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農村產業集群發展路徑的比較研究
王國華 師衛勝 湯海
摘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產業集群在我國農村迅速發展,對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由于各地自身因素的不同,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也有所不同。江蘇省戴南不銹鋼產業和丁伙花卉產業是兩種比較典型的模式。首先分析戴南與丁伙的產業集群概況,然后,在此基礎上尋找到兩種模式產生與發展的共性,總結出選擇農村地區發展產業集群應遵循的一般原則,即產業關聯度原則、經濟效益比較原則、市場導向原則和動態比較優勢原則,對農村產業集群的選擇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農村產業集群;共性;形成機理 一、引言 當前,我國農業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很多地方政府和學者提出了以農村產業集群來提高我國農業綜合生產力和農產品競爭優勢的發展戰略。在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農業是絕大部分農村地區的主要產業,在將產業集群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一種戰略時,理應選擇以本地農業產業為出發點的農業產業集群,但是,從國內外的成功案例我們可以發現目前的農村產業集群大多是生產要素可以“自由落腳”型的產業,而以土地為主要要素投入的農業產業難覓蹤跡。因此,在各農村地區選擇發展何種產業集群時,研究農村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本文實證分析所選取的兩個鄉鎮——戴南和丁伙,分屬在歷史、經濟、社會及文化等方面具有眾多相似之處的泰州和揚州兩地,但二者在產業集群成功發展的路徑選擇上卻迥然不同,即在產業屬性上分屬于第二與第一產業,因而選擇戴南鎮的不銹鋼產業與丁伙鎮的花卉苗木產業進行實證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指導意義。 二、兩種農村產業集群典型形式的比較 (一)戴南與丁伙的產業集群概況 1.戴南的非農產業集群 泰州興化市戴南鎮位于江蘇中部泰州市域,經濟上號稱“蘇中第一鎮”,為名副其實的“中國不銹鋼之鄉”。該鎮鄉村工業起步早、基礎好,1990年以來工業產值平均以32%的速度增長。區內目前已聚集工業企業1 200余家,其中不銹鋼企業達800多家,年產不銹鋼及制品達200多萬噸,產品涉及日用、化工、建筑等領域,品種多達2 000多個系列,且擁有全球第三、亞洲最大的汽車輪胎鋼簾線生產企業興達公司,年成交額達48億元的不銹鋼交易城,年產不銹鋼制品占全國總產量的1/7,初步形成以不銹鋼產業為特色的產業集群經濟體系。 2.丁伙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木之鄉”的丁伙鎮,花木產業在全國花卉產業發展大潮中逐漸煥發生機,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和面向國內外市場的特色產業,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該鎮過去一直以糧食種植為主,改革開放后,涌現了不少鄉鎮工業企業,但是企業經濟規模一直沒有上去。至1995年,全鎮共有人口2.41萬,農民人均純收入1 888元,發展速度明顯偏緩,而且缺乏自己的特色產品。經過思考,丁伙鎮決定從本地的資源優勢入手,拋開過去傳統的唯有第二產業才能帶動經濟發展的陳舊觀念,將花木栽培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增長點來抓。與此同時,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眾多家庭開始養花種樹,以及城市正在進行的大規模建設改造,急需大量的花草樹木對市區進行綠化。因此,該鎮花木產業的發展與城市的建設剛好吻合,全鎮經濟發展的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2000年的鄉鎮合并,該鎮經濟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壯大,經濟實現了質的騰飛。到2001年底,全鎮共有總人口5.01萬人,有近6 000人從事花木的生產、經營或服務,占農村勞動力的30% 。全鎮耕地面積6.2萬畝,現有花木面積4萬畝,占65%。花木品種有常綠地景、花灌木、彩色苗木、行道樹、盆花盆景等五大類400多個品種,并遠銷東北、華北、西北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年銷售達1.5億萬元。 (二)兩種形式產業集群形成機理的共性 雖然戴南不銹鋼產業、丁伙花木產業這兩種典型的產業集群在產業屬性上有著明顯的差別,即分屬于第二與第一產業,但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其在形成機理上仍然存在著共性。 1.地理區位優勢。人類經濟活動并不是均勻分布在地球表面的,而通常是在局部地區進行。因為不同的場所有著不同的區位條件。區位條件好的地方,意味著經濟主體在獲取資源能力和產品市場上具有優勢。因此,地理區位條件的好壞或地理區位優勢是否明顯,在很大程度上構成了經濟主體競爭優勢的來源。明顯的地理區位優勢,對農村產業集群成功順利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交通運輸優勢對產品市場的供給上。從產品價值實現的角度看,農業產業集群生產的高附加值農產品和農村非農產業生產的非農產品很難通過本地的農村市場來實現產品價值,這些產品價值實現主要體現在城市和國外市場上。便利的交通運輸優勢為農產品占據有利的消費市場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并有利于農村產業集群持續穩定的發展。 江都市地處蘇中平原,南臨長江,西傍京杭大運河,寧通一級公路,328國道、淮江高速公路交匯于此,是蘇北重要的水陸交通咽喉,交通的快速發展使得整個江都的經濟版塊融入了長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圈中。京滬高速、揚州西北繞城公路和寧啟鐵路穿越丁伙鎮,丁伙鎮也借助于交通的快速發展,為花卉的快速運銷提供了先決條件。 戴南鎮隸屬江蘇省興化市,地處江蘇省中部,南臨長江,北接淮水,水陸交通尤為便捷。境內河道縱橫,水網交織,境內省級航道鹽靖河直通國家級口岸泰州港。寧鹽一級公路穿鎮而過,寧靖鹽高速公路在戴南設有互通口,經江陰大橋至上海,南京僅需兩個多小時;距新(新沂)長(長興)鐵路興化站20公里。便捷的交通為其原材料引進和產品輸出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2.獨特的商業文化環境和產業傳統。歷史在產業集群形成中的作用并不在于其發生,而在于其不斷的累積過程,既包括本地化的知識基礎——生產工藝、市場或技術等的累積,也包括本地化的不可流動的特質勞動力和產業氛圍的累積。非農產業集聚發生的地方往往具有悠久的商品經濟歷史,有著“走出去”的傳統,歷史上往往能工巧匠居多。興化市的戴南鎮,解放前該鎮五匠(指金匠、銀匠、鐵匠、銅匠、錫匠)的足跡就走遍大江南北,世代相傳的專業技能,加上頭腦靈活、善于經營的個性,構成了特殊的人力資本優勢,久遠的工商傳統孕育了當地人們的商業頭腦和務實品性。這種“文化基因”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極大地推動了戴南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成為區域內產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客觀上,由于農業產業集群缺乏聚集優勢、規模經濟、強關聯性等這些非農產業集群具備的核心因素,所以其競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特定性知識、技術、勞動力和文化氛圍等,主要體現在差異化比較明顯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上。江都栽培花木有1 300年以上的歷史,境內的卉木寺、花家蕩均因種花得名,該地區群眾以花卉苗木為業,具有花卉盆景生產的傳統習慣和豐富技藝。丁伙鎮雙華村340個農戶家家培育花木,全村耕地及自留地全部種植花木,并跨村發展花木面積1 700多畝,2005年全村花木銷售收入達6 000萬元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專業村。 3.政府的適當支持與引導。農村產業集群的發展除了內部動力外,還需要政府適當的支持。集群過程是自下而上的市場誘導過程,由于市場機制固有的缺陷和區域經濟的空間特性,單純依靠市場力量很難保證區域經濟始終沿著最優路徑發展。特別是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政府在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