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媒介環境與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
周敏 楊富春
摘要:亞文化是一個群體或部落的文化,是一種無法忽視的力量。青年亞文化反映了青年群體通過各種手段對主流文化和文化權力的抵抗,開拓了自己的文化領域,贏得了文化話語權。新興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媒介環境發生了復雜的結構性轉變,由此影響了文化的發展,在新媒介環境中,我國青年亞文化在互聯網上表現得異彩紛呈。本文探尋了我國網絡青年亞文化的表現、新媒介環境與網絡青年亞文化的關系。
關鍵詞:新媒介環境 媒介 青年亞文化 網絡
亞文化是一種意義系統、表達方式或生活風尚,它們與占主導地位的文化相對立,是由從屬結構地位的群體發展起來的。亞文化的內容反映了從屬地位的群體企圖解決產生于廣泛社會關系中的各種結構矛盾。由青年群體所創造的青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顛覆性和批判性。
亞文化研究溯源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伯明翰學派學者對英國工人階級青年亞文化進行了深刻的研究。他們從意識形態和階級立場的角度出發,認為青年亞文化是階級文化的一部分,構成了對英國主流文化和霸權的反抗。“亞文化代表著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如工人階級、黑人、亞裔、女性的特殊抵抗方式,表征了一種反霸權的意識形態,驚世駭俗的風格標志著資本主義共識的破滅和瓦解。”①亞文化對霸權的挑戰間接地表現在風格之中。青少年制造出獨特的符號系統:音樂、文學、舞蹈、行動和暗語等,通過風格來協商他們的階級存在。赫伯迪格(Dick Hebdige)認為“風格”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反抗與矛盾的嵌入與展現都位于現象的最表層,即符號層面……”②赫伯迪格把亞文化風格形象地描述成“噪音”,認為它干擾了資本主義中霸權的順利實現,破壞了資產階級苦心經營的共識。英國學者桑頓(Sarah Thornton)出版了《俱樂部文化:音樂、媒介和亞文化資本》,指出了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以及媒體之間更為復雜的關系,亞文化不僅表現為對主流文化的抵抗,也表現為一種妥協。被收編的亞文化利用流行時尚(當下的風格)換得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不同程度地失去了抵抗性。
我國網絡青年亞文化的表現
互聯網是網絡亞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傳統媒體時代,青少年用報紙、廣播、電視、藝術等平臺營造亞文化圈子并進行身份確認;新媒體時代,青少年則是用數字化的技術和符號創造新的亞文化。以下列舉幾種常見的網絡青年亞文化形式。
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異常豐富,大致包括:1.基本網絡新詞,如BBS、跟帖、汗、囧;2.中文拼音縮寫,如GG(哥哥)、BS(鄙視);3.英文縮寫,比如I服了U(我服了你)、Q(Cute的音譯,可愛的意思);4.數字,比如886(拜拜嘍,再見的意思);5.諧音或方言讀音,比如粉(很)、筒子(同志);6.模擬詞,如吼吼、嘻嘻等,表示笑聲;7.動漫術語,如達人、御姐;8.特定的語言風格,如咆哮體;9.流行詞句,如“給力”、“神馬都是浮云”等。網絡語言簡潔、新奇、不合乎規范,青少年則用它們表達個性、張揚內心。嫻熟使用網絡語言的人是經常使用網絡的網民,因此網絡語言成為一種身份認證。
網絡藝術。利用網絡技術、運用網絡思維方式在網絡中原創的文學作品、民謠、音樂、攝影作品、視頻等,不經過傳統的出版和發行渠道而直接在網絡上傳播,其特有的品質給我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等帶來了深遠的影響。1998年的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是較早的熱門的網絡原創文學作品,此后玄幻武俠、都市情感、游戲競技、靈異驚悚、草根說史等各種類型的文學形式粉墨登場。這些原創性的藝術形式并不成熟,但創作手法新穎、形式風格多樣,體現了網絡世界的平等意識。
