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竹林七賢與豫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申紅星
摘要:魏晉時期,受當時特殊歷史環境之影響,竹林七賢中主要成員,先后來到豫北地區隱居,從而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之游,“竹林七賢”也因此得名。竹林七賢在豫北地區留有豐富的遺跡,也留給了豫北地區巨大的歷史文化財富,成為當地進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前豫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正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必須綜合考量,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將竹林七賢與豫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真正結合起來。
關鍵詞:竹林七賢;豫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作者簡介:申紅星,男,河南輝縣人,新鄉學院講師,歷史學博士。
作為魏晉風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賢無論在中國歷史中,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學術界對竹林七賢的研究,已經愈來愈引向深入,已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然而就筆者所知,當前的竹林七賢研究,大多是圍繞竹林七賢的個人經歷及其學術成就等展開,將竹林七賢與區域旅游文化資源開發進行結合的論述尚不多見。因此,本文不揣淺陋,擬圍繞竹林七賢與豫北地區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做一初步探討,借以拋磚引玉,以求將歷史名人與當地旅游資源開發結合起來,在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的同時,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繁榮,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
、竹林七賢在豫北地區活動之考察由于竹林七賢中的向秀與山濤本身即為河內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人,加之竹林七賢所游之“竹林”,亦位于豫北地區,因此可以說歷史上的竹林七賢與豫北地區有著不解之緣。
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魏大將軍曹爽與太傅司馬懿的政治斗爭愈演愈烈。隨著當時政治局勢的日益緊張,竹林七賢之中,山濤、嵇康、向秀等先66后退隱,開始在山陽之竹林清談飲酒,竹林之游開始形成。嵇康、向秀、山濤最先參與竹林之游。顏延之《五君詠·向常侍》注引《魏氏春秋》云:“康寓居河內山陽,與河內向秀友善,游于竹林。”而據《世說新語·言語第二》注引《向秀別傳》載:“(向秀)少為同郡山濤所知,又與譙國嵇康、東平呂安友善,并有拔俗之韻,其進止無不同,而造事營生業亦不異。常與嵇康偶鍛于洛邑,與呂安灌園于山陽。”從中可知,向秀已常在山陽當地“灌園”。另據《晉書·山濤傳》記載:“(山濤)每隱身自晦,與嵇康、呂安善,后遇阮籍,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可知山濤亦參與了竹林之游。
正始九年,阮籍、劉伶、阮成與王戎等七賢中其余幾位也先后加入竹林之游的行列。這一年,阮籍曾短暫擔任尚書郎一職,其后因曹爽欲招阮籍為參軍,阮籍假托生病,開始隱居鄉里。阮籍很有可能是在其由尚書郎上離職后,開始竹林之游的。
劉伶、阮咸與王戎皆是由于阮籍的關系,參加了竹林之游。阮咸的父親(魏武都太守阮熙)是阮籍的同胞兄弟,這就使得阮咸與阮籍有著較為親近的血緣關系,加之叔侄二人個性又十分相近,因此受阮籍竹林之游的影響,阮咸也自然而然地參加了竹林之游。史載:“咸任達不拘,與叔父阮籍為竹林之游,當世禮法者譏笑其所為。”_1據《晉書·劉伶傳》記載,劉伶亦是在游歷過程中,因遇見阮籍、嵇康,而成為竹林之游的成員之一的。史載:“(劉伶)不妄交游,與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攜手人林。”而竹林七賢中年紀最小的王戎,也是由于阮籍的關系,才參與到竹林之游中的。據臧榮緒《晉書》記載:“戎少阮籍二十余年,相得如時輩,遂為竹林之游。”可知,王戎與阮籍可稱得上是忘年之交,王戎正是由于與阮籍交好,才最終參與進來的。
