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教育的幾點建議
莫江林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重視。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的比重很大,相應的農村教育更應加強。農村的中學生具有基礎差、知識面不廣、反應能力較低等特點。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往往有許多教師有這樣的同感:講了很多遍的問題,學生還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要說全是學生的問題,可能也不竟然。針對農村中學生的特點及教師經常出現的同感,本人對此作了一些嘗試的研究,摸索出了一些較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農村中學的學生,從小生活在農村,見識少、所學知識均為書本知識,對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現象等一無所知,因此,他們認為所學知識對自己的將來沒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長多數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樣教育兒女,甚至還有家長教給兒女的是“學那么多干什么,會寫字就行了”,針對這一系列阻礙學生學習的客觀條件,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幫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在這一點上,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告訴他們知識的重要性,也可以帶他們去做一些有利于學習的活動。給他們講與之生活有關的應用問題,讓學生發現知識存在于社會,存在于生活,與我們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并不是自己和家長所想的一無是處。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欲,把“要我學”改變為“我要學”的正確學習觀。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需要改進
大多數農村教學語言都是帶有方言的普通話,感覺很生硬。上課只是老師單純的講授,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機會很少,而且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有限,學生回答問題后也沒有給予評價,就草草了事。提問的語言也生硬單調,無技巧性,只是一些判斷性的問題,學生只能回答是或否,很少問為什么?這就需要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教育,做到在教學理念上重點體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學要貫徹“因材施教”和實施分層遞進教學,在教學方法上要始終貫徹啟發式原則,實施教于學合一。
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中學數學是較為枯燥的一門學科,多數農村中學的學生不喜歡學數學,覺得難,沒有興趣。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教書應該采取一些措施提高學生的興趣。
首先作為教師應尊重熱愛每一位學生,充分肯定學生的每一次進步,讓他們都能享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還要深入學生角色,體察學生的困難,幫助他們分析解除疑難。讓他們有一個舒展寬松的學習環境。多鼓勵,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力求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教師,學生就會對自己喜歡的老師所教的課程感興趣了。 其次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生動有趣的問題。如:有理數的加法這一節,我們可以用撲克來替代正負數來玩游戲,紅色的為正數,黑色的為負數,讓兩個同學一組來抽撲克,每人抽兩張,然后把他們相加,誰得的數大,則誰勝。這樣,我們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識轉變到了一種游戲上來,學生在游戲中就把有理數的加法學會了。
最后就是要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心理研究,中學生正處在對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齡階段,例如在講乘方的時候,可以大膽舉例“拉面的時候,來回扣拉10次,后有多少根?”?學生討論后,教師再告訴他們結果,這時學生會覺得非常好奇,因為他們想不到會有教師說的那么多,這樣學生對學習乘方就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四,重點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首先一定要教會學生課前預習,預習是各科有效學習的方法之一,但是在農村很多學生沒有預習的習慣。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教會他們“打記號”,如:有效數字這一內容不懂,就在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記號,以便于在上課時,認真聽教師講,從而真正理解這一內容。
其次是教會學生聽課。聽課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多數學生在“聽”時不懂方法,學習效果也就不明顯。怎樣聽好課呢? 首先, 課上腦、耳、手、口協調作戰,提高45分鐘的吸取效益。第二,抓重點,做筆記。在上課時,教師都會強調某些問題(或多次提到的問題) 即為本節重點,學生在聽時,只是暫時的記住和理解,因此,要將知識點記下來,以便于復習鞏固。第三,預習中打記號的知識點,應該著重聽,力求搞懂。第四,積極回答教師上課的提問,做到先思考后回答。第五,在課堂練習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點,下課爭取去搞懂。
最后就是如何去復習和總結,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因而對它的復習應把握三個原則:一要重視基礎,提高能力;二要舉一反三,積累經驗;三要查缺補漏,吸取教訓。總結就是,學生很多內容是相互聯系的,這就需要學生去系統的總結和歸納,看這一系列有些什么知識點,什么考點,什么題型。例如在學習平行線的判斷時,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就是利用前面的鄰補角和對頂角推出來的,這樣就可以學到新知又得到了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