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析網絡文化新特點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視域

錢雪華

[論文摘要]當前,手機、互聯網等新興網絡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網絡文化的多樣性、網絡信息的無序性、網民身份的復雜性、網絡交往的虛擬性、網絡行為的從眾性等特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文章深入分析了當前高校大學生互聯網技術應用的新趨勢,指出了大學生網絡文化的新特點,為提升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了新的視域。

[論文關鍵詞]網絡文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信息以其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蓋范圍廣、便于互動等特點,拓寬了大學生的視野,增強了他們的民主參與意識。但網絡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網絡文化的多樣性、網絡信息的無序性、網民身份的復雜性、網絡交往的虛擬性以及網絡行為的從眾性,容易導致大學生對負面信息和藏身于網絡之后的敵對分子缺乏辨別能力,不假思索地接受網絡群體性意見。因此,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應關注的新領域。

一、高校大學生互聯網應用的新趨勢

當前,高校大學生在網絡的應用方面,主要呈現出以下趨勢:

1.互聯網的寬帶化和無線化趨勢。目前,我國通過有線(固網)接入互聯網的用戶占92%,其中使用寬帶的占97.9%,隨著光纖主干網絡建設的推進和上網費用的下調,使用寬帶的用戶比例將會更高。寬帶網絡的大規劃應用使上網速度更快,多人同時在線參與的網絡活動也更加簡便。同時,基于3G技術的手機上網業務的推出,使無線網絡建設的速度空前加快。互聯網的寬帶化和無線化趨勢,最終將使大學生的上網方式更加便捷化和多樣化,也將增強網絡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力。

2.網絡終端的便攜化和隨身化趨勢。隨著計算機硬件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生產的規模效應,擁有筆記本電腦的大學生比例大幅上升。據寧波某高校的一項統計,學生中擁有筆記本的比例已達到90%以上,且一般都具有無線上網功能,筆記本的便攜化、小型化、輕型化趨勢明顯。同時,手機運營商為了配合3G業務的推廣,在學生中大力推廣寬屏互聯網手機,使其成為如今的主流手機。網絡終端的便攜化和