網絡惡搞。人們運用現代媒體技術對大眾熟悉的名人、圖片、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歌曲等進行二次創作,通過夸張、模仿、拼貼、戲謔、諷喻、隱射等方式將原文本進行加工,形成新的創作文本。2006年,胡戈根據陳凱歌執導的電影《無極》改編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便是其中的代表。“惡搞”采用非常規的形式完成詼諧、幽默、怪誕、荒唐的作品,用背離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方式質疑社會的權威,充分體現了當代青少年顛覆經典、解構傳統、張揚個性、諷刺社會的反叛精神。它將傳統價值觀中的“美好、正義、崇高、英雄”等概念置于喜劇、戲謔、暗示之中,以其內容的新穎性、思想的叛逆性引起人們的反思和共鳴。
網絡人物。2010年底,網易評出“十大網絡人物”,包括“小月月”、“犀利哥”、“鳳姐”、“章魚哥”、“淡定派”等。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平凡的人如“赤腳哥”交警戚新峰、“瘋狂義工”張仁杰、“西安好人”陳緒水成為網絡紅人,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在紛紛擾擾的網絡世界,有人唇槍舌劍、有人貌似癲狂,但也有人因為平凡的堅守而創造奇跡。不論何種網絡人物,他們都與網絡息息相關,正是由于網絡的傳播特點才被更多人知曉,他們是新的媒介環境的產物,是亞文化的主體,也是網絡世界的象征。
網絡事件。2009年,百度貼吧的帖子“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引發了幾十萬的回帖和3000多萬的點擊量,此后人肉搜索、網絡惡搞、網絡歌曲、廣告語等接踵而至。孤立地看這些帖子,它不是亞文化,但是大量網民的圍觀、跟帖、討論以及后來對這一句式的大量仿制和挪用就構成了一種亞文化力量。這種力量將網絡上分散的群體迅速召喚和集結,潛伏在網絡世界的“水軍”們共同發力,將本身沒有多少價值的帖子或事件炒熱,反映了由群體構成的亞文化。
網絡意見。在網絡這個相對自由的空間匿名發表意見,進而形成網絡輿論影響事件的發展進程,更能直接顯示網絡亞文化的力量。如“湖北鄧玉嬌案”、“湖南羅彩霞案”等。2010年10月的“藥家鑫撞人殺人案”震驚全國,多種意見通過不同的渠道發表,其中網絡意見和輿論的力量不可小覷。2011年3月,該案首次開庭,網友通過各種媒體關注案件審理過程,并通過微博討論“藥家鑫是否激情殺人”等話題。從討論內容來看,大部分網民比較理性,雖然網絡意見不能直接影響法官的判決,但有助于該案件在公正公開的環境中審理。
網絡亞文化存在的基礎是數字技術和相對開放的網絡空間,核心在于信息迅速傳播與分享。網絡亞文化是網民在網絡中逐漸形成、信奉和推行的特有的文化價值體系、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
新媒介環境與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的關系
今天的網絡亞文化環境與伯明翰學派研究的英國青年亞文化的環境大有不同。伯明翰學派研究的個案——光頭仔、嬉皮士、朋克們存在于某個片區、工廠,而網絡亞文化的主體隱藏在ID之后,把他們聚合在一起的是個人興趣、愛好和價值觀等。此外,伯明翰學派認為亞文化是階級斗爭的延伸,而網絡文化主體的階級屬性并不明朗,由于其分散性和非理性成分,“暫時還不能形成一種合力進行政治方面的訴求,也還沒有表現出激烈的意識形態方面的沖突與斗爭”③。
歷史上每一種新媒介的誕生都會給社會帶來沖擊并影響人們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文化結構、生活習慣等。就亞文化而言,一方面,亞文化離不開媒介這個傳播載體,要依存媒介才能形成;另一方面,媒介也在塑造、再現、建構,甚至催生亞文化的誕生。
新媒介的發展對青年亞文化的傳播產生影響。在媒介環境中,一種新媒介被引入,并不使舊的媒介消失,而是帶來新的契機,促使新舊媒介融合與發展,從而造成媒介環境的變化。從傳播過程的角度來看,新媒介有新的傳播主體、傳播受體、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從傳播技術的角度來看,數字化、網絡化實現了信息增量,打破了信息壁壘;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出現了兩種大的文化,一種是圍繞新媒介本身的發展和研究的文化,另一種是人們使用新媒介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內容。
