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與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研究
陳燕
摘要:繼打工潮之后又出現返鄉潮,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返鄉創業,目前,關于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研究比較多,對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研究較少,但總體呈增加趨勢,為了解我國“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研究現狀,通過文獻研究法,了解“農民工返鄉創業”現象的出現有主觀和客觀原因,并且存在資金短缺、農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低、政府不夠重視等幾方面的問題。通過社會工作幫助返鄉創業農民工提升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
關鍵詞:農民工;返鄉創業;社會工作
1 問題的提出
2018 年農民工總量為28836 萬人,比上年增加184 萬人。隨著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城鎮化發展、農業用地減少,導致農業勞動力過剩,農民開始選擇外出務工來增加家庭經濟收入。但農民工外出務工面臨著非正式、不穩定、無城市戶口、差別對待和缺乏保障的問題,同時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許多沿海地區的制造類企業倒閉,導致大量農民工失去就業機會。2014 年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關創業創新的優惠政策陸續出臺。大批農民工選擇回鄉創業或就業。截止2016 年數據,進行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已累計達到四百五十萬人(王浩2016 )。但目前我國關于農民工的創業環境并不是很樂觀。本文運用文獻研究法,通過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原因、問題的梳理,目前學者們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的解決措施大多停留在制度與政府層面,因此筆者在此基礎上提出社會工作在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上可以作出的努力。
2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基本內涵
2.1 農民工
關于“農民工”的界定,國家統計局給出的定義是指戶籍仍在農村,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或外出從業6 個月及以上的勞動者。
2.2 農民工返鄉創業
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定義,黃建新認為“返鄉創業”是指農民外出打工或經商半年以上,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和信息,了解到家鄉的創業環境改善而返鄉創辦企業的過程[1]。畢亞斐認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是指農民工外出一段時間后,利用外出務工獲得的見識、本領、資金和信息,回鄉創辦包括開發農業在內的工商企業[2]。根據學者觀點,筆者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指具有農業戶口的農民外出從事非生產經營活動半年以上,已經積累了一定資金和經驗,同時因為各種主觀和客觀原因而從務工地返回到家鄉創辦企業或開展農業規?;顒觼慝@益的過程。
3 文獻基本情況概述
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農民工”+“返鄉創業”或者“社會工作+農民工返鄉創業”不含“就業”為主題進行檢索,CNKI限定檢索條件為社會科學Ⅰ刊、社會科學Ⅱ刊,檢索到相關文獻(會議、期刊、碩士、博士)542 篇,其中碩士論文和期刊494 篇,筆者根據會議、報紙、期刊、碩士論文以年份為基礎制作柱狀圖,可以更直觀的看出各文獻種類在年份上的分布情況,具體情況如圖1 所示:圖1 農民工返鄉創業文獻年度分布情況如上圖所示,我國對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相關報道是從2008 年開始的,2008 年之前關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文獻研究比較少,2009 年有關期刊文獻數量迅速增加,2009 年以后呈遞減趨勢,但總體平穩,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持續性關注。
4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原因
4.1 農民工自身
擁有一定的創業潛力。首先,自愿返鄉的農民工大部分完成了一定的資本積累,包括物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同時他們中的大部分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3]。返鄉創業農民工在原有工作中積累的經驗有利于在其創業的過程中得到發揮,為其成功創業提供有利條件。擁有一定的創業意愿。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價值的實現屬于最高層次的需要,農民工在城市中知識和經驗得到增長,自身素質也得到提高,在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前提下,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葛遵峰,田志偉2015 )。
4.2 外部環境
