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淺論學校文化視野下的農民工子女教育
劉洋
: 論文摘要:在學校文化這一視角下,去分析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在城市和農村兩種文化的夾擊中,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學校中表現(xiàn)更多的是不適應。文化既有沖突,也可嘗試去克服其城鄉(xiāng)差異,以抵消文化沖突對農民工子女教育的消極作用。
論文關鍵詞: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學校文化;文化沖突;隱性課程
人是社會的人,人又是文化的人,人在他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中,必然要遵循其文化準則和習慣,同時又會受到文化傳統(tǒng)的熏陶。當一個人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時,他將經歷一場文化沖突的革命。無疑,當前我國進城農民工子女正在經歷著這樣一場沖突與融合的革命:城市和鄉(xiāng)村兩種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使他們受到雙重社會化標準的影響,帶來了許多突出的教育問題。
一、學校文化的內涵所在
本文所指的進城農民工子女只指那些處于義務教育階段,跟隨父母進城務工的流動人口子女。他們是伴隨中國民工潮出現(xiàn)的一個特殊群體,是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根據(jù)1998年國家教委、公安部發(fā)布的《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規(guī)定:所謂流動兒童少年,是指6至14歲(或7至15歲)隨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的兒童少年。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農民大量向城市遷移,不僅是為了就業(yè)而且為了進城,因為城鄉(xiāng)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種逐漸擴大的差距也體現(xiàn)在教育方面,學校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平臺,有著它自身獨有的文化氛圍。在《教育大辭典》中對“學校文化”是這樣解釋的:又稱“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內有關教學及其他一切活動的價值觀念及行為形態(tài)。它是學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在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個方面。其中,顯性課程指學校規(guī)定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思想觀點、行為規(guī)范等。隱性課程指校園建筑、文化設施、文化生活、綠化、校園美化和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心理氣氛等,其中學校的風氣、文化生活、人際關系和心理氣氛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和核心內容。
學校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它既反映出社會文化,又有其獨特性。一方面城市與農村存在一定的地方文化差異,這種差距投射到學校文化中,使得進城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學校中表現(xiàn)出不適應感;另一方面學校中學生同齡人文化之間的沖突,城市強勢文化總是占上風,學生的個體行為是與其在學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聯(lián)系的,進城農民工子女屬于弱勢群體,他們自身的文化也常常被“邊緣化”。在學校以及班級中,學生學會自我克制、分辨,并進入權力、地位層次不同的班級和社會情境。而進城農民工子女在沒有任何文化優(yōu)勢的情況下,通常會被劃為班級中低層群體之中。
二、學校文化的矛盾聚焦
作為體現(xiàn)學校文化的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者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和不同。顯性課程又稱“正式課程”,與“隱性課程”相對。它是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教育目標在學校課程計劃中有明確規(guī)定的學科以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活動,按照預先編訂的課程表實施,還有的以規(guī)定的科目進行考試。隱性課程是指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guī)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而與之關聯(lián)的教育實踐則包括了能力分組、師生關系、課堂規(guī)范、潛含的教材內容、個體性別差異、班級獎勵等方面;其作用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學校社會化、價值觀與文化道德的形成、階級差異的加大等方面。
與顯性課程的明確性和強制性相比,隱性課程則具有潛在性、非強制性和持久性,這些特點使得它更容易成為學校文化沖突的矛盾聚焦點。這是因為,第一,無論是學校建筑、校園設施或校風校紀,都潛在地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觀念,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語言和價值體系,體現(xiàn)鮮明的群體個性、風格和凝聚力的文化形態(tài)。第二,這種蘊含其中的內涵并不是通過強行灌輸、紀律約束,而是通過學校文化氛圍陶冶和感染,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第三,即使個體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或遷移,已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仍能長期保持,而這也正是矛盾沖突所在。這一矛盾沖突反映到進城農民工子女身上,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tǒng)文化觀念排斥
首先,由于我國長期的社會文化沉淀,在以往的階級社會中,農民總是被認為是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人。這種長期以來在人們心里扎根的階級認同感隨著時代的變遷以一種微妙的方式代代延續(xù)。即使到了當今社會,政策上的引導以及社會輿論的宣傳在短時間內仍舊難以打破和改變已經深入人心的文化認同感。
其次,中國傳統(tǒng)的不合理的甚至帶有歧視性的戶籍政策導致了進城農民工子女在學校往往被當做二等公民。即使其能順利地就讀于流入地的公立學校,也被作為“借讀生”對待,這種區(qū)別對待可能是公開的,也可能是隱蔽的。長期的城鄉(xiāng)分治的戶籍制度,還使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造成了城市人和農村人之間的心理落差,形成了習慣性的對農村人的歧視心理。
進城農民工及其子女和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在一個城市,卻無法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包括城市中的種種社會福利保障對他們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他們生活在城市,但卻還是保持著農村的生活習慣,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與城市市民的交往難免出現(xiàn)疏離和被歧視的現(xiàn)象。進城農民工子女即使條件好的可以進入公辦學校,也并不能很好的和城市孩子相處。在他們社會化的早期,這些不公平的市民待遇,會在其人格成長中落下深刻的烙印。
2.學校人文環(huán)境不良
校園人文環(huán)境是屬于師生共同創(chuàng)建的一種特定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這種通過文化活動所營造出來的環(huán)境氛圍,對人的心理有輻射作用,在較高層次上規(guī)范著全體師生員工人的思想行為。是區(qū)別于校園硬環(huán)境的一種環(huán)境帶有“人”作用的、給人以影響和熏陶的環(huán)境。在2004年中國流動兒童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有近1/4的流動兒童認為自己被城里人看不起,并因此而感到自卑。在城市中生活的進城農民工子女明顯感到自己與城市孩子之間的差別,他們大都認為這種差別是難以逾越的。
