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不良文化與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關系分析
張碧瑩 汪凡
摘要:在互聯網給人民的生活帶來越來越多便利的同時,也對網民的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作為網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群體的學習生活與互聯網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一方面,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參與社會互動、娛樂消費等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網絡中充斥的各種不良文化也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大的危害。然而網絡不良文化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不僅包括直觀的不健康文化,也包括具有高度隱蔽性的網絡世界價值觀等網絡隱性不良文化。所以深入研究網絡不良文化的特征,對其進行全面的了解,并認真探討其與大學生成長健康的關系,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字:網絡文化;大學生;價值觀
一、網絡不良文化的界定
網絡文化,簡而言之,就是指“網絡的文化”。第五屆中國國際網絡文化博覽會上,對網絡文化也做了簡明而生動的描述——為網絡注入文化的靈魂,為文化插上網絡的翅膀。網絡文化,其實就是人們以網絡技術為手段,以數字形式為載體,以網絡資源為依托,在網絡活動中創造的一種新的文化。從構成上講,網絡文化不僅包括資源系統、信息技術等物質性內容,還包括在網絡活動中形成的道德準則、社會規范、法律制度等精神性內容。網絡文化內容涵蓋廣泛,由于網絡環境的自由開放,不良網絡文化也就相伴而。從狹義來講,不良網絡文化一般指互聯網上充斥的各種不良信息,包括色情淫穢、賭博、暴力、欺詐等各種有違道德標準的信息,以及由此滋生和形成的不良文化氛圍。這些信息的存在,其危害和影響是直觀而明顯的。然而在網絡世界里,很多信息是不具備直接危害性的,例如游戲、影視劇等娛樂信息資源,但是這些也會造成網民沉溺網絡,從而造成不可避免的危害。所以從廣義的角度講,網絡不良文化不僅包括網絡上的各種不良信息,還包括在網絡世界無管制無約束條件下滋生的不良網絡意識。
二、不良網絡文化的特征
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技術性文化,更多具備技術理性和工具價值[2]。但是融入了人的活動后,在各種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高度無序化、難控制、自由化、虛擬化的網絡世界。不良網絡文化的產生不可避免,并在特殊的網絡環境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特征。
(一)多元性
由于網絡世界的自由開放,全球化廣范圍的參與,可以匿名的實時參與,導致信息來源的多元化,從而也就造成了網絡不良文化的多元性[3]。這還只是單一層面的,由于網絡文化也包含在網絡活動中形成的文化意識,所以在構成復雜的網民在進行自由的網絡活動時,由于自身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不同,也形成了多元化的不良網絡意識。在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雙重因素的共同影響之下,最終形成了多元化的不良網絡文化。
(二)易傳播性
網絡世界自由沒有約束,不良文化極易滋生也極易傳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網民數量飛速增長。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0年1月),截止2010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了4.57億,互聯網的普及率攀升至34.3%,較2009年底提高5.4個百分點,全年新增網民7330萬,年增幅19.1%[5]。在廣泛的參與下,信息傳播的速度、廣度及深度在網絡技術的推動下變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便利和快速。不良網絡文化從其產生到傳播擴散也就變得較為容易,很快的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管制困難
2010年,我國在網絡和信息安全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較大進展,政府積極推動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基礎設施、網絡信任體系等方面的建設,不斷加快網絡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加大對通信網絡的監管力度,同時加強了對釣魚網站、非法網站以及不良信息的防范和清查力度,完善域名注冊信息的備案工作,從信息源頭上減少不良網絡文化產生的幾率。
但是這并沒有杜絕不良網絡信息的產生,而且在文化意識及觀念領域,如何防范不良網絡文化造成的危害顯然不是監管所能奏效的,而怎樣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健康的網絡文化意思也是最重要的和關鍵的環節。
三、大學生網民的特征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網民中比重最大的群體是學生,高達30.6%,并呈上升趨勢,根據網民的學歷構成情況來看,高中生以35.7%的比重高居榜首,大專生只占到11.8%,大學本科及以上占到11.4%。由于大學生數量基數本身就相對較小,所以可以定論,大學生上網的比重很高,這也是其他研究和調查所證實的。筆者有著多年高校工作經歷,對大學生自身的特點有著深刻的了解,對大學生網民的特征也有著較為獨特的見解。
(一)大學生網絡生活基本特征
經過枯燥緊張的高中生活,大學生在時間和經濟上都寬裕了很多,并且擁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這為他們的網絡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基礎。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生的經濟狀況也隨之提高,大多學生都有個人的電腦,上網更加便利。所以大學生的網絡生活基本上有以下幾個特征:上網時間長、上網動機多樣化、對網絡的依賴性較強等。可以說,網絡已經對大學生的生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包括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根據各項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比例大多都在95%以上,其中網絡成癮者也不乏少數。就上網動機,較為多元化如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網絡娛樂、購物消費等,只是根據個人喜好,略有偏重。手機網絡的應用目前也較為流行,有時也會影響學生日常課程的學習。 (二)自我網絡意識初步形成
大學是校園與社會之間的過渡階段,大學期間,學生隨著知識的積累和年齡的增長,人生觀和價值觀已逐步走向成熟,這個階段里,大學生對事物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和判斷。他們的上網動機多樣化,對網絡生活方式有自己的選擇。對于上網時間的控制,他們也能夠表現處一定的自制力。面對豐富的網絡資源,他們也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對于網絡世界的各種行為和表現也都有著自己的態度和見解。同時,他們也能利用網絡之便方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例如網絡信息利用、網絡通訊、網絡購物等,有的學生也能利用網絡來更好的展現自我,這些都對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產生了極大地影響。但是畢竟沒有成熟穩重的心態,就網絡生活而言,雖然他們有一定的自制力,且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網絡行為特點,但是面對復雜的網絡世界,仍會出現很多問題[1]。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下面即將提到的網絡生活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協調問題。
(三)網絡生活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協調矛盾
網絡已經和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產生了極為緊密的聯系,網絡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同樣深刻[4]。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網絡為大學生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而不是消極的影響。中美網民對比分析顯示,網絡應用上一個顯著的區別在于中國網民更偏重于娛樂游戲的應用,而美國網民更偏重于購物和消費。娛樂消費更容易導致網民沉溺于網絡,而購物消費則更多的體現了網民對網絡的利用。作為中國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如何擺脫網絡的誘惑,避免沉溺于網絡,轉而利用網絡的便利,使其更好的服務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這是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需要各方的幫助與引導。
四、正視網絡不良文化,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
網絡不良文化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構成了極大的危害,這一點毋庸置疑。網絡的開放性和多元性等特點注定不良文化長期客觀的存在,規范網絡秩序,壓縮不良文化存在空間,這是必須且長久的工作。但是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如何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正確的網絡生活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在網絡世界充斥的不良文化面前保持堅定地自我,并努力地實現自我,而不是迷失自我。歸根到底,網絡生活只是現實生活的補充和輔助,大學生必須要學會在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處理好它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這樣才能健康地成長。
[1]王旺多,周世興.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初探,經濟師,2003(6):106-107.
[2]姚偉均,彭桂芳.構建網絡文化安全的理論思考,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0(5):71-76.
[3]張輝.和諧網絡文化與和諧社會的建設,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10(1):105-110.
[4]曹云升.淺談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中國成人教育2007(2):38-39.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