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
淺析農村留守兒童權益法律保護
論文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年輕人離開農村去大城市務工,然而,他們的孩子卻不得不留在農村學習,得不到父母的照顧,且這些留守兒童的權益也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對農村留守兒童權益采取法律保護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通過對留守兒童的監護,教育,人身安全等方面提出相應法律保護對策,旨在逐步縮小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差距,使其學習和生活都能夠更好地發展。論文關鍵詞 留守兒童 受教育權 法律權益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我們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其中之一就是留守兒童問題。許多在外務工的人員只能自己進城的,但是卻無力讓孩子進城就讀。所以,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由父母中的一方或托付他人代為照管,而子女在一年中也很少能和他們見面,甚至好幾年也盼不到與父母相聚。這不僅增加了農村留守兒童及其父母來自教育、醫療、交通及住宿等方面的壓力。而且,長此以往也制約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權益法律保護現狀<p
淺談從社會學習理論看電視媒體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
論文摘要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包括三個方面:相互作用論、觀察學習理論和強化理論。電視媒體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發揮它的優點和規避它的缺點需要以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作指導,社會各級政府部門的行動才能更好的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論文關鍵詞 社會學習理論 電視媒體 留守兒童 成長。社會學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阿伯特·班杜拉(A.Bandura)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主要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這一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相互作用論、觀察學習理論和強化理論。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筆者以永州市東安縣紫溪鎮中心村的留守兒童為調查對象,設計了一套關于電視媒體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影響的調查問卷。一、問卷發放和回收情況本次調查問卷分為兩大板塊,根據調查對象的不同分為:留守兒童卷與監護人卷。其中,抽取紫溪鎮塘夫中心小學的100名小學生,發放問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8份,有效回收率為98%。抽取紫溪鎮的100名監護人,發放問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問卷92
試論從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討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道路
論文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經濟體制改革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里,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變遷、融合與進步的同時,問題也越來越多,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越來越多,當前我國教育管理制度難免出現局限性,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越加凸顯。我國社會工作從西方引進到現階段的幾十年,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不斷完善,為我國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同時我國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發展也為社會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論文關鍵詞 農村 留守兒童 教育 社會工作 發展道路一、相關背景改革開放以前,城鄉二元結構使城市和農村形成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通道被堵塞,在農村中傳統文化占主導地位,經濟自給自足,人們每天早出晚歸,過著一種很平靜的田園生活。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我國的戶籍制度也日益松動,原來農村中人們平靜的生活逐步被打破,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外出打工的農民為國家的建設做出了貢獻的同時也給家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卻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法律思考
論文摘要 現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大批青壯年離開農村去大城市工作,然而,他們的孩子無法與父母一起生活,因而,這些留守兒童所產生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所以,本文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問題,對于對留守兒童的監護,教育,人身安全等方面問題提出相應法律保護對策,旨在使其無論在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夠更好地發展。論文關鍵詞 留守兒童 受教育權 法律權益近年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從而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這樣進一步積極推動了城市化進程。但是,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我們所不容忽視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學術界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界定各有不同,有的學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指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到經濟發達地區務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鄉,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對此,筆者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指他們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而繼續生活在戶籍所在地,并由父母單方,或是其他親人委托監護,撫養的未成年人。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權益保護現狀(一)農村留守兒童監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
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廣大農村產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鄉,需要他人來撫養、教育和管理的16歲以下的孩子,在學齡上一般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據統計,我國1.2億農民常年外出務工經商,或到外地打工掙錢。由此產生近2000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歲以下的占86.5%,按全國3.6億兒童來計算,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共同生活,而且這個數逐年在增長。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的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這不僅嚴重影響我國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而且直接制約我國農村人口素質提高和現代化進程,尤其不利于社會穩定和公正、和諧社會的實現,亟需社會共同的關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決。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現狀1.心理偏差。留守兒童群體當中出現了較嚴重的心理危機: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自卑心理加劇,自我封閉,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與父母的疏離隔膜感增強。2.性格缺陷。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自私任性、霸道蠻橫、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脾氣暴躁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淺析
摘要:親情缺失、家庭監管缺位、學校教育缺失和社會關注不夠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政府、學校、家庭與社區聯手形成合力是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措施。為此,本文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積極探討其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提出了對“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使其身心能夠健康發展。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對策分析一、引言我鎮地處經濟欠發達的河西走廊西部,是典型的農業大鎮。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轉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我鎮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地擁向城市,農民背井離鄉,新的問題即“留守兒童”問題卻日漸突出?!傲羰貎和币殉蔀槲益傄粋€普遍的社會現象。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往往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1.成因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親情缺失</p