總結校園人文環(huán)境對進城農民工子女的影響如下。第一,公辦中小學并不愿接收進城農民工子女,即使接收了,也是采取“一校兩制”的辦法,有的將進城農民工子女與本地學生“劃塊”、“分班”上課的辦法,有的給進城農民工子女編排大班上課。公辦學校及老師從本校利益的角度出發(fā),甚至擔心這些孩子成績差而降低了自己學校的升學率。第二,學校領導存在城鄉(xiāng)差別歧視,在發(fā)展機遇相同的條件下,分配很少的資源給進城農民工子女,農民工子女大多處于低層次狀況,很容易產生郁結、消極、沮喪的情緒;部分教師也缺乏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缺乏人文關懷,對農民工子女態(tài)度冷淡,使身在其中的農民工子女感受到不被重視,沒有集體存在感。 3.校園人際關系惡劣
人生活在社會里,就必須與人發(fā)生各種關系,這種人與人關系的存在與建立,就是“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個體保持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條件。在校園環(huán)境中,學生是人際關系的主體,與老師、同學都需要順利交往與溝通。然而,進城農民工子女在校園中的人際關系卻并不理想。
一方面,進城農民工子女中會不由自主地羨慕城市孩子優(yōu)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但同時也滋生了他們對城市孩子的抵觸心理。無論從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感覺到自己與城市孩子、城市人有很大差別,心理上的被歧視感和被剝奪感導致了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冷淡消極。他們也許會通過某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他們的不滿意或要求,這種消極態(tài)度值得人們關注。另一方面,進城農民工子女由于在衣著打扮、言語交流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較明顯的鄉(xiāng)土特點,因而往往被同學當做開玩笑的“重點對象”,自尊心受到傷害,給他們的人際交往帶來心理障礙。許多城市家長及學生不愿與農民工子女同班同桌,個別教師視進城農民工子女為額外負擔而不情愿投入過多精力。這些都導致了進城農民工子女在學校生活中不愿意和周圍人進行交往,害怕交往以致自我隔離,對其成長實為不利。再則,有的進城農民工家庭流動頻繁,穩(wěn)定性差,一旦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進城農民工子女在學校的人際交往很容易被人為因素打斷,本來就薄弱的人際關系更是脆弱。他們需要在不斷的遷移和流動中去反復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網,這對進城農民工子女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三、調停沖突的融合之路
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出來,在城鄉(xiāng)之間流動就業(yè),這是由我國的國情和工業(yè)化、城市化發(fā)展階段決定的。這種現(xiàn)象在我國一段時間內都將長期存在,直到我國城市化率達到一定水平。只有當務農和務工收入水平比較均衡,城市和農村的公共服務和生活質量差別不大時,這種大規(guī)模遷移現(xiàn)象才能出現(xiàn)拐點,所以說農民工問題是一個長期戰(zhàn)略問題,而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是一個持久的關注焦點。從校園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尤其是校園精神文化中的人際關系和心理氛圍,對學生的影響巨大。和諧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和融洽的心理氛圍,都會對進城農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起到促進和保護作用。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學校的管理者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形成尊重農民工的友好氛圍
首先,在生活層次上要給予農民工子女尊重。農民工正式融入城市,是建立在和普通城市居民和諧交流、融洽相處的基礎上的。反映到學校中,就是要尊重他們的穿著、行為、言語等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并不因為他們與城市孩子的差異性就大驚小怪,隨意取笑諷刺。
第二,改善校園文化的不正風氣,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美國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民主與教育》中強調:“社會環(huán)境無意識地、不設任何目的地發(fā)揮著教育和塑造的影響”。而校園文化環(huán)境是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接觸最為密切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對其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農民工子女因為其生存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其中一些人的視野和觀念難免狹隘。但另一方面,艱苦的生活培養(yǎng)了他們的承受苦難的能力,學校應該針對這些特點進行合理的引導,從心理層面去尊重他們。學校在整個教育的過程中,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互相了解的平臺,努力構建平等、信任、尊重的師生關系,形成融合的教育教學氛圍。
2.積極提倡城鄉(xiāng)學生的優(yōu)勢互補
正因為有“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墓庞枺瑢W校要充分發(fā)掘農民工子女在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學習技能以及心理意志等方面的優(yōu)勢,通過互補互助的學習實踐,促進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學生的融合。有一些學校曾做過相關人格測試的課題,效果比較明顯。他們讓城鄉(xiāng)學生尋找農民工子女的長處,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農民工子女身上有著自然、純樸、節(jié)儉、熱情這些現(xiàn)代社會稀缺的品質。他們身上有許多潛力都值得開發(fā),老師應鼓勵他們認識并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相對而言,城市學生在交際和吸收知識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教師應引導農民工子女進行這方面能力提高的引導。這樣互相優(yōu)勢互補,和睦相處,有利于雙方共同的健康成長。
3.積極爭取農民工家長的配合
歸根結底,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解決,與農民工自身教育觀念的提高是分不開的。學校老師要主動與農民工子女的家長進行交流溝通,爭取他們的配合和關注。家長要經常與學校老師溝通,及時了解子女的心理、學習和動態(tài)。家長的正確引導,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對子女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激勵他們好學上進。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一個關系到社會各方面的熱點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并在不斷變化的焦點問題。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其他弱勢群體子女的教育問題相比,既有相同點,又有其特殊性。關注這一日益增加的龐大群體,對提高我國義務教育質量水平,為下一步改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