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農村教育改革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
董憲軍
論文關鍵詞:農村教育 農村經濟關系問題 改善建議
論文摘要:我國作為世界級農業大國,農業、農民、農村“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管理工作的首要突出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受到我國政府和人們的廣泛關注。而農村教育改革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百年大計,為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提供了積極的引導作用。因此,加強農業教育改革,提高農業區域經濟發展,二者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即農村教育離不開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而農村經濟發展也離不開農村教育的指導。本文簡單的闡述了我國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之間的管理,并針對目前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解決建議,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導向作用。
前言:我國作為世界級農業大國,全國大概有65%的人口源自農村。因此,農業、農民、農村“三農”問題,始終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管理工作的首要突出問題。而同時,農村教育作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百年大計,為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提供者尤為積極的導向作用。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的經濟的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問題更是得到了我國政府和社會廣大群眾的廣泛關注。加強農村教育改革,以此提高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早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首要工作之一。
1.我國農村教育改革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重要聯系
農村教育改革與農村區域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相互循環的良性系統。農村教育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導向作用,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為農村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持。農村教育和區域經濟之間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造成系統循環不暢,影響到國家到農村的整體規劃,良好發展。因此,農村教育與農村區域經濟之間,存在相輔相成的內部聯系,是我國社會主義特色建設的重要互動機制。
從農村教育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來看,一方面,農村的區域經濟發展是決定農村教育改革實行情況好壞的重要條件。農村對教育改革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都要以經濟水平作為最基礎的保障,同時經濟的發展也是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客觀動力;另一方面,農村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廣,也完善了經濟結構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經濟收入,使農村面臨更多的經濟業務范圍。而經濟收入的渠道增多了,自然人們的生活也得以改善。
2.目前我國農村教育改革面臨的主要難題
2.1 農村教育結構與農村經濟發展不適應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農村教育結構早已不能適應時下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農村教育落后遏制了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現象普遍發生。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農村教育體系中,缺乏美育教育老師。如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課老師充足,但是音樂、美術、體育等美育老師,師資嚴重不足。造成農村無法全面開設學生應有的教學課堂,不能做到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二,農村教育教師團隊現狀頗令人擔憂。目前,農村教育中許多教師一人兼任數值,例如,語文老師兼任體育老師或者是美術老師等等課堂教學,造成基礎知識教學與藝術教學,缺乏系統專業的教師做指導,形成農村教育分流困難,無法落實素質教育中的全面發展。由于農村教育結構的缺失,嚴重造成農村素質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無法做到想協調。
2.2對教育的不重視和教育經費的缺乏,造成農村教育的缺失
據我國教育權威部門統計,一個學生從接受學前教育開始到完成高中素質教育,平局每年的最低投入約為2千左右,而大學階段的教育投資約為1萬元左右。而接近50%的農村家庭擁有兩個孩子,一般家庭對這種規模的教育經費已經難以承受,要支付兩個孩子教育經費的農村家庭,更是難以承擔,對于這種規模的開支,早已超出他們的最大承受能力。就造成農村家庭無力送他們的兒女去接受高等教育,部分學生也存在中途退學的現象。 同時,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隨之為農村的家庭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效益。農村家庭生活好了,但是對教育的觀念仍舊未改變。雖然農村父母可以負擔起教育索花費的費用,但是讓然為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機會。部分農村父母,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仍然是靠天吃飯,靠地賺錢,經濟收入增多了和教育無關。對于個人經濟的增長屬于更多勞動力的在地工作的結構。正是因為農村父母對教育意識的單薄,不肯為農村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條件,也造成農村教育往往不能符合農村的經濟發展的需求,長久以往勢必遏制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與我國政府對農村教育的發展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3.加強農村教育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內在動力的幾點建議
近些年來我國農村教育改革,在我國領導、政府的大力促進之下,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許多遏制教育發展的成因,給農村經濟的深入發展造成了巨大的瓶頸,解決工作刻不容緩。
3.1 針對農村經濟發展需求,重新定位農村教育結構改革
針對目前我國農村經濟飛速發展的現狀,為農村建立良好的經濟結構、良性循環機制,勢必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保障手段之一。因此,針對農村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革工作,也勢在必行。在農村教育改革中,應該重新構建農村教育提醒,將農村教育與農業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農民對自己教育的實際需求是上入手。對學校的教育機構開展,靈活式,開放式教學和對學生的跟蹤式服務。
3.2 加強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提高師資力量
針對目前,我國農村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經費不足,農村家庭無力承當教育支出的情況。我國政府,因該發揮政府教育的宏觀調控,加大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各級地方政府應該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做好教育保障工作,以政府強制手段,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對有困難的家庭,免受學生的雜費,提供住宿伙食費,幫助其完成學業。同時,加大教育重要性的宣傳,讓農民正確認識到農村教育對農業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提高農業科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有所長,以學致富。從而有效的做到農村教育的大力推廣。
同時,提高農村教師團隊的師資力量,完善農村教育體系的各個專業的教師,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待遇,以此吸引更多專業、合格的優秀教師支教到農村中來。在完善各個學科專業教師的同時,也完善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為農村區域經濟的深入發展,提供充分的人才資源。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與農村教育改革的良好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內在聯系。農村教育是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積極引導力,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又是農村教育改革賴以生存的基礎支撐力。因此,加強農村教育改革,以此強化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是我國21世紀農村經濟深入發展的必然前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龍井仁. 論農村教育改革與農村經濟的發展[J]. 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 (03) .
[2] 孫立群. 農村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關系的研究[D]. 東北農業大學, 2004, (03) .
[3] 宗希云. 黑龍江省農村教育發展與改革的策略研究[D]. 東北農業大學, 2008,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