淺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成因及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以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農民外出打工、經商現象十分普遍。許多兒童因種種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監護人,使孩子面臨無人監管的“真空”狀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隊伍。如何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關注、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已成為當今時代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一、現狀通過對我縣一些城鄉小學的調查,結合我校留守兒童的情況分析,緣于“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現象,衍生出這一特殊群體普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需引起全社會的重視與關注。1.“留守兒童”安全隱患多,極易遭到傷害。根據認知發展規律及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少年兒童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發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這時候的“留守兒童”一旦失去或脫離家長適當的約束與科學引導,極易受到不良誘惑與影響,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2.“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差,身體發育不良?!傲羰貎和庇捎谌狈议L的教育和管理,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相當一部分學生存
淺議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大批勞動力外出務工,在給農民創造增收致富機會的同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這些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親情關懷,在學習、生活、心理及人格的發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問題。一、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1.“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差,身體發育不良?!傲羰貎和比狈议L的教育和管理,沒有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2.心理不鍵全,人格極易出現扭曲。由于父母關愛缺乏,同時心理發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弱,促成了其感情的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種種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人格表現或是攻擊性較強或是偏向抑郁,甚至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執己見、情緒多變、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現暴力傾向,甚至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出現抽煙喝酒、沉迷網絡等不良行為習慣,有些甚至還被不法分子利用參與一些盜竊、斗毆、尋釁滋事等違法活動,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3.學習動力不足,厭學,導致學習成績較差。照
關于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淺探
一、新時期、新局面,留守兒童的新變化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飛速發展,打工族隊伍逐漸龐大,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及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時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日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新問題。中央政府對教育機制進行了改革,用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義務教育將不收取任何費用,對家庭貧困學生進行生活補助,這些措施政策的實施為農村留守兒童上學的經費問題提供了保障。國家在高等院校及時地增加了“免費師范生”的教學方式,及時地運用國家教育機制的調控手段加以對西部欠發達地區教育資源的構建,用新的形式解決了留守兒童教育的師資嚴重短缺的問題。同時,新時期黨對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方針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各項鼓勵農民農耕生產的力度和靈活性都在逐步加強;種糧直補費用逐年增加,農村合作醫療涉及范圍日益擴大,各種惠民利民的政策在相繼推出;對農村生產生活的科技文化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這些措施的確讓我國的部分農民改變了生活水平,增加了經濟收入,但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勞動力現狀。農資價格上漲,合作醫療制度的不完善,長時間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壓力極大地減少了農民群眾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制約著農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障礙與調節
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中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一、我縣留守兒童的基本狀況目前我縣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對“留守兒童”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于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還有一種是上代監護,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撫養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之策略
摘要: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外出打工的青壯年農民工數量越來越多,出現了攜妻離子、告別父母異地務工的社會現象。老人或親戚不得不擔負起撫養孫兒的社會重任,社會上便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由于主要監護人常年在外,孩子在校的思想品德表現無人過問等,成了各地農村基礎教育的盲點,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性教育問題,如失學、輟學、犯罪等。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個人的教育策略,以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鍵詞:管理方式人文關注教育策略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外出打工的青壯年農民工數量越來越多,出現了攜妻離子、告別父母異地務工的社會現象。老人或親戚不得不擔負起撫養孫兒的社會重任,社會上便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由于主要監護人常年在外,孩子在校的思想品德表現無人過問等,成了各地農村基礎教育的盲點,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性教育問題,如失學、輟學、
西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探究與對策
【內容摘要】 本文以“渭源縣清源二小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為例,指出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長期的隔代監護或單親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等,造成留守兒童的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表現出諸多不良心理問題。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上,本文提出要以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聯動教育模式,共同搭建留守兒童愛心教育平臺。【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問題 隔代(斷代)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在孔子《論語》中的《里仁》一章,有“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之說,這句話引申到西部教育現狀,就呈現出“孩子在,父母游”的現象。究其根源,是因為我國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由此產生大量留守兒童現象。據統計,目前全國約有1.2億農民工,它們的子女在義務教育年齡階段的約有1000多萬留在家鄉,而且這個數逐年在增長。留守兒童在生活、學業、人格等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他們的基本權利和需求得不到滿足 [1]。為了充分了解這些滯留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特對我校24個班級的216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及其咨詢活動。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留守兒童在長期的隔代監
