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及對策
佚名
摘要:目前,留守兒童已成為我國農村的普遍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給孩子身心發展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如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則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網絡體系。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對策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類型及家庭教育現狀 1.隔代監護 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隔代監護,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二是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相互溝通。 2.上代監護 上代監護即把孩子托給親朋好友、叔嬸姑舅。上代監護由于監護對象并非親生,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于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托情況,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給親戚后,沒多久因親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轉托給另一個親戚,幾經托付的小孩幾乎無所適從。 3.自我監護 由于沒有上面兩種條件,既沒有隔代教養, 又沒有親戚朋友寄托, 獨自把孩子留在家中。大多數情況是幾個孩子在家,哥哥姐姐照看弟弟妹妹。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成了一群“有家的孤兒”。部分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無人管教, 飲食無依,親情空缺, 心理極不健康, 無人監護的留守兒童日益成為問題兒童。這樣的家庭教育狀況非常令人擔憂。 4.單親監護 這種監護方式使得監護人的壓力很大,家庭成員的外出增加了他們的勞動負擔,他們要承受照顧家人和從事更多農業生產的雙重負荷,根本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教育。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的影響 親情缺失、家庭教育出現的真空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目前,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呈繼續增長趨勢。由于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 部分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嚴重問題,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和安全問題 由于沒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顧, 有的孩子花錢無節制, 有的孩子營養不良, 有的孩子身體健康指數低,經常生病, 有時甚至面臨生命的威脅。由于留守兒童得不到雙親的精心呵護,極易引起安全隱患。 2.道德問題 留守兒童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期。由于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家庭道德教育往往放任自流,留守兒童經常出現道德行為偏差。 3.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處在未成年期, 是人格形成的最佳期。由于父母外出務工,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親情關愛,和父母很難達到情感心理的溝通,難以找到情感傾訴對象。而且監護人很少與他們談心交流,也只能給予物質上和生活上的滿足,而他們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極易形成人格障礙、心理疾病。 4.教育問題 不言而喻,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就要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孩子常常思念父母, 導致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后, 沒有父母的管教, 自控力差,難以完成課外作業,更談不上主動預習或復習功課,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厭學情緒增加,最終導致逃學甚至輟學。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對策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作為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他們大多數文化程度不高,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后勤部長”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壞,由教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種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正確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既要考慮家庭的收入,又要考慮到子女的教育問題。 如果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能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干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足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要嚴格管理,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督。務工期間,首先要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 其次,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交流溝通,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動態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致,溝通中父母要明示自己對孩子的愛與厚望,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采用書信等進行交流。 再次,還應和孩子的班主任、任課教師及時聯系,以了解孩子的學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