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論文化現代化視野下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及路徑選擇
魏曉波
論文關鍵詞:文化現代化和諧校園文化困境路徑
論文摘要:文化現代化是人們的精神文化、觀念形態、思維方式等的現代化過程和目標。當前和諧社會建設的背景下建設和諧校園文化對于最終實現文化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文化現代化視野下探討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以期尋找校園文化的和諧之路。
1 文化現代化與和諧校園文化
現代化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等在內的社會各個領域內的全面發展和進步。筆者認為文化現代化的“文化”應該特指狹義文化意義上的文化,主要體現在上層建筑和精神領域內,是與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并列的范疇。本文的“文化現代化”總的來講就是人們的精神文化、觀念形態、思維方式等的現代化過程和目標。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既是文化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實現文化現代化建設任務的重要舉措。因為文化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需要在和諧社會背景下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和諧發展,而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和諧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視。筆者認為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是以社會主義和諧思想為內涵,以大學校園文化為表現方式的文化現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在高校的體現和延伸。
2 目前我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困境
2.1 多元文化的興起導致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越來越復雜化,信息流通越來發達的情況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文化力量作為一種“軟實力”,它的強弱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的主流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而以工業文明為背景的西方文化,對我國文化影響逐步增強。如何正確吸收西方文化中科學的成分,如何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并形成融合多種文化的校園文化,這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面臨的一大考驗。[1]
2.2 由于缺乏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整體認識導致校園文化建設中缺少系統性
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只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大學精神的培養、沒有形成相配套的制度文化建設方案、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行為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目的應該是使它成為承擔精神文化的載體,建設物質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離開了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單純的物質文化建設就失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這種忽視精神文化建設使校園文化建設流于形式的行為在許多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最突出的問題。
2.3 校園文化建設不注重以人文本,功利主義色彩濃厚
文化現代化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現代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教師是校園文化的主導,是決定性的因素。校園文化建設要始終圍繞提高學生素質來開展,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和為了學生一切為宗旨。而我國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不能很好的把學校文化建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而都把校園文化建設附屬于學生管理部門,只把校園文化建設看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從而使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有的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課程開設等割裂開來,缺乏校園文化建設的合力,極大地限制了校園文化功能的發揮。很少有學校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長遠規劃,削弱了校園文化在高校學生培養目標的完成過程中的作用。這種把校園文化局限在學生管理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的校園文化建設,在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還普遍存在。[2]
3 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
3.1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導校園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方面基本內容的統一整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和諧文化建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3] 高校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主導,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確立明確的奮斗目標;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建設高校校園文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建設高校校園文化提供有力的道德基礎。[4]
3.2 積極培育大學精神,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學精神的時代標志和具體凝聚,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式。文化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上層建筑和精神領域的現代化,大學精神的培養正是為了使師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能順應時代潮流,映射時代精神。
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高度重視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教育,挖掘學校的歷史文化內涵,繼續加強校風、校訓教育,激勵師生進一步弘揚傳統,增強對學校的榮譽感、對社會的歷史使命感,推動社會和高校自身的發展。[5]筆者認為大學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為大學使命。育人的重點,首先是培養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其次是理想、信念教育。第三是培養愛心。要教育學生愛父母、愛生活、愛事業、愛祖國。第四是培養高尚的人格。
3.3 構建和諧制度文化,營造人性化管理氛圍
高校制度文化是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辦學、治校的基本保證,具有導向、約束和規范作用。高校和諧制度文化建設,要遵循以人為本與科學規范相統一的原則,為師生員工提供一個規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氣息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一是要樹立與學生成長成才相適應的先進教育理念。二是要構建與學生成長成才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高校在管理過程中,要把剛性管理制度的強制性實施,發展成為師生自覺行為準則和彈性的約束機制,實行柔性管理。要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要求管理者要具有人性化的思想和自身體驗人性化的管理,使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方法不斷充實到老師們的頭腦當中,落實到對學生管理的具體行動中去。[6]
[1] 陳洪林,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1.
[2] 趙瓊.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管理[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2).
[3] 韋日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1).
[4] 黃昕.文化多元與沖突背景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08,6.
[5] 陳洪林,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1.
[6] 王延福,張君德.對當前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幾點思考[J].教育探索,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