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賽義德的后殖民理論及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啟示
孔濤
論文關鍵詞:后殖民理論賽義德文化建設啟示
論文內容摘要:以賽義德為代表的一批后殖民理論家因其具有獨特的東西方文化雙重身份,從而使他們的文化視角更為開闊。理論更有深度和價值。本文旨在通過對賽義德后殖民理論的梳理,提煉出其思想中有價值的成分,以期對我國當下的文化建設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理論支持和借鑒。 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后殖民理論可以看作是文化政治理論和批評方法的集合,具有更為廣闊的文化研究視角與研究策略。當今,后殖民文化的研究已成為全球文化研究的一大熱點。而在后殖民研究的諸多理論家中不得不提及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他就是愛德華·賽義德。對其理論的分析和梳理將有助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后殖民主義理論。 愛德華·賽義德,生于耶路撒冷,后去歐洲,1951年到美國。1964年拿到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并執教于哥倫比亞大學。他的這種獨特身份,使他能以東方人的眼光去審視西方文化,從邊緣話語的角度去面對中心權力話語,切身處境地去看待后殖民文化,從而使賽義德的眼光超越了學院派的狹隘天地。具有了明顯的文化政治批派性,具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盡管傳統的殖民時代已經結束,但殖民文化與精神上的被殖民狀態并未終結,傳統的殖民主義通過文化、科技延續并再生且以新的形式出現,這正是后殖民主義批判的主要著眼點。后殖民主義者通過分析東西方在文學藝術乃至整個人文科學上的種種表現,對這種二元對立所帶來的后果和影響進行分析和批判。賽義德借助權力、話語關系的理論,指明了西方學術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改寫了西方文明社會的主流話語形態。 介入政治,參與社會,使賽義德將文學研究與政治、社會緊密聯系起來。這一特點在其著作《東方主義》中得到徹底體現。《東方主義》提供了一種具體的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評范式。在《東方主義》中,賽義德將自己的學術觀點、批評意識和理論闡釋建立在廣泛的文本解讀基礎上。他深刻批判了西方殖民主義在文化上的表現。他認為,東方和西方這樣的地理區域都是人為建構起來,歐洲文化的核心正是那種認為歐洲民族和文化優越于其它的民族和文化。此外,歐洲的東方觀念本身也存在著霸權。賽義德的批判性解讀分析,讓我們知道了在西方著作中呈現出來的東方,并不是作為一種真實存在的東方,而是西方人的一種文化構想和話語。如果有人將《東方主義》看作是反西方的,那么毫無疑問是有違賽義德初衷的。不僅如此,賽義德還反對二元對立的論調,他認為,像東西方這樣的二元并沒有一種穩定的、與之相對應的本質。而是被不斷建構的。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建構性,其本身也注定是不斷發展的。因此。賽義德倡導一種多元的、多樣的、雜生的文化策略,各種文化共生、和諧相處,平等交流對話,而不是相互對抗或相互壓制,這是擺脫文化霸權的惟一途徑。 歐美國家和其它國家文化間存在著二元對立。在這種對立的權力話語模式中,對于有第三世界血緣又生活在西方世界的“夾縫人”來說,他們在東西方沖突中頗感尷尬,面對西方經常處于一種失語或無根狀態,卻在面對東方人時又有西方人的優越感。賽義德則堅持超越那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的東西方文化沖突模式,強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共生模式。賽義德所要消除的是形而上的本質主義,并希望超越東西方對抗的立場,從而使東西方成為對話、共生的新型關系。在西方的東方學者又該怎樣在全球現代化浪潮中同社會和周圍環境相聯系而又保持個體經驗,并對政治社會制度和文化殖民主義采取批判立場呢?賽義德認識到個體的特殊性對學者的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因為特殊性使學者能以個體經驗對抗整體性殖民文化。賽義德認為,在第一世界文化領域的第三世界學者只有通過個體經驗才能有效地選擇境遇并改變個體乃至群體的命運。他希望通過分析西方與東方對立的文化結構而消解這種中心。 風靡全球的后殖民主義理論不僅成為第三世界與第一世界對話的文化策略,而且使邊緣文化重新認識自我及其民族文化前景。但是,后殖民文化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實踐上的。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當前如何面對全球化與本土化就成為其關注的焦點。后殖民理論對東方和西方之間殖民性的文化關系的揭示,將有助于中國知識界對現實的再認識,并將對中國文化價值重建的方向定位保持清醒的頭腦。東方文化怎樣才能避免被殖民的危險呢?這就需要打破二元對立的東西方理論,以全球性的歷史性的眼光看待人類文化的總體發展,從而在世界性中消解民族性和現代性的成分,解除一方壓倒或取代另一方的緊張關系,倡導東西方之間的真實對話,以更開放的心態、多元并存的態度面對東西方。任何文化壓抑和意識權利的強加,任何全盤西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實踐中也是行不通的。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沒有一種文化可以作為判斷另一種文化的尺度。那種在文化轉型問題時,認為只有轉向西方才是惟一的道路,才是走向了現代文化的看法,應該得到質疑。西方文化先于東方進入現代社會,但這不意味著這種發展模式就是惟一正確的,更不意味著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明天。歷史已經證明,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可以永遠處于先進地位。在民族文化之間不存在著優劣,只存在文化間的交流與互補。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讓中國更好地了解世界,是中國參與世界并破除文化霸權的基本前提。如今,我國許多的文化學者和文學理論家,以一種民族精神和對人類文化前景更為深遠的思考加入了這場持久的后殖民主義文化的大討論。當代中國學者所面臨的任務是深入挖掘和研究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以積極的姿態展開與西方文化的對話,對外大力宣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在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中找準中外文化的契合點,繼而建立有本國特色的文化體系,為社會和諧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