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老農民工職業教育需求現狀對比調查及淺析
胡方卉
論文摘要:農民工是指在本地鄉鎮企業或者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農民工是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是我國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我國的農民工浪潮始于改革開放之后,第一代的農民工多是60、70年代的人,第二代的農民工多是80后。以江蘇省常州市為例,對新老兩代農民工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數據分析對比得出:第一代農民工的“根”是在家鄉的,他們年紀大了后,大部分人是要回去的,第二代農民工,95%以上的表示無論怎樣都不愿意回家種田,只有極少部分人表示,賺點錢后回老家做點生意。
論文關鍵詞:農民工;職業教育;調查分析
一、調查研究背景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關注“三農”問題,文件提出,要“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據最新統計,目前我國共有1.45億農民外出務工,其中大約有1億人是80、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占農民總數的60%以上。由此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我國日益龐大的農民工群體的主力軍,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關系到國家的持續發展與社會的穩定和諧。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科技信息技術等的進步,新生代農民工又與老一代農民工有著明顯的差別。
現今,用工荒與就業難的矛盾問題無疑是新生代農民工問題中的首要問題,我們認為造成此問題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兩點:其一,新生代農民工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其二,新生代農民工大多缺乏專業技術知識及就業技能。因此,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需求在當前顯示出了極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們希望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與老一代農民工職業教育需求對比的調查研究,來了解新生代農民工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愿望,并通過對當前職業教育現狀的分析來探求目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匱乏、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不對稱等問題的原因,最后將結合調查分析結果給相關部門及企業提出解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問題的可行化對策。
二、新老農民工職業教育需求現狀分析
1.研究對象分析
從過去近30年的工業化、城市化歷程來看,農民工進城務工,不僅為工業發展、城市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在務工中逐漸接受了城市文明,使之能更容易、更自然地融合到城市之中。這種通過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推進城市化的進程,是目前切實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城市化的方式與途徑。農民工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這不僅制約他們在城市的生存能力、權益享有和實現能力,而且也制約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政府、工會、企業、社會各方都有責任切實提高農民工的科學文化素質。
本次調查中我們了解到農民工在城市社會中尚處于底層地位,是城市社會的邊緣群體,具有農民與市民的雙重特征。他們多數出生于60、70年代,屬于第一代農民工。而且他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72%的受訪者為初中級以下文憑。而且大多數被調查者多從事社會較底層的職業,如:駕駛員、販賣蔬菜的商販、工廠普通職工、電焊工,也存在個別職業為公務員、小餐館老板等。
他們作為第一代農民工,大多數人有務農經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少人愿干臟活、累活與收入低的活。絕大部分是真正的農民,他們的“根”是在家鄉的,他們年紀大了后,大部分人是要回到家鄉去的。在從事職業類別的選擇上,城里人不愿從事的職業,多由第一代農民工承擔。第一代農民工在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中,更偏向就業于城市非正規部門,在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中擔任雇主的較多。
2.新老農民工自身職業需求分析
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對目前職業狀況基本滿意,但偶爾感覺在工作上還存在一些知識上或技能上的不足,他們想有更好的發展。
大部分人對生活狀況還是比較容易滿足的。90%以上的人希望自己在事業上能有更好的發展。一半以上的人覺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將限制自己在職業上的發展。大部分人感覺到自己在知識和技能上仍有不足,約四分之一的人明顯感覺到自己的不足。
在調查中,我們看到,新生代農民工似乎對生活還是比較容易滿足的,然而,與上一代農民工比起來,他們對自己的未來顯然有更大的期望。從數據上看,90%以上的人謀求事業上有更好的發展,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真正在城市中立足。然而,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局限,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未來的發展。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無法讓他們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希望自己有發展,然而卻受到自身條件的局限,那么打破這種局限就成為了廣大新生代農民工的內心訴求。所以,對這些人進行專門的職業教育培訓也就成了一項十分必要的工作。