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筷子看日本文化
孫麗娟
摘要:本文通過筷子這種取食工具分析日本文化的內(nèi)涵。日本和中國同屬漢字文化圈和筷子文化圈。從中國引入日本后筷子后在飲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發(fā)展,并產(chǎn)生了獨特的筷子文化。筷子的長度和形狀也進行了改造,與中國多用竹筷子不同,日本筷子多木制、稍短、尖頭粗尾,更好的適應(yīng)日本飲食多生冷、分餐制的特點。日本筷子還因使用者而有所區(qū)別,有兒童專用筷、成人專用筷、客人專用筷,還分男女筷。公用筷和方便筷的產(chǎn)生都緣于日本人認為筷子用后靈魂會停留在上面,不能讓別人玷污了自己的靈魂而使自己遭受災(zāi)禍。在筷子的使用上有多達幾十種禁忌,其中除了不雅舉止外,有的還和葬禮有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箸;筷子文化圈;靈魂;禁忌;日本文化;職稱論文 在日語中筷子稱為“箸”。按照《箸の文化史》的記載,日本首次正式使用筷子是在隋朝裴世清使團的訪問時的日本宮廷宴會上。圣德太子聽了遣隋使者小野妹子對隋朝宮廷宴會的描述,決定用中國禮儀款待中國使團,“箸食制度”就此引入日本。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到了奈良時代(710-784),隨著唐風(fēng)盛行,筷子進入到日本的普通家庭中,“唐箸”在日本人的飲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發(fā)展。 1.筷子文化圈 如果以吃飯時獲取食物的方式為基準,世界可以被劃分成三部分:用手的占四成,用筷子和用刀叉的各三成。筷子文化圈包括中國、越南、朝鮮和日本等,這恰好和漢字文化圈重合。與其他用筷子的國家兼用湯勺不同,日本人只用筷子,包括喝醬湯的時候。日本料理中允許直接用嘴接觸碗去喝湯汁,而在中國喝湯時要用“レンゲ”(調(diào)羹,因形似凋謝的蓮花得名)。 日語中“箸”的訓(xùn)讀和日語漢字“端”、“橋”相同。日本認同儒家文化,“箸”基本沿襲中國理念。“端”指制作箸的材料僅是竹子或木頭的局部,也可以用來表示筷子形狀“首方足圓”,將“天”與“地”連為一體,表現(xiàn)人們對天地賜予食物的感恩。漢字“端”又有端莊、端正之意,所以也要求拿筷子時舉止要端莊。碗中的食物與嘴巴之間,需要一個“橋”才能進食??梢?,“箸”在日語訓(xùn)讀中的讀音非常巧妙和講究。慶?;顒訒r使用名為“太箸”( ふとばし) 的竹筷字,這種筷子中間鼓起,據(jù)說一頭由神使用,另一頭由人來使用,筷子起到了橋梁的作用,體現(xiàn)了日本神人合一的宗教思想。 日本雖不是發(fā)明筷字的國家,但于1975年將8月4日定為“箸の日”,因為日語中“箸”讀作“は(8)し(4)”。每年的筷子節(jié),主婦們紛紛購買新筷子,焚燒舊筷子,提倡正確使用筷子,感謝筷子為人類進餐做出的貢獻。日本的研究顯示,筷子巧妙運用杠桿原理,用其吃飯使人手巧,可以訓(xùn)練大腦使之靈活,人在用筷子夾取食物時,有80多個關(guān)節(jié)和50條肌肉在運動,并且與腦神經(jīng)有關(guān)。 多田道太郎將筷子視為“高級工具”,“仔細考察叉子,就會發(fā)現(xiàn)叉子其實從縱向延伸了人類的手指,也即叉子是人類手指的延長?!薄芭c之相比,筷子必須手握兩根小棒加以操作。如果不加操作,根本無法發(fā)揮其工具的作用?!笨曜拥膶嵱霉δ芎芏?,能挑、撥、翻、扒、撿、撈、戳、夾。無論烹飪方法是煎、炒、煮、燒、炸、烤,也無論對象是絲、片、條、丁、丸、塊,只要靈活轉(zhuǎn)動挑撥張合伸縮,全部都可以實現(xiàn)?!叭魪挠檬种胳`巧操作這一點來看,或許能說筷子是最高級的工具,在這一點上叉子無論如何都不占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