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金融危機下的農民工返鄉分析及對策

佚名

論文摘要:金融危機發生,我國農民工就業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這一突發的形勢下,農民工就業問題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首先介紹金融危機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然后回顧了歷來研究狀況,最后從發展高效農業、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加強自身能力培訓等四個方面探討當前促進農民工就業與發展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農民工返鄉,對策

一、金融危機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

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中國經濟同樣不可避免地遭受沖擊,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農民工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城中的勞動大軍,是我國城市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作為我國社會的弱勢群體,因此也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考驗。

2007年4月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緊接著由次貸危機引發金融危機,已經波及實體經濟和生活,并向世界擴散,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這一次貸問題已經全面升級為“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指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農民工歇業、失業和返鄉現象比較突出。據農業部統計,截止2008年底,中國的農民工人數已達2.26億,只要有1/10的農民工就業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絕對值就將達到2260萬,不容小視。中國國家統計局于2008年底表示,返鄉的農民工已超過7000萬人。大批農民工返鄉,是近十幾年來罕見的經濟現象。

因此,有必要在金融危機的新背景下關注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以保障我國現代化進程穩步地向前推進。妥善解決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農民工失業問題既有現實意義也有理論價值。

二、文獻回顧

金融危機下的農民工返鄉屬于勞動力轉移范疇。阿瑟·劉易斯(1954)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經濟理論,他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分為兩大部門:一是農村經濟,二是工業經濟。并認為農村經濟中存在大量的勞動力剩余,勞動邊際生產率很低,基本為零,加之人口增長較快,所以勞動力的供給是無限的。其次,他認為在具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的社會里,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資本工業部門,因為傳統農業部門存在大量收入固定在糊口水平的勞動力,工業部門可以獲得廉價的、無限供給的勞動力資源,其所獲超額利潤,被用于再投資,創造新的資本擴張,更多的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農業剩余勞動力消失。而農業部門逐漸擺脫剩余勞動力的負擔,開始真正的增長,二元結構的經濟轉換為一元的現代經濟。可以說,利用農業隱性失業的勞動力轉移,支持現代工業部門的資本積累,是劉易斯二元結構下就業轉換理論的核心。人們對這一理論,雖然指出不少缺陷,但大都肯定它在兩方面的意義:(1)它描述了農業國工業化的過程和動力,提出了部門發展的不平衡和利用現代部門的擴展帶動經濟發展。(2)提出分析發展中國家經濟現狀的二元結構框架,為從經濟結構演進、就業轉換角度探索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規律奠定了基礎。哈里斯-托達羅(1970)則在二元經濟結構的研究上,將側重點放在了城市部門的失業上,勞動力發生轉移的前提條件是把農村工資和城市期望工資做比較,當農村工資低于城市期望工資,將發生勞動力轉移;當兩者持平,則處于均衡狀態。他強調了城鄉預期收入的差異,并指出了城鄉人口的盲目流動會加重城市已有的失業現象,所以解決城市就業問題僅在城市創造機會是不夠的,還要重視農村的發展,縮小城鄉不平衡。這些理論在國內外得以廣泛應用。我國學者王玉西等人(2000)在劉易斯理論的認識上指出嚴格地將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劃分開并不符合中國的實際,用于分析“民工潮”現象的范例也過于簡單。“雙二元性”的經濟特征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已經很明顯,農村經濟和城市經濟的二元性同時也伴隨著各自內部經濟成份的二元性。他們認為,中國已經逐步形成一種特殊的二元結構,或稱為“雙二元結構”,實際上是一種“三元結構”。農業勞動力轉移與改革的進展,也就與這種“特殊二元結構”的逐步變遷過程密切相關;并提出解決問題的重點在于政府在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跨區流動中應扮演什么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李曉春和馬軼群(2004)則用哈里斯-托達羅的勞動轉移機制對我國二元戶籍制度下的勞動力轉移進行了定性研究,認為二元戶籍制度一直了勞動力轉移的市場收益,應盡快廢除。張明林(2009)則提出在金融危機和產業轉移的背景下應該大力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近幾年,農村勞動力就業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周其仁在其《就業機會與能力》中指出,“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最大的特點是城鄉就業矛盾匯合。一方面是鄉村內部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進展緩慢,以至勞動力就業發生逆轉。另一方面,城市一批企業人員下崗,一些地區、城市,為安排下崗人員再就業,實行在不少行業、工種限制或禁止使用農民工的辦法;或是盲目提出指標,壓縮外來勞動力數量;或是提高對農民工的收費標準。這些辦法對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實除卻以上兩方面,近幾年來我國為了降低過大的貿易順差、抑制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通過降低某些行業、產業的出口退稅率等手段,對出口過快增長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有選擇的抑制。同時,國家推動經濟結構由外向出口型向擴大內需型轉變的政策也客觀地加大了外向型、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用工壓力。而在現今,農村勞動力就業更面臨新的狀況。因為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需求下降,導致我國出口迅速回落,再加上在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作用下,沿海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外向型企業出現經營困難,一些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甚至破產倒閉,由此造成大量務工人員失去工作。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長三角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興起,使大批農村勞動力向這些地區轉移,形成年復一年、有規律性的農民工流動現象。而今,受次貸危機影響,外需下降,出口下滑,首當其沖的就是外向型、勞動密集型企業,農民工不可避免地成為承受危機直接沖擊的群體。那么農民何去何從,是選擇繼續留守城市還是返鄉就業,就成了每一位農民工不得不權衡的問題。如何對待城鄉就業的矛盾,成了當前一個突出的問題。

