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淺析
高英
摘要:親情缺失、家庭監管缺位、學校教育缺失和社會關注不夠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政府、學校、家庭與社區聯手形成合力是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措施。為此,本文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積極探討其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提出了對“留守兒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使其身心能夠健康發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成因對策分析
一、引言
我鎮地處經濟欠發達的河西走廊西部,是典型的農業大鎮。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轉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我鎮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地擁向城市,農民背井離鄉,新的問題即“留守兒童”問題卻日漸突出。“留守兒童”已成為我鎮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
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與呵護,久而久之,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往往易產生焦慮、煩躁、悲觀、疑慮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1.成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親情缺失
家庭親情對兒童的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經常處于一種情感欠缺狀態,該學到的東西沒有學到,該建立的關系也沒有建立。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比較,他們的學習機會受到了一些限制。
(2) 學校教育缺失
據調查,長期與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厭學的比較多,學業成績差。由于長時間的親子分離,在學習方面出現的困難、疑惑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與疏導。學校是負有培養人這一特殊使命的場所,當然也是留守兒童的教養主體,理應全面承擔起孩子教育與管理的責任。
(3)村委會和政府部門關注不夠
大多數村干部認為,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是農民自己家的私事,家長外出務工,自然要先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由于村干部這種意識的存在,從縣級和鎮級政府部門來看,他們鼓勵農民外出務工,并實施了相關的鼓勵政策和措施,但對留守兒童問題卻了解甚少,更沒有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相應措施。 2.對策分析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養環境,外出務工的父母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真正關心子女的成長,讓孩子感到父母雖在異地,但父母的愛隨時陪伴著他們。
(2)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學校教育
作為老師要把學生看作朋友,主動接近他們,拿出更多的時間與他們聯系,對他們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要讓他們把你當作知心朋友,愿意跟你說心理話、說真話,將心中的苦惱、憤怒、悲傷向你傾訴;平時要多創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場合。
(3)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
“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的程度對其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認為:首先必須培養“留守兒童”的個人素質,使其正確面對現實,克服自卑、疑慮等不良心理。其次要加強“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提高其意志力。第三,要培養“留守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及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兒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參照框架,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4)整合社會力量,構建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
各級政府部門應明確劃分并擔負責任,建立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協調參與的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發展。首先,村委會要對留守兒童進行補充監護;其次,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動,開展體諒父母的輔導活動,解決其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等。
總之,我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并查閱了大量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文獻及相關文章,尋求有效的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要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幫助“留守兒童”重建自信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改善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使其身心能夠積極健康地發展,成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
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的未來,是農村的希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于慎鴻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中州學刊,2006,3.23-25。
[2]葉奕乾 祝蓓里 心理學(修訂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3.1.114-115。
[3]遲希新 留守兒童道德成長問題的心理社會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05,17(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