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從農村留守母親在子女教育過程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研討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
戚燕麗
論文關鍵詞:留守母親 留守兒童 家庭道德教育 非言語交際
論文摘要:在留守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留守母親的非言語行為諸如面部表情、眼部行為、手勢等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革命老區部分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留守母親在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的非言語交際行為,以期為該地區兒童家庭教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 引言
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達5800萬人[1]。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深刻影響著國家未來發展。本文針對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革命老區部分留守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該地區留守母親在子女教育過程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探討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
2. 非言語交際行為
人類的信息交流載體除了言語符號外,諸如手勢、眼神、面部表情等非言語行為也具重要意義。當言語行為受限制時,非言語行為能夠替代、補充和強化言語行為[3]。
2.1 手勢: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總會使用手勢傳遞信息,筆者發現留守母親在指導孩子完成某事的情境下該情況較頻繁。例如孩子房間沒有整理好或作業沒有完成,母親會指著房間或書包命令孩子盡快完成。"指"這一動作是對言語的重復與強化,對自我約束力較差的孩子具有權威性,有助于督促其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教過程中適當運用權威手段,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留守兒童大有裨益。
2.2眼部行為:問卷中34.4%的兒童表明母親會瞪眼睛禁止自己隨意加入長輩交談。這一非言語行為對兒童具有較強威懾力,不易引起在場其他人的注意而導致面子受損。留守兒童在道德方面出現小問題后,部分留守母親會不理睬或低著眼睛以示生氣;當母親聽到別人對孩子的稱贊后,雖因自謙沒有直接發出表示開心的言語,但瞳孔放大且變明亮,表明了喜悅;當孩子行為不當時,母親會眼神犀利瞪著孩子以示停止。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在不傷害親子關系的情況下,適當合理使用不易被外人察覺的細微眼部非言語行為,既可避免當眾言語批評孩子傷害其自尊心,又可以讓孩子自覺領悟到自身行為的不當。
2.3臉部表情:在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母親的臉部表情不免會與言語沖突,但往往透露出其真實想法,如說反話現象。此時孩子因被母親諷刺而充滿了挫敗感,加深了親子隔閡。在留守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母親要注意自己的措辭與非言語行為,不要用無意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2.4 身體姿勢:問卷中所列的留守母親家教非言語行為中,"假打"的選擇率較高。"假打"時,母親的身體向孩子傾斜,并未真正挪動步伐或只向孩子小跑幾步。這樣的身體姿勢既可以警告孩子改正錯誤,也增強了親子間的和諧,為家庭生活添加了樂趣。
2.5 身體活動:99.1%的留守兒童指出,因經濟水平所限大多留守母親對孩子采取口頭或非言語行為(臉上顯露出喜悅、拍拍你的頭)鼓勵方式。這種表揚方式不僅杜絕了孩子的功利心理,更增進了彼此情感交流。 筆者發現,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留守母親習慣把手臂交叉放于胸前。在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婦女擔起了教育子女的重任[2]。"手臂交叉放于胸前"揭示了在家庭德育過程中,母親受中國傳統思想影響展現了凌駕于孩子之上的家長權威。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留守母親受教育機會較少,對家庭德育科學方法知之甚少。當孩子的道德行為出現問題時,若留守母親總是以絕對權威的家長姿態對其進行教育,會導致彼此的誤解甚至沖突。當地政府教育部門應積極配合學校,以家長會的形式對農村留守母親進行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指導,改變其根深蒂固的家長權威思想。留守母親自身也要努力通過各種渠道如電視廣播加強對親子平等關系的認識。
用腳在桌底下踢孩子的非言語行為取代言語告誡了孩子尊重家長權威,也顯示了面子文化對留守母親的影響。在此類農村留守家庭中,撫養孩子的重任幾乎全部落在了留守母親身上,當初的"子不教,父之過"演變成現在的"子不教,母之過"。 母親采用隱秘的腿部非言語動作,既可以向外人掩飾自己在子女教育上的缺陷,又可以教育孩子。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而言目的并不明確,他們也許并不明白母親為何會偷偷在桌下踢自己一腳,不如直接用溫和的言語提醒奏效。
筆者通過訪談發現,母親與子女發生了小誤會后,前者往往會作出非言語行動積極進行和解。如在桌底踢過孩子或是當眾批評過孩子后,母親的態度顯得溫和得多并作出相應的非言語行為(如在飯桌上她還不斷地夾菜給孩子);若母親不得已動手打了孩子,她會在恰當時機用身體部位對孩子愛撫等等。此類的非言語行為是對之前的言語或非言語行為的補充與強化,母親向孩子暗示了自己的苦心,促進了親子關系。在長期只有留守母親與留守兒童獨處的家庭道德教育過程中,綜合采用"恩威并施"的教育模式協調家庭和諧氛圍與親子沖突尤為重要。
3.結語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不僅關系著兒童自身的發展,而且關系到未來新農村建設。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分析了茅山地區農村留守母親在子女教育過程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對農村留守少年兒童的家庭道德教育進行研究,試圖為留守母親與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 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 公鳳華,論留守兒童父性教育的缺失[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5)。
[3] Mark L.Knapp,Judith A.Hall(2002).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Interaction[M]. New York: Wadsworth,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