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關于基于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大學禮儀教育意蘊

楊樺

摘要:研究了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傳承與發展的意蘊,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禮儀素養殘缺的現狀及產生的原因,探討了禮儀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傳統禮儀文化; 大學生禮儀教育; 啟示。

中華文明燦爛輝煌,禮儀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素以“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享譽于世。可以說,“禮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禮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1]。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當代,禮儀不僅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素質教養的重要尺度,更是現代人立身處世、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對于承擔著建設和諧社會、傳承中華文明這一歷史使命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弘揚傳統禮儀文化,提升文明禮儀素養,復興禮儀之邦,責無旁貸。

1 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傳承與發展意蘊。

1. 1 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

“文化”一詞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的解釋為: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傳統文化則是民族文化通過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和磨合,不斷地發展演變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現象。

著名史學大師錢穆先生認為“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儀文化代表著中華文明的精髓。然而,近年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越來越清醒地看到: 在物質文明極大繁榮的同時,“中國人在禮儀文化方面的缺失與落后幾乎無法再與曾經的華夏媲美”[2]。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禮文化在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韓國卻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本位文化向前發展的重要前提,如果對優秀的傳統禮儀文化不加以重視和繼承,民族文化將會以驚人的速度流失殆盡。

大學生肩負著文明傳承的重任,對于傳統禮文化,要批判繼承,汲取精華,將禮儀文化中的優秀精髓入腦入心,內化為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并貫穿于言行舉止之中,使傳統文化中寶貴的精神財富穿過歷史的長河,體現出永恒的價值。

1. 2 推動國民素養的提升。

中國古代的禮儀是以修身為基礎的。儒家把“禮”視為修身的最高境界,也把它作為做人的基本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質,規范人們的行為。《禮記》有曰,“德輝動于內”,“禮發諸外”,強調禮儀和修身相結合。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都是主張外在的禮節儀表要以內在的美好德性為支撐,內外兼修才能稱為君子。

身居禮儀之邦,應為禮儀之民。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知書達理、待人以禮,應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基本素養。尤其是在國際間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對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禮儀素養恰恰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因此,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具備較高的道德水平和良好的禮儀道德修養。

1. 3 體現和諧社會的發展。

在我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傳統禮儀曾作為“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傳》) 的重要手段,對維護社會秩序,促進人際和諧等方面產生過不可取代的作用。總的來說,傳統禮儀文化的精髓就是“禮之用,和為貴”的和諧思想。

“和”體現了禮文化內在的結構性功能,禮能夠調整人的主觀欲求與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影響和制約人的行為方式,促使人自身、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達到和諧共處的平衡境界。因此,禮文化中所強調的“和”,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作用。

當代中國,全面構建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迫切需要具有和諧素養的大學生。汲取傳統禮文化精髓,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使他們通過后天的習熏悟化形成穩定的內在品質結構,推動整個社會實現富者有禮高雅,貧者有禮免辱,父子有禮慈孝,兄弟有禮和睦,夫妻有禮情長,朋友有禮意篤,社會有禮祥和的良好社會風尚。

2 當代大學生禮儀素養現狀及原因分析。

2. 1 禮儀素養殘缺。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場所,大學生作為一個思想活躍、可塑性強且高度聚集的群體,必將成為我國未來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不僅應有過硬的知識技能,更應具備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文明素養。由于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普及,當代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在逐年完善。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有知識、沒文化,受教育、沒教養的學生仍不乏其人; 標榜個性、冷漠自私的學生隨處可見; 不敬師長、誠信缺失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學生的文明禮儀修養與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對等,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極不和諧,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形象和他們的健康成長,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和普遍關注。

2. 2 禮儀素養缺失的原因。

造成當代大學生禮儀素養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隨著世界一體化、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大量“新事物”和“新思潮”涌入,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思想觀念造成了巨大沖擊; 而當代大學生對于新鮮的外來文化更容易認同,能夠快速接受。二是對傳統禮儀文化認知缺失。近代以來,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中國傳統文化被良莠不辨地一并作為封建殘余批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儒家思想和傳統道德遭受到毀滅性打擊,包括禮儀文化在內的民族的、傳統的優秀思想文化和道德觀念被無情擯棄,文化因斷裂而無法傳承,禮儀之邦也輝煌不再。三是家庭禮儀教育的不夠。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說:“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可是他們一旦養成一種習慣,便很容易地、很自然地被接受了。”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受到的最初也是最關鍵的啟蒙性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子女,而當代的一些家長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禮儀教育,自身思想認識和禮儀修養不足,因此,“其身不正,雖令而不從”(《論語·子路》) ; 加之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寵溺有余而管教不足,導致很多孩子教養不夠。四是學校對禮儀教育不夠重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中小學校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智力教育和知識教育,一味地追求升學率; 相比之下,對于學生的禮儀教育并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使學生沒有機會系統而深入地學習禮儀文化,導致一些學生忽視禮儀規范,禮儀素養不高。