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國沿海地區的眾多出口型企業倒閉,出口增長速度出現大幅度下降,大量農民工失去工作,城市生活成本上升,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紛紛選擇返鄉(扶桑2011 )。產業轉移。劉唐宇(2009 )、扶桑(2011 )等學者認為沿海地區土地、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國家政策的影響,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向內陸地區轉移,帶來與之相配套的加工、服務業,為農民工創造了新的創業機會。城鄉二元體制。受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民工由于戶口原因,即使在城市務工,也會受到不平等對待,缺乏安全感、歸屬感,得不到尊重,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這些都成為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外在動力。雖然農民工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并沒有擺脫差別的待遇,沒有改變尷尬的社會地位,工資權益維護、養老醫療保障等一系列問題使得廣大的農民工缺乏一種“社會認同感”[4]。創業環境的改善。輸出地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改善是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動力之一,國家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政策保障,同時伴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家鄉的基礎建設逐步完善,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有利條件。
5 農民工返鄉創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5.1 資源缺乏
資金缺乏。據百縣農民工返鄉創業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調查的3026 名返鄉創業農民工把融資困難排在第一位的占70%。高琴尹宗成(2014 )通過分析安徽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經濟支持滿意度發現滿意度還比較低。郭麗(2017 )、余慧超俞蘇未(2012 )等61 學者認為資金不足是農民工返鄉創業遇到的主要問題,部分農民工的創業資金主要通過自有的和向親戚借,除此之外向銀行借款,但銀行借款手續復雜,擔保要求高,導致農民工創業資金不足,即使有一定的原始資金支持其創辦企業,但這只能支持其創業初期,創業后期的發展動力不足,制約了創業。社會資本不足。劉苓玲徐雷(2012 )、馬建富呂莉敏(2017 )等6 學者認為返鄉創業農民工社會資本不足,人脈較窄,大多數在家鄉的親朋好友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創業上的情感支持。
5.2 文化素質水平低
心理素質差。農民工表示創業信心不足,存在小富即安、怕賠老本、怕擔風險、經不起失敗和挫折等思想,只想打工掙點現票子,沒有長遠發展計劃,創業信心不足(陳雷沈長月李冰水張軍2009 )。只是滿足于一些“小販式”的微創活動,一旦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即可能退縮,半途而廢,稍微遭受大一點的打擊則可能一蹶不振[5]。鄉創業農民工在城市收到的地域歧視問題使他們產生自卑感,因而習慣用消極的方式解決問題(馬欣悅石偉平2018 )。經營管理水平低。楊茜(2011 )、張海峰(2017 )等49 學者認為返鄉創業農民工雖然在外積累了一部分資金、技術和經驗,但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和專業的技術培訓,缺乏足夠的管理經驗和知識。沒有因地制宜的根據自身真實情況選擇創業項目,追求短期利益,風險意識弱,缺乏長遠眼光和進行科學規劃。并且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農民工對互聯網信息的搜集能力有限,缺乏獲取創業信息的途徑,對最新的政策、行業信息了解滯后,高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創業成功的可能性。
5.3 政府不重視
政府認識不充分,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劉苓玲徐雷(2012 )、紀飛飛(2016 )等12 位學者認為政府認識不充分,認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是小打小鬧,并不能帶來實質性的利益,而是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吸引外來企業上,在一些優惠政策上偏向于外來企業,沒有將返鄉創業農民工創辦的企業和招商引資來的企業放在同等位置上。楊茜(2011 )、賈宗昆樊帆(2011 )等53 位學者認為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政策不夠具體,可操作性差,同時缺少政策宣傳,返鄉創業農民工對政策了解少,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創業培訓服務體系不完善。王巖(2015 )、王晨倩(2017 )等16 位學者認為政府在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主要表現為創業培訓內容滯后、宣傳不夠,缺少跟進服務,連續性差,針對性不強等。尹月基于GEM模型對山東膠州市返鄉創業農民工的研究發現官方主動發起的培訓大多不是特別針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群體的。創業環境不佳。高雪升(2011 )、張克榮(2015 )等26 位學者認為農民工的創業環境并不寬松,各地的基礎設施不同,總體來說鄉鎮、農村的基礎設施較差,會增加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成本,這將制約農民工的創業活動。目前我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特別是土地的規劃編制都必須保證基本農田的規模,力爭守住耕地的紅線[6]。楊瑤(2011 )、李華紅(2012 )等25 位學者認為政府服務意識弱,服務不到位,農民工辦理創業所需的手續經常會遇到形成審批復雜、耗時長,部門之間多頭管理、互相推脫的情況,農民工辦事難,相關支持和配套服務滯后。政府應該筑好“巢”,使之“回得來”;全力支持,使之“留得住”;精心呵護,使之“長得大”[7]。
6 社會工作視角的對策建議
社會工作是以“助人自助”為基本理念,農民工返鄉創業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境,既有返鄉創業農民工自身的因素,也有政策、制度等外部因素,社會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