確很艱巨。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趨勢極為明顯,任務相當艱巨。農村勞動力就業在一、二、三產業所占比例分別為61.5%、21%和16.7%,在第一產業就業比例明顯偏高,就業結構不合理。[2]近年來,解決河北省農村勞動力就業問題已成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數量逐年增加,但勞務輸出增速不快,城鎮化水平較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繼續尋找就業崗位。河北省農村勞動力市場自2000年以來發生很大變化,剩余農村勞動力到2007年達1000萬人,勞務輸出總量累計400萬人。一方面農村勞動力轉移、流動與就業任務比較艱巨。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發生變化,開始逐步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就業結構趨于合理,如表1所示。

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征。河北省地處京津塘沿海地區,瀕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展中心,地理位置上為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河北省農村勞動力的流出率較高,地處我國華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屬于中等或偏下,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狀況也屬中等,農村勞動力有條件和能力支付流動的成本,從而為流動提供了可能性。這足以說明:農村勞動力流動是農村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那些農村經濟還未發展到這一程度的省與地區,流出率當然較低,比如河北省的貧困山區、我國西部地區等。 三、農村勞動力流出的動因分析 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現象有多種因素,分析起來,以下幾種原因帶有普遍性:(1)滿足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增加經濟收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衣食住行也逐漸向城鎮化方向轉變。以河北省為例,許多村莊的建筑風格就像城市里的別墅,有許多農民甚至去城鎮購買房產。為了追求更好更高的物質生活,農村家庭里的富余勞動力往往會走出去,進一步提高家庭收入。(2)科學技術解放了生產力,促使農民的閑暇時間逐漸增多。(3)青年農民個體發展的需要,追求高層次職業生活。現在的青年農民更是不滿于父輩“面壁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們抱著挑戰的目標和心態,想要擺脫農民的身份地位。因此,對現代社會的青年農民來說,城市生活始終是他們向往已久的事情。(4)城市文化、城市文明對鄉村的滲透和洗禮。由每年往返于城鄉的農民工大潮可見,以青年農民居多,據《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載,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28.6歲,外出打工者的年齡趨于年輕化。(5)城鎮建設和城市新興行業的成長與發展為農村流動勞動力提供了市場。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調整與重組,國外各種資本、資產的流入,一些傳統行業開始縮減,新興行業悄然興起,許多復雜勞動含量比較低的工種對農民工產生較高的市場需求,比如家政服務、餐飲服務、垃圾回收處理、高險建筑工程等成為農民工主要從事的城市職業。 四、制約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因素 從社會學視角分析,要在短時期內實現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有序流動、高質量流動,提高農村流動勞動力的職業地位和社會地位還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就河北省農村勞動力流動情況來看,盡管每年按計劃完成一定的流動、轉移任務,但是農村流動勞動力的城鎮生活狀況并不樂觀,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供求總量、供求結構失衡 從總量上看,7億多農村人口、5億多農村勞動力、1.2~2億農村剩余勞動力,每年還要新增600~700萬農村勞動力是目前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業人口和農業剩余勞動力基數過大,是我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艱難的直接原因。從供求結構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勞動技能,與城市或者非農就業崗位對勞動技能的要求之間失衡,現代工業部門新崗位的增加需要大量有文化、有技能勞動力的補充,而農村剩余勞動力大多教育程度與專業技能以及基本素質難以勝任這樣的工作,而對專業技能要求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非常有限,不能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需求。

另一條來自人民網的消息(2007年3月5日),全國5億多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約占40%,高中及高中以上僅占12%,全國92%的文盲在農村,全國2億多35歲以下的農村青年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9.1%。可見,鄉村農民亟待教育關注,特別是要促成農民工職業生涯的轉變,必須使其投入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活動中來,大力提高農村流動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三)制度、政策和觀念等方面仍存在著較大阻力 主要表現:一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制約;二是土地流轉制度問題。家庭經營承包是現階段和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一項制度,導致從事第二、三產業而離開土地的剩余勞動力,選擇“兼業”經營方式,帶有明顯的“兩棲”特征,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三是勞動力市場不健全。四是從觀念上與具體操作上還需要一個逐步轉變的過程。如城市就業中對農民工的差別性待遇依然存在,農民的鄉土觀念會制約人口向城市的遷移。 五、促成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可行性建議 促成農村勞動力的流動、轉移與就業有多種因素,包括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兩種因素。其中精神方面的因素包括文化教育因素、政治因素、職業因素等,精神因素對農村勞動力實現身份的轉移、提升具有決定性、長效性作用。 就河北省而言,針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指出系列改革舉措:一是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培訓機制。[3]二是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市場就業機制,打破城鄉分割的就業格局,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體系。三是基本實現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與城鎮勞動力在就業身份、崗位安排、福利待遇、社會保障等方面一視同仁,促進農村勞動力在城鄉間、區域間的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四是加強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五是按照市場化和社會化原則,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統籌規劃、協調運作的培訓工作機制,探索適合本地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職業培訓模式和組織形式。六是按照知識經濟、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大力推進先進實用技術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職業培訓,使更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掌握一至二項專業技能。七是將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與勞務輸出、推進小城鎮建設、向非農產業轉移和向農業的深度、廣度進軍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級各類職教中心的作用,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八是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求職信息發布、職業介紹、技術培訓等方面的作用。九是鼓勵具備資格的各類培訓機構大力開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競爭能力等等。 以上河北省對加強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各項政治、政策舉措無疑對加快河北省勞務輸出、輸入,推動河北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從實踐中進一步印證了社會流動的促成必須有一定的前提:開放的社會結構、有利于流動的政策、公平的條件、合理的競爭環境和機制等。“在開放的社會分層結構中,個人的身份、地位不再依賴于‘先賦性的身份地位’,而更取決于‘自致性的身份地位’。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的努力,達到改變自己社會身份、地位目的。這樣,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便成了一種十分自然、常見的現象。” [4] 六、結語 農村勞動力流動在我國應該是經濟發展的一個標志:標志著我國農村經濟逐漸走上現代化的軌道,標志著農村勞動力素質在逐步提高,標志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要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當務之急就要考慮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問題,需要城鄉教育統籌,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流入地和流出地應共同承擔起提高農村流動勞動力的教育責任,實際上這關系到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統籌、協調問題,不能只做亡羊補牢的事情。比如河北省對農村流動勞動力開展的定向、訂單“陽光培訓工程”等,雖然說是當前解決農村流動勞動力問題的一項很好舉措,但也增加了政府的負擔,如果中等職業學校作用發揮得好的話,社會流動的問題就容易得多。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