三、金融危機下促進農民工就業與發展的對策及思考

在短短幾個月內,中國由“民工荒”轉變為農民工大量失業,即所謂的“農民工失業潮”。一方面大量農民工返鄉,另一方面部分農民工選擇繼續留在城市尋找新的機會。調查顯示,農民工外出務工收入已占到家庭總收入的65%左右,超過耕種收入,成為農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一旦主要來源被掐斷,其所面臨的困境可想而知。面對新形勢,我們應該有新思路和新舉措,努力把就業壓力轉化為新的工作和發展契機。

1、結合發展高效農業,發展城鎮企業,實現農民“離土不離鄉”就業。隨著2008年以來的經濟危機導致城市的用工量急劇減少,這使得農民進城打工的機會減少。但是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金融危機下,各大產業面臨著調整和升級。以前他們在自己的鄉鎮里,就業機會少之又少,他們不得不走出家鄉尋找工作,但是這種艱辛打工的背后承載了巨大的心理成本。所以,發展城鎮企業,可以讓農民不離鄉就解決生計。所謂高效農業,簡單的說就是同樣一畝地,可以賺更多的錢。結合高效農業來發展城鎮企業,企業的經營是對農業產品進行制造、加工或者設計,形成新的升值體系。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高效發展并不是盲目發展,切不可只因一時利益,破壞了土地和環境,嚴重浪費了資源。

2、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因為農民工在外打工,眼界和思考方式更為開闊,所以他們返鄉之后多數不再從事傳統的農業,而更側重于養殖、食品加工、糧食加工、建筑業、鄉鎮工業等。從農業轉向非農產業,這一方面有利于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另一方面也吸納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在積極提倡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同時,各地政府也應適時推出優惠措施幫助農民工走好創業第一步。對于回鄉創業的農民,給予相應的土地、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調動農民工創業的積極性,靠創業帶動就業。

3、加強農民工就業能力培訓。調查發現:返鄉農民工中,無技術等級的占47.8%,高級工僅占8.0%。由此可見,金融風暴淘汰的大部分是低技能農民工,高技能農民工返鄉的相對較少。同時,據國務院2006年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我國農村勞動力中未接受過職業培訓的占3/4以上,只有1/5接受過各種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訓,接受過初、中級職業培訓的農村勞動力人口不到5%。自身素質不高成為當前農民工返鄉的重要主觀因素,因此,要促進返鄉農民工的再就業,完善與農民工就業相關的培訓服務工作勢在必行。“一技之長”是農民工就業的本錢。

4、依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但在國際上仍然比較落后,所以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有利于優化生產結構,緩解就業壓力,從而促進整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減少,出口生產企業訂單減少,企業遭遇困難,不得不裁剪員工,直接影響的是大部分農民工。農民工失去了傳統就業領域的大量機會,失業風險不斷升級。此時,可以借機引導農民工由生產加工類企業往家政等服務行業轉移,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四、小結

影響既已形成,我們無從選擇,但將影響削減到最小,卻不是不可能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是我國由二元經濟結構轉向一元經濟結構的必然過程,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政府必須制定長期的發展規劃和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當然,單純依靠農民工自身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更多的是要靠農民工、政府、企業這三個主體之間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設想一下,如果沒有政府引導,農村勞動力只是因為對城市就業收入的預期盲目轉移,將會給城市和農村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金融危機依然沒有停歇,農民工的返鄉潮還在續演,道路依舊漫長,正所謂“任重而道遠”。

2 李曉春、馬軼群。我國戶籍制度下的勞動力轉移,管理世界,2004。

3 張明林,喻林,傅春。金融危機和產業轉移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業對策研究[J],求實,2009。

4 王西玉,崔傳義,趙陽。打工與回鄉:就業轉變與農村發展———關于部分進城民工回鄉創業的研究[J],管理世界, 2003,(7)。

5 鄭功成,黃黎若蓮。中國農民工問題:理論判斷與政策思路[J],

6 李愛琴。農民工社會保障的實證調查與政策建議———以徐州市

7 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R],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4)。

8 趙陽,孫秀林。暫遷流動與回鄉創業的政策效應[J],農業經濟問題,2001,(9)。

9 吳海艷。金融風暴下的“農民工失業潮”及對策分析,新農村建設, 2009。

10 曾凡慧。金融危機背景下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途徑———欠發達地區外出農民工回鄉創業研究,經濟理論和實踐,2009。

11 Bai Nansheng and Li Jing。Special issue: migrant worker in the course of urbaniza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Vol.XXIX, No. 3, August 2008,85-103.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