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

張冬梅

摘 要: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缺位、社會教育的缺乏。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要從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層面尋找對策,共同關注和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明確指出要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應包括社會各階層和各利益集團之間關系的和諧,區域、社會關系的和諧,各民族之間關系的和諧,以及經濟、社會、人、自然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教育與社會關系密切,和諧社會的構建必然內在地要求教育的和諧發展,并通過發揮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發展。

當前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及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其子女大多數留在農村,于是教育就面臨一個新的問題——留守兒童教育。受農村整體經濟、文化及教育發展相對滯后等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不盡如人意,問題愈發凸顯,令人堪憂,成為和諧社會構建中一個“不和諧”的音符。因此,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及教育等各項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意義重大。

一、構建和諧社會關注教育的和諧發展

1.和諧社會的蘊涵

和諧社會的蘊涵豐富,從系統論的角度看,和諧社會是對整個社會系統(即社會結構的總體)而言的,不是針對社會的部分而言的。社會結構是指社會系統的各組成部分或社會體系中諸要素之間比較持久、穩定的相互聯系模式,這種穩定的關系使社會系統具有形態特征。這個系統往下又可劃分為若干子系統,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這些子系統之間只有緊密聯系、互相協調,整個社會才能始終保持有序和諧的狀態。由此可見,和諧社會的蘊涵至少包括人與自然、社會及與自身的和諧,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等幾個層面。

和諧社會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自身和諧的社會。人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和諧社會首先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自我發展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此四者互相依賴,相輔相成,構成人的生態發展空間。未來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人的全面發展要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協調中才能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也就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和諧社會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發展。和諧社會應當是城鄉發展相協調的社會,也應是區域發展相協調的社會,尤其在我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區域發展尚不均衡的現實背景下,協調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意義重大。

2.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教育的強力支持

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極為密切,社會發展依賴于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發展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的元素,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和核心是人”,而人的培養主要依托教育。因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教育的強力支持,需要通過教育提高國民的素質,奠定和諧社會賴以建立的素質基礎;需要通過教育提升國民參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意識。一定意義上,教育培養的是和諧社會的建設者,這是構建和諧社會最根本的內涵性基礎和邏輯前提。

和諧社會的構建蘊含著整體性思想,和諧社會必然內在的要求教育的和諧發展,和諧教育是一種現代教育思潮,是為適應自然、適應社會、適應人的自我發展需要提出來的。宏觀層面上,教育的和諧發展應指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如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發達地區教育與落后地區教育,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等協調發展;中觀層面上,即落實在教育內部,如在教育目標上,它要讓學生諸種素質全面和諧、生動活潑地發展,即教育通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推動社會的和諧進步;微觀層面上,則具體到師生的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為主導的教與學生為主體的學和諧統一,形成雙方互動的機制。教育通過自身的和諧發展培養出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個體。為此,要做到教育的社會觀與人本觀并重、教育的技術品質與人文品質的有機融合、教育的效率與公平的兼顧,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使影響人的發展的各個要素之間和諧、有序的發展。通過培養全面發展的個體來為社會的發展服務,從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

當前,受城鄉“二元結構”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農村出現大量的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其子女大多數留在農村,于是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是指年齡在16歲以下,其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兒童。即沒有能夠跟隨外出務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當地農村上學的農村流動人口的子女,因此又稱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兒”、“留守學生”等。中國教育報200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農村留守兒童至少有1000萬,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長。由于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及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許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教育的和諧發展,成為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一個“不和諧音符”。

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因此,我們在分析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時就沿用此分析框架,分別揭示出當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缺位、社會教育的缺乏。

1.家庭教育的缺失

之所以稱那些“特殊未成年人群體”為“留守兒童”,首先就與家庭的人員變動有直接關聯。留守兒童的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雙方都外出務工,將孩子交由單方照管或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嫡系親屬代為照管,這樣勢必會造成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環境的缺失。農村貧困家庭不能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且,大部分留守兒童在家還要承擔大量的家務和農活;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顧孩子的基本生活外,無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質低下,無力輔導孩子的學習,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圍,從而造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另一方面,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導致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調和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發揮應該是包括父母雙方對孩子的影響,父母雙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而留守兒童家庭結構的變化必然會部分地消解這種教育的“合力”,從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體功能。

2.學校教育不到位

學校是培養人這一特殊使命的場所,學校理應承擔起孩子的教育和管理的責任,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個體發展中所起的主導作用。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顯然沒有到位,具體表現為:一是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學率擺在第一位,忽視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淪為一種口號或“擺設”。二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針對性不強,學校教育主要著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個性需求。留守兒童由于特殊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常常在學習、生活、心理發展及道德行為等諸多方面出現問題,而在整個受教育者中留守兒童畢竟還是少數,有“留守兒童”就讀的學校往往無視這一特殊受教育對象的存在,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導致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有針對性的補償。三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脫節,表現在留守兒童的家長與老師之間,尤其是與班主任老師之間聯系和溝通的嚴重匱乏,沒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應,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撐的學校教育,至今沒有能夠采取很好的措施來彌補這種家校教育脫節所帶來的“消耗”,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3.社會教育的缺乏