3 禮儀教育的途徑。

3. 1 情景化人。

社會是影響大學生成長的重要環境,加強禮儀教育不僅有賴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個人的努力,更應當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只有營造文明禮貌的社會氛圍,青年學生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首先,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中小學階段是大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應充分挖掘中國優秀傳統禮儀文化資源,大力開展傳統禮儀教育,使學生知禮懂禮守禮,培養良好的道德和行為習慣;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應將禮儀課程作為大學生必修課引入課堂,對大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傳統禮儀文化教育,自覺傳承中華禮儀文化。其次,要重視和加強家庭禮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通過各類社會培訓機構和專題講座,提升當代家長的素質,彌補當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再次,要營造全社會學禮守禮的良好氛圍。近年來,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國人學禮、明禮、行禮正在成為一種風尚,我國的禮儀環境正在恢復重建。要大力倡導和弘揚優秀傳統禮儀文化,重視現代公民的文明禮儀素養培育。此外,還要發揮各類媒體的宣傳和滲透作用,大力傳播明禮行禮的觀念,營造濃厚的禮儀文化學習氛圍。

3. 2 古意新范。

古語有云:“知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任何一種新思想,既不會是人們腦中所固有的,也不會突然從天而降,而是從已有的思想資料出發,注入新的時代精神。換言之,是賦予“老”傳統以“新”

意,即“古為今用”。因此,對傳統禮儀文化的基本精神做出現代詮釋,對于豐富社會主義禮儀文化的內涵極為有益。中國傳統禮儀,一方面存在著與現實生活相沖突的思想因素,如“三綱五常”

為核心的封建等級觀念和“三從四德”為中心的男尊女卑觀念,同現代的民主、平等觀念格格不入,應當揚棄; 另一方面,傳統禮儀中辭讓、中和、敬老、尊師、誠信等觀念,與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禮儀是一致的。因此,古為今用,從傳統禮儀文化中尋找現代禮儀的精神源頭,將禮儀教育深深植根于這一基礎之上,會讓大學生在學習禮儀的過程中獲得精神的滿足。正如李嵐清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現在提倡的熱愛祖國、集體主義、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謹嚴禮貌、誠實守信、嚴己寬人、先人后己、勤學不倦,等等,都可以從我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其淵源。”

3. 3 知行統一。

《呂氏春秋·孝行覽》曰:“禮者,履此者也。”顯然,中國傳統禮文化不僅有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而且有著鮮明的踐履性,即實踐性。“德誠于中,禮行于外”,意在禮儀既有內在的道德要求,又有外在的行為尺度。因此,加強大學生傳統禮儀教育,要知識與實踐并重。

首先,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情景,引導學生把課堂想象成社會舞臺,讓學生進行模擬實踐。運用“示范———模擬———評議”的教學模式,變靜態教學為動態操作,使學生親臨其境,融入角色,學以致用,促進理論知識和禮儀規范轉化為日常生活的自覺行為,彌補學生生活閱歷和實踐經驗的不足,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可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對具體案例的描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清是非,掌握禮儀的“度”,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能縮短學校生活與社會實際的距離,而且有助于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提高表達能力。此外,可采用對比教學法,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國家、民族由于地域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同,禮儀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禮儀和禮節也不盡相同,通過對比教學可激發學生學習禮儀的興趣,幫助學生明晰古今中外禮儀的流變和異同,有助于學生正確施禮。

加強傳統禮儀的知識學習與實踐操作,有利于大學生在體驗和踐行禮學的過程中,站在傳統文化的制高點,深刻認識和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同時,能夠促進大學生將知識和修養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地解決讀書與做人“兩張皮”的問題,使大學生通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詮釋出中華優秀傳統禮儀的無窮魅力,塑造出舉止適度、氣質高雅、語言文明、服飾得體的謙謙君子形象。

[1] 叢書編委會。 中國禮儀文化[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0.

[2] 云中天。 永遠的風景———中國民俗文化( 第3 輯) [M]。 南昌: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