在傳統的媒介環境中,亞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較為緩慢,受到的局限較多,媒介信息容量的限制使受眾的意見不能完全顯現。而在新媒介環境中,亞文化傳播在虛擬社區中交流信息、彰顯自我。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接近、使用大眾媒體(特別是網絡)的權利,信息準入的門檻大大降低,原本不具有話語權的人通過新媒介發揮主動性和創造力,大膽表達特殊愛好與興趣,發表不同于大眾常識的獨特感受與價值觀,從而形成了不同于主流價值觀與審美取向的亞文化群體。
虛擬的空間與情境為青年個性的張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網絡為我們構筑了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虛擬的空間與情境中,人們可以建構一個新的身份與角色甚至“虛擬人生”。“虛擬人生”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對現實世界進行了網絡化的“合法消解”,憑借無限的想象力與技術力量優勢,將人們的生活置于一種“超現實”之中。④只要愿意,網民們就可以進行跨時空的虛擬交流,人們的行為結構在虛擬空間中被重構了。網絡世界自由、開放、寬容、打破地域限制,在現實社會中受到限制的觀念、行為被青少年移植到虛擬空間中,使其成為網絡青年亞文化繁殖的土壤。
新媒介環境中的文化創造都打上了“個性”的烙印,張揚個性成為文化的主要價值理念。在虛擬的空間與情境中,主體價值獲得實現,主體意識獲得滿足。青年個體或群體在新的話語世界創新與表達,并迅速獲得回應。私人話語表達了非中心的、無政府的意識形態,與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相悖。虛擬空間是個性話語的表達場所,它以特有的方式彰顯了青年的心靈世界,隱藏和延伸了他們的身體,為青年亞文化找到了一個理想的“場域”。
青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在新媒介環境中不斷對話與交融。歷史上的青年亞文化是以主流文化的對抗者的面目出現的,但是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曾經引起“道德恐慌”的青年亞文化漸漸被社會接納,成為社會總體文化的一部分,以特有的方式與其他文化交流與對話,豐富了人類文化的多元性。
在文化的熔爐中,亞文化既沖擊著主流文化,又從主流文化那里獲得資源和啟發。雖然青年亞文化在社會整體文化中處于邊緣地位,并不能取代主流文化,但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青年亞文化顯示了一元文化的不合理性,多元文化才是文化發展的主流。“從積極樂觀的層面上看,亞文化為大眾文化、商業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原料,從消極的意義上來講,商業文化、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在不斷地殲滅亞文化的存在。”⑤一方面,文化話語權的爭奪依舊存在,青少年通過亞文化的實踐獲得自己的文化領域,贏得亞文化資本,而主流文化懷疑、排擠亞文化;另一方面,亞文化不斷涌現,主流文化與之對話與交融,吸收亞文化的資源和資本,發展壯大自己的文化領域。
在新的媒介環境中,亞文化不再是墮落的東西,人們將以更開放、寬容的心態注意它、理解它甚至參與其中豐富它。
注 釋:
①胡疆鋒:《亞文化》,《文化研究》(第6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275頁。
②迪克?赫伯迪格[美]著,陸道夫、胡疆鋒譯:《亞文化:風格的意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頁。
③張恒東:《數碼時代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淺析——以“小清新”等為例》,人民網傳媒頻道。
④莫茜:《大眾文化與網絡文化》,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頁。
⑤陳霖、馬中紅:《亞文化: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南方周末》E25版,2011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