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親情教育刻不容緩
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軟弱無力,社會對這一弱勢群體又關心不夠。他們被父母“遺棄”,被學校“遺棄”,也被社會所“遺棄”。由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教育處于一種“真空”狀態,從而導致許多留守兒童人格發展不健全、學習成績滑坡、人際交往出現障礙、良好思想的樹立出現危機,有的行為甚至表現得很極端。具體而言,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家庭教育欠缺。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致使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親子間溝通中斷,互動缺失。外出務工的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終因天各一方,對留守子女的教育難免陷入“鞭長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許多外出務工父母連與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子女的引導、教育與關心了。子女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系,使得父母無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變化,從而對其缺乏必要的關愛與引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親朋好友所取代。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給留守兒童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對留守兒童的監護不力,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價值取向的扭曲。無限制的
淺談農村家長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農村 家長學校 留守兒童 教育論文摘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而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更是存在諸多問題,要解決這些教育問題,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1.學業不良。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由來已久,許多研究工作者都對其進行了系統的調查與分析。例如在鄒麗麗等人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現狀的調查中便發現,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在班級學習成績中一般以下的約占了68.3%。在這些學生中都把“學習無人輔導”作為造成自己學習低下的首要因素。而又有75.1%的被調查學生認為父母的外出會對自身的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事實上,處于童期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程度還是非常強,很多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期間由于過于思念父母,導致自身學習成績的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見。父母的指導和幫助對于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2.道德發展出現危機。對于農村的留守兒童而言,由于大多正處于青春期,是一個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就需要來自社會,尤其是家長的多方面的疏導和關愛。而在現實生活中,留守兒童的照顧往往
淺議從農村留守母親在子女教育過程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研討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
論文關鍵詞:留守母親 留守兒童 家庭道德教育 非言語交際論文摘要:在留守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留守母親的非言語行為諸如面部表情、眼部行為、手勢等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革命老區部分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留守母親在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的非言語交際行為,以期為該地區兒童家庭教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 引言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達5800萬人[1]。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深刻影響著國家未來發展。本文針對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革命老區部分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該地區留守母親在子女教育過程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探討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2. 非言語交際行為人類的信息交流載體除了言語符號外,諸如手勢、眼神、面部表情等非言語行為也具重要意義。當言語行為受限制時,非言語行為能夠替代、補充和強化言語行為[3]。2.1 手勢: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總會使用手勢傳遞信息,筆者發現留守母親在指導孩子完成某事的情境下該情況較頻繁。例如孩子房間沒有整理好或作業沒有完成,母親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子女)心理、學習教育對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以及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實,工業化城市的推進,養老、醫療保險、子女上學就業、住房體制改革和高鐵時代的到來,社會就業市場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大批量外來務工者由農村進入城市,成為城市經濟建設者的主力軍,同時,將有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就地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他(她)們的心理、學習教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課題。一、對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問題的思考1.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甚至學習環境和學習動力、意志等受到影響,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2.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女)越來越多。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及對策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為改善生活,大批的農村勞動力紛紛涌入城市,但他們把未成年的孩子留在了農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的群體——“留守兒童”。由于各方對這些兒童的監管不到位,相當一部分兒童的教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大難題,需要政府、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關鍵詞:留守兒童政府家庭學校 社會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及成因自本世紀初,許多有志農民為改善自家生活狀況,紛紛涌入大中城市尋找工作,這些人中卻有相當一部分沒有能力和條件將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的城市,只能將其留在家中。這些兒童在他們成長的關鍵階段遠離父母,得不到本應享受的天倫之樂,受不到應受的管束,由此,社會上便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這部分孩子的年齡基本在12到18歲之間,這一階段的學生正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階段,也正是人一生當中的叛逆期。由于他們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思想與行為上缺乏有效的管理,當行為出現偏差時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校正,形成了以下兩種類型:一是放縱型;另一類是自卑孤僻型。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
對于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