至此,竹林七賢這一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名士賢哲群體最終得以形成。據《太平御覽》引《魏氏春秋》載:“康寓居河內之山陽縣,與之游者,未嘗見其喜慍之色。與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瑯琊王戎、沛人劉伶相與友善,游與竹林,號為七賢。”有學者考證,竹林七賢所游之“河內山陽”現在所在地就位于豫北焦作一帶,七賢主要活動于豫北修武縣東150里的百家巖。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活動的場所不只是在“河內山陽”,他們活動的足跡也到過與“山陽”相臨近的輝縣、汲縣等豫北其他地區。例如,七賢中的嵇康異常相信神仙之術,因此常到汲郡共之北山采集所謂的“上藥”。其兄嵇喜在嵇康死后為他寫的傳中寫道:“性好服食,嘗采御上藥以為神仙者,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致。至于導養得理,以盡性命,若安期、彭祖之倫,可以善求而得也。”l3l2舛而《魏氏春秋》也記載:“康采藥與汲郡共北山中,見隱者孫登。”文中提到的“汲郡共之北山”,即今豫北地區輝縣市蘇門山。魏晉時期,這里環境優美,一時名人薈萃,隱士時現。七賢中另一位主要人物阮籍,也曾游覽輝縣之蘇門山。據《晉書·孫登傳》記載,孫登乃魏晉時期一位異人,居于汲郡共北山土窟之中。阮籍曾受司馬昭之命拜訪過這位異人。據說,阮籍“與之語,皆不應”。
二、當前豫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由上文可知,魏晉時期,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魏晉名士,曾經在豫北地區留有異常豐富的活動場景。
這些活動的遺跡在今天也成為豫北地區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需要我們去認真地挖掘與科學地開發。
然而就現今而言,我們將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歷史名人同當地的文化旅游資源結合所進行的開發,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以上文所提到的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主要的活動場所之一蘇門山所在的百泉風景區為例,百泉風景區的文化歷史資源可謂豐富,早在晉朝時,前文所提到的高士孫登便隱居于蘇門山土窟之中。明代時人們還專門修建“嘯臺”一座,以示紀念。當時已經有許多高士如阮籍、嵇康等也曾到百泉蘇門山游覽、采藥。對百泉進行與歷史名人相關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將百泉優美的自然風景同其獨特的文化名人資源融為一體,是具有相當大的優勢的。但目前,去百泉風景區參觀、旅游的人數卻甚不理想。這固然與與近年來百泉湖內湖水枯竭等客觀因素有關,但也不可忽視對百泉進行文化旅游開發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茲分析總結如下。
首先,目前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缺乏協同攻堅的意識。如進行同豫北竹林七賢等歷史名人相關的文化歷史旅游資源開發,是一項系統的、涉及各個層面的艱巨工程。這不僅需要學術界同旅游界的合作,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同具體的經營部門的合作,以及當前利益與持續開發的協同,涉及統一規劃與分步實施的協同等等。目前這些協同攻關意識的薄弱,使得豫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受到一定的影響。
其次,缺乏主動出擊和對諸如竹林七賢等豫北歷史名人進行系統綜合研究的意識。對于豫北名人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和遠見性,往往是各自為政,并未對當地名人研究進行通盤考慮與整合。
再次,豫北文化理念中缺乏市場理念,文化旅游單位沒有競爭觀念,缺乏競爭意識,沒有對“投入一收益”的分析,缺少對市場供求關系的把握,對豫北歷史名人進行“市場化運作”的能力差,造成了對竹林七賢等眾多名人文化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嚴重。
最后,缺乏精品品牌,知名度不高。新世紀的文化旅游資源發展,需要有品牌意識。而在豫北的歷史名人資源中,不乏那些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的歷史名人,如本文所論述的竹林七賢。因此,完全可以使其成為當地發展的通行證。相關單位對當地歷史名人,應加大宣傳力度,以擴大整個地區的影響力,對外樹立良好形象。而這一點還未引起當地相關部門和學術研究部門的足夠重視。
三、針對竹林七賢與豫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具體策略與措施在認真分析了豫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后,本文還有必要對竹林七賢與豫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具體策略與措施,展開討論。
