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對策
冷孑兌初
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在廣大農村產生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qū)因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打工被留在家鄉(xiāng),需要他人來撫養(yǎng)、教育和管理的16歲以下的孩子,在學齡上一般為小學生和初中生。據(jù)統(tǒng)計,我國1.2億農民常年外出務工經商,或到外地打工掙錢。由此產生近2000萬少年兒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歲以下的占86.5%,按全國3.6億兒童來計算,每18個孩子就有一人不能與父母共同生活,而且這個數(shù)逐年在增長。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教育存在一些負面的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這不僅嚴重影響我國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而且直接制約我國農村人口素質提高和現(xiàn)代化進程,尤其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公正、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亟需社會共同的關注才能全面控制逐步解決。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現(xiàn)狀
1.心理偏差。留守兒童群體當中出現(xiàn)了較嚴重的心理危機: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自卑心理加劇,自我封閉,為人處事孤僻不合群,與父母的疏離隔膜感增強。
2.性格缺陷。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自私任性、霸道蠻橫、以自我為中心,他們脾氣暴躁,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現(xiàn)暴力傾向,甚至產生憎恨、仇視的畸形心態(tài)。稍不順心便大發(fā)脾氣,叛逆、怨恨。
3.學習困難與注意缺陷。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父母必要的監(jiān)督和關愛,學習主動性低,再加上祖輩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其家庭作業(yè)往往很難得到及時輔導,普遍對學習興趣不大,導致學習自信心較低。另外,因為心理孤單以及對父母的思念,課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全身心集中于學習,久而久之,便會感到學習壓力增大從而厭學,導致成績下滑,有的甚至產生輟學的念頭。
4.耐挫力差。留守兒童在面臨自身不適或者困難時,往往無所適從,不知所措,表現(xiàn)為行動遲緩,意志力不強。在受到挫折時,有4.7%的孩子感覺生活沒意思,甚至有0.5%的人產生過自殺念頭。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1.加強家庭教育
一是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和育兒理念,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為中,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學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二是要協(xié)調好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的關系。一般說來,父母雙雙外出,對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fā)展影響比較大,但如果父母中的一方在家則影響小得多。因此,在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最好夫妻倆留一個在家監(jiān)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父母迫于生計,需雙雙外出務工時,應該找一個合適的監(jiān)護人。三是要建立親子溝通的渠道。首先是父母與學校經常聯(lián)系,掌握孩子的動態(tài),隨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發(fā)展情況,并及時地對其進行引導和教育。其次要與監(jiān)護人保持經常聯(lián)系,著重了解子女的心理狀況。父母可以通過書信、電話、視頻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和親子互動,傾聽子女的心聲,真正關心子女的成長,讓孩子感到父母雖在異地,但父母的愛隨時陪伴著他們。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回家探親,或者把孩子接到打工地,與父母同住,加強親子間的交流與溝通,了解孩子的需要,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其三是要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lián)系和溝通。在溝通時間上,最好做到每星期交流聯(lián)系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了電話聯(lián)系外,還可以用視頻的方式,這對于孩子的情感發(fā)展非常有幫助。
2.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針對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一是要建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的組織,全面負責學校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二是要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和監(jiān)護人、托管人聯(lián)系制度。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父母或監(jiān)護人、托管人的通訊地址、聯(lián)系電話,記錄他們的思想、品行、學習和生活等個人情況,使教師能有針對性地掌握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
開設親情電話,向留守兒童及其家長、監(jiān)護人或委托監(jiān)護人公開校長、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電話號碼,加強學生、家長、 教師三者間的聯(lián)系交流,有條件的地方可開設專線電話或電子郵箱。三是要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留守兒童談心制度。教師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幫助解決教育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學校每月定期召開教師、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座談會,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四是要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制度,在農村學校要配備專業(yè)心理教育教師,開設心理課程;配備心理咨詢室;或聘請心理專家,開心理專題講座;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以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為留守兒童排憂解難,并引導他們度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幫助他們健康、和諧發(fā)展。五是建立教師“代管家長制”。 即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教師代行家長職責,從學習到生活全程負責,學校做好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幫扶、教育和管理,為外出務工農民解決后顧之憂。班主任為留守兒童的代管負責人,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代管到人。“代管家長”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使遠離父母的留守兒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噓寒問暖,在學習上多了一些幫助輔導,在情感上多了一些交流慰藉,使家庭職能缺位的孩子有了較好的教育補償,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和諧的空間。六是細化留守兒童的寄宿管理,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yè)余生活,吸引他們參加文明健康的活動,讓他們融入集體中,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自卑感,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讓他們受到更多的監(jiān)督、照顧與關愛,減少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七是采取個別輔導的方法。學生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應通過個別咨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教師要隨時隨地觀察留守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對癥下藥。可以進行個別交談(電話咨詢、“心理咨詢室”或“傾訴信箱”),也可以通過寫日記、周記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心理誤區(qū)。八是真情關愛,三個優(yōu)先。首先,學習上優(yōu)先輔導。學校要從學習方面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yè)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學校對結對幫扶效果進行定期檢查,建立進步檔案。對具有良好學習習慣的留守兒童要繼續(xù)激勵他們,多為他們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對一部分習慣不好的孩子,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這就更需要老師付出耐心和愛心。不放棄、不歧視,最大限度地爭取家庭教育氣力,督促好孩子學習,引導孩子做人,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其次,生活上優(yōu)先照顧。老師對留守兒童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食堂要留意營養(yǎng)搭配均衡,有益身體發(fā)育。留守兒童患病時,要及時診治、悉心照料。指導寄宿學生學會生活自理,養(yǎng)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第三,活動上優(yōu)先安排。學校要高度重視并認真組織留守兒童參加集體活動,或根據(jù)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使其愉悅身心,又培養(yǎng)獨立的生活能力。
3.完善社區(qū)管理職能
社會環(huán)境對留守學生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學生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監(jiān)管,極易被社會的不良現(xiàn)象所誘惑,加之他們自制力差,必然會養(yǎng)成很多不良習慣,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農村各級政府應把留守學生教育納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范疇,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優(yōu)秀家庭成員等評選活動。通過身邊鮮活的好人好事,樹立典型,以點帶面,不斷輻射,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組織、社會團體對留守學生的教育保護也十分重要。農村婦聯(lián)組織要把留守學生的教育作為重要職責,村組社區(qū)組織應加強對轄區(qū)內留守學生的治理,并為他們學習、生活、娛樂提供方便。如建立圖書館、圖書角、文藝宣傳隊等,社會上的營利性游戲廳、網(wǎng)吧不得向留守學生以及其他未成年人開放。同時,有關部分還應建立留守學生突發(fā)事件的應急機制,加強安全保護。社區(qū)的家長學校和村級組織充分利用假期或春節(jié)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轉變家長的錯誤認識,指導家長外出務工期間和孩子的聯(lián)系。農村基層組織應在管理機制上督促家長關注留守兒童的道德建設,與家長簽訂兒童道德建設責任狀,實行預警制和失范追究制。建立農村社會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可由基層教育部門牽頭,聯(lián)合共青團、婦聯(lián)、關工委等相關群眾性組織,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的社會化教育和監(jiān)護體系,起到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橋梁作用,對兒童的影響產生合力效應。
解決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融合。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成長問題是當前中國農村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獨特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關注、參與,更需要學校教師積極參與,齊抓共管。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為“留守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huán)境,讓我們把愛的目光投向那些缺失親情的留守兒童,使他們能在愛的陽光下健康成長,促進他們的全面、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