作者:郭珂帆周楊董學成許雁冰曹艷陽【摘要】運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從個人情緒、人際關系、家庭、學校四方面分析河南省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并根據存在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娟P鍵詞】河南;留守兒童;心理引言2011年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按常住人口分,河南省總人口居全國第三位。而根據2007年大河網的報道,河南省留守兒童人數在全國名列第一。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隔代教育”等問題愈來愈多。因此,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1河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分析以開封市杞縣為例,共發放調查問卷450份,收回432份,樣本回收率達96%,其中留守兒童占86.6%(包括189名男生,185名女生)。數據表明,留守兒童跟非留守兒童相比,在心理調節、人際交往、生活態度上均存在差別。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存在著行為孤僻、內心冷漠、自卑懦弱、自我封閉、易怒易躁等特征。因此,留守兒童存在更為嚴重的心理問題。1.1個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淺析及管理對策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在當今的學生中占有很大比重,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承載這些問題的主體是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小學,又面臨一個新的課題。從在校表現來看,留守學生的整體狀況令人擔憂。留守學生是社會、學校中規模較大的群體,更是弱勢群體,他們存在的問題社會特別關注,各個學校也是積極探索。 【關鍵詞】留守兒童;現狀分析及管理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市化建設進程日益推進,對人才資源需求規模不斷擴大,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流動規模也急劇加大。由此催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目前各級政府對外出務工人員給予了多方關懷,農民工打工的環境也越來越好,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群體規模也越來越大,在當今的學生中占有很大比重,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承載這些問題的主體是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小學,又面臨一個新的課題。我對農村留守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進行了解研究并初步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 1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據我的調查,農村勞務輸出呈逐年上升趨勢。從在校表現來看,留守學生的整體狀況令人擔憂。 1.1 學習較差。一方面,由于打工父母對子女總的期望不高。調查發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研討
論文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論文摘要: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這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趨勢,由此農村留守兒童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龐大群體。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建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的農民涌進城市打工,目前我國進城務工人員達到2.3億,龐大的進城務工人員造成約2000萬農村留守兒童出現。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而被留在家鄉、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兒童。這些留守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嚴重缺失。從而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上都偏離成長發育的軌道,對兒童今后的認識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1.性格上的缺陷由于農村留守兒童長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論文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性教育;心理健康論文摘要:農村留守兒童是近些年伴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大批農民進城務工而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由于父母親的遠離而出現在他們身上的焦慮、孤獨等等不良情緒,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他們自己的學習、生活。相應地,也有很多社會調查者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等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但對于性教育這個關鍵問題卻少有涉及。我們在針對留守兒童的青春期性教育進行了一系列實地調查、訪談基礎上,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性教育存在著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他們才能健康成長。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陪伴與教導,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逐漸受到影響,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兒童,在面臨生理、心理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的階段,由于父母的不在場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和困惑。在普遍不重視兒童青春期性教育的國內教育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對這一方面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狀況更是差強人意,存在著許多方面的問題,并影響著留守兒童諸方面的成長和發展。一、農村留守兒童性教育存在的問題根據相關資料的搜集和實地調查所得的數據和結果顯示,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在青春期性
探究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及對策
摘要:目前,留守兒童已成為我國農村的普遍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給孩子身心發展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則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網絡體系。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對策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及家庭教育現狀 1.隔代監護 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隔代監護,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 2.上代監護 上代監護即把孩子托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上代監護由于監護對象并非親生,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于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托情況,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給親戚后,沒多久因親
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缺失問題的研討
【摘 要】本文通過對留守兒童管理現狀及產生的不良結果的分析,提出了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各自承擔的責任,以及應對的策略?!娟P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對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近程的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民外出務工、經商現象十分普遍,許多兒童因種種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監護人,使孩子處于無人監管的“真空”狀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隊伍。“生活上缺少照料、學習上缺少輔導、心理上缺少疏導,行為上缺少教育,監管教育嚴重缺失,已成為制約留守兒童有效教育管理,影響其健康成長的嚴重社會問題?!蔽彝ㄟ^對我縣一些城鄉社區、農村中小學的走訪調研、大量事實表明:2009年西鄉全縣共有中小學生45255人,其中留守兒童15843人,約占35%是一個不可忽視龐大的社會群體。緣與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無缺”現象,正衍生這一特殊群體普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亟需引起全社會的正視與關注。一是留守兒童的安全隱患多,極易遭傷害,根據認知發展規律及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他們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長發育均無成熟,可塑性大
關于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全民關注的社會問題,自卑、性格孤僻、行為怪異、叛逆等是他們心理問題的顯著表現。本文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進行探究,進而提出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以便幫助留守兒童重建自信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留守兒童身心能夠健康發展?!娟P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解決對策農村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個特殊弱勢群體。當前,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口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流動,他們外出務工、經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給其祖輩或其他親戚照料。這些留守的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正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1.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心理問題的表現1.1自卑心理比較普遍。據對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顯示,他們中絕大部分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