歷史名人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名人文化和旅游關系密切,具有歷史、教育、品牌、紐帶和經濟等重要67功能。“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的名人具有超越教科書的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l4_l,開發價值巨大。本文所討論的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的竹林七賢,顯然就屬于此類的歷史名人,具有相當大的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價值。以下本文針對怎樣將竹林七賢與豫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相結合,提出具體的策略與措施。
第一,圍繞一些在全國都有一定知名度的豫北歷史名人,如竹林七賢等,打造文化品牌,使其成為當地的文化名片,擴大當地的知名度,促進當地文化旅游業的發展。
第二,應積極開展保護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歷史名人資源的宣傳和教育工作,提高公眾對保護豫北歷史名人資源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公眾對名人資源的理解、欣賞和尊重。
第三,應積極采取措施,保護和修復豫北地區與竹林七賢相關的歷史文化資源。例如,對與竹林七賢相關的故居、故里、宗祠、墓地等資源,要采取各種措施予以修復與保護。在豫北地區,竹林七賢中的山濤、向秀的故里分別位于豫北武陟縣西小虹村和西尚村,這兩個村子還分別留有山濤墓和向秀墓。
距離武陟縣不遠的獲嘉縣亢村,還存有劉伶墓J。
而竹林七賢所寓居的今修武縣百家巖,至今仍留有竹林七賢的許多遺跡,如嵇康鍛鐵遺址和竹林七賢飲酒用過的酒壇。對于此類遺存,必須進行科學的保護,自此基礎上,再進行合理的開發。
第四,應打破地域限制,將豫北地區修武縣、武陟縣、獲嘉縣、輝縣市等有關竹林七賢的所有遺跡整合起來,如設立“竹林七賢豫北地區游”等文化旅游項目,讓游客領略到竹林七賢在豫北地區活動的全貌,以達到綜合開發的目的。
第五,還可采取整合提升型開發模式進行綜合開發。我們可以將魏晉之際以竹林七賢為中心的當時名人集中起來,選擇合適的地點,建設竹林七賢紀念展覽中心,將竹林七賢等相關歷史名人形貌制成雕塑、蠟像、壁畫等,將其生平事跡、思想、著述、成就、有關器物等加以系統整理、展示,并輔以介紹竹林七賢的動態影音資料,充分展示竹林七賢的個人精神面貌和對哲學、文學中所作出的貢獻。
第六,還應保護好豫北竹林七賢文化資源所依68托的環境。除了諸如竹林七賢這些歷史名人資源本身的價值不能破壞,要積極保護之外,名人資源所依托的自然環境亦十分重要,也需要積極保護。竹林七賢所蘊涵的文化旅游資源是依托其優美的自然山水環境而存在的,如果其所依托的環境遭到破壞,其價值的損失將是難以估量的。歷史名人資源在特定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中存在,共同構成了整個資源的統一整體。例如前文所提到的豫北百泉風景區,只有將其豐富的歷史名人資源融入優美的湖光山水之中,將二者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顯示其獨具的魅力。因此,要發揮歷史名人資源的作用,必須保護好其賴以存在的自然生態環境。
四、結語
魏晉之際,歷史上著名的賢哲群體——“竹林七賢”,先后到達“河內之山陽”,在豫北地區游歷、清談、飲酒與采藥,進行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也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跡,這些都成為當今我們在豫北地區進行文化旅游開發的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當今的豫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當中,我們還面臨著眾多的障礙和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針對豫北地區竹林七賢開發資源的現狀,通盤考慮,采取必要的有針對性的措施與對策,唯如此,才能將竹林七賢和豫北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真正地結合起來,促進豫北地區的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在弘揚傳統歷史文化的同時,使文化旅游業成為豫北地區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房玄齡.晉書(卷四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4.[2]程峰.關于“竹林七賢”寓居地的思考[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3]陳壽.三國志(卷二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2.[4]潘立勇,傅建祥.人文旅游(第2輯)[M].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