馬克思將人的本質精辟地歸結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充分表明生命個體的成長離不開社會,社會教育是個體發展不可或缺的環節。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在社會教育方面突出的問題,是社會為少年兒童的成長提供有效幫助的組織機構太少,社區教育服務體系幾乎空白。社會組織是世界發達國家普遍具有的幫助機構,其中幫助兒童是重要的內容。我國目前這樣的機構系統尚待發展,類似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還不十分明顯,專門扶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社會組織更是空白。另外,受農村社會的經濟、文化整體發展水平的限制,農村地區的社區教育服務體系尚未建立。留守兒童社會教育的缺乏嚴重削弱了社會在留守兒童教育中應該發揮的作用,也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理想”教育功能化為烏有。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僅是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其實是我國社會發展階段中的一個特殊產物,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因此,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不能停留于教育自身改革和完善的層面,而應該將其放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局上來思考,從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層面尋找對策。

1.政府層面

政府的責任主要是在政策層面上采取措施,確保教育的公平、和諧發展,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體來說,其一,政府的底線是確保九年義務教育的順利實施,尤其是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義務教育逐步實現全部免費,從受教育機會上確保留守兒童都要有學上。其二,要進一步落實有關法律、法規、保障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落實政府應擔負的責任。其三,打破二元制的城鄉戶籍壁壘,建立適應社會和諧發展的新體制。我國要逐漸改變現有的戶籍制度,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應制定優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勵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工融入城市,幫助他們適應城市的生活環境,接受留守兒童在父母務工所在地入學。其四,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為此,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盡最大努力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最后,從政府層面來說,要徹底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各個部門和各級政府的充分協作。橫向上,各部門應協調一致以盡本部門應盡責任;縱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應協調政策和統整資源,有效解決農村的留守兒童問題,不能等問題非常嚴重時才采取補救性措施,而應提前做好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2.家庭層面

家庭是教育兒童、少年最重要的場所,家庭教育對子女將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來說,首先,要糾正一個認識上的錯誤,即僅關注掙錢給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質上的滿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強與孩子情感的溝通,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的愛,鞏固親子關系,這種給孩子精神上的溫暖是物質滿足所遠遠不能比及的。為此,父母要充分注意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時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談學習成績,其他方面也應該詢問,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心。除了與孩子保持經常的聯系外,還應經常與子女的任課教師、班主任聯系,了解他們各方面的表現。其次,還應十分重視孩子監護人的選定問題。如果夫妻雙方同時外出務工,應盡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學習環境,比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責任感,能更好地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處,如果沒有相當可靠的人代為監護,父母最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加強對留守子女的關心呵護。

3.學校層面

學校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應擔當“主角”,因為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學校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第一,學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從單純追求升學率轉向追求全體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上來。理念是行動的向導,只有在觀念上發生變化,才能有效地指導教育教學的實踐。第二,針對班級中關注“共性”多,而忽視留守兒童特殊群體或個體的情況,我們建議要充分發揮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給這些留守兒童以特殊的關愛,多接近他們,并利用班集體的力量形成一個溫暖、寬松的成長環境,讓留守兒童能切實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以最大限度地彌補由于親子關系的缺失而給他們帶來的傷害。第三,學校應逐步建立并切實執行留守兒童監測制度,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并根據情況進行分類教育管理,讓在留守兒童身上發生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第四,利用現代發達的信息通訊技術,開通家長熱線,方便家長及時、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除此,學校還可以利用春節、假期孩子父母返鄉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應。

4.社會層面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僅依靠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力量很難徹底解決,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介入。根據當前農村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社會的可作為是加強和完善農村社區教育組織或機構建設,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彌補作用,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互補共生。具體的做法可以考慮由基層學區或共青團牽頭,聯合婦聯、村委會以及學校,共同構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組建的教育和監護體系的成員可由離退休教師、青年志愿者和適當外聘一些專職人員組成。另外,相關部門應在城市民工集中地開展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宣傳教育,提高他們對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引導他們妥善處理好提高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與子女教育之間輕重緩急的利弊關系,樹立家庭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同時在農村地區應積極開展對留守兒童家長的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樹立家庭教育的正確觀念,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識,與子女之間保持有效溝通,關心孩子的全面成長。

總之,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穩定,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要充分協調和發動政府、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并切實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和發展。

注釋:

[1]鐘榮華:《構建和諧社會的教育思考》,《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第131頁。

[2]續梅:《1000萬“留守兒童”期待關愛》,《中國教育報》,2004年6月5日(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