可是,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對于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的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在受調查人群中,從未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的人所占比例竟然高達66%。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還存在比較大的缺陷。 3.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受訪的新生代農民工獲取知識或信息的66%是通過看電視,47%來自報刊,35%來自書籍,29%來自網絡。可見他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日趨多樣化,途徑也更為便捷。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的受訪者從未參加過所在企業或社會提供的職業技能培訓,24%的受訪者僅在上崗前參加過一次。而且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即使有相關培訓也會由于時間原因而無法參加。電視仍是他們獲得知識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相對于其他方式,對于網絡的運用還很不普遍。這些人獲得職業技能培訓的渠道十分有限,機會很少,三分之二的人甚至從未參加過職業培訓。
約一半的人偶爾會給自己充電,但總體來說,能經常主動給自己充電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夠有機會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班,但由于費用、時間等方面的問題,導致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沒有參加培訓班的意愿。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培訓內容的需求明顯側重于實際運用。
目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他們缺少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其中一部分人雖然接受過職業培訓,但也僅僅在上崗前接受過上崗培訓,這樣的培訓顯然是不夠的,無法滿足他們需求。于是,我們就產生一個疑問,現在不是有專門的培訓機構嗎?為什么不能起到作用?通過了解,得到以下原因:培訓機構重疊;培訓內容單一、缺乏時代性;培訓缺乏層次性;培訓手段落后。傳統的培訓手段忽略新生代農民工的生理、心理和學習的特點。更有甚者,利用農民工培訓機構可以得到政府補貼這一政策,搞虛假培訓,騙取財政補貼謀私利。
二是即使有機會,新生代農民工也沒有足夠的時間接受職業教育,在我們的調查中,有近一半的人認為自己可能并不愿意去接受職業培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己沒有空余的時間,那么如何才能讓他們“有時間”,這也就成為了一個問題。
三是嚴重阻礙新生代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的問題,也就是費用問題。盡管大部分人都希望可以得到職業教育,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他們并不希望花太多費用在職業教育上。當問到是否愿意投入一定的資本加強職業技能時,44%的人并不是很愿意。這也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誰來為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買單?就這一點,如果都讓農民工本身承擔,無疑會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企業一般也不會愿意為農民工來買這個單,所以,目光自然就轉向了政府。就農民工的想法來說,他們希望政府能夠更多地承擔農民工培訓所需的經費。
4.如何解決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需求問題
絕大多數受訪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當代工人的職業技術教育仍舊缺乏資金及政策方面的扶持。這也是我們進行此項目的原因之一。相比較之下,這些新生代農民工認為當代工人的職業技術教育應由政府投資或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投資。新生代農民工更希望政府出臺相關的政策來支持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術教育。新生代農民工希望高校能夠直接參與到當代工人職業技能教育中,向社會開放相關的培訓班。也許由于經濟上的原因,有近一半人(44%)似乎不愿意為加強職業技能投入資本。
那么,如何來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問題?如何來滿足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需求?這其中的關鍵一環在于政府。政府應該出臺更多的政策來支持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同時更要做好對現有的培訓機構的監督管理,整合相關的資源,建立起一個高效的農民工職業培訓系統,并將整個這個培訓行業向正確的方向引導。同時,政府應更多將農民工培訓的相關費用列入政府財政預算之中,減輕農民工因此產生的在經濟上的負擔。
實際上,如今,我國政府已經采取了不少的措施,以常州來說,從2009年下半年起,常州市總工會全面推進萬名農民工援助行動,在華利達服裝、老三集團、洛克電器等農民工較多的規模企業中,建立10個農民工培訓基地,并依托各級工會教育培訓陣地和組織網絡,廣泛開展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綜合素質培訓。同時,各地政府也在給予新生代農民工越來越多的免費的培訓機會。然而,較之農民工的整體的人數,從這些措施受益的人數有限,另外,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存在免費培訓這回事,可見,政府在這方面的宣傳力度仍顯不足。
除了政府以外,我們看到,新生代農民工也希望高校可以在農民工職業技能教育中起到更為積極的作用,從受訪者的態度來看,他們希望高校能夠直接參與其中,開設相關的向社會開放的培訓班。那么,面對他們這一人群的需求,高校是否要采取應對的措施或者說高校應該如何在農民工職業培訓中起到自己所該起到的作用也就成為又一重要課題。
最后,還了解到近半數受訪者認為常州高校應在當代工人職業技能教育中擔當倡導者(以自身的理論知識向企業和政府大力倡導加強當代工人職業技能教育)、協助者(協助企業或政府為職業技術培訓提供師資與設備)和實施者(創造性的開設特色的當代工人職業技能培訓班,并向社會全面開放)的角色。
三、結語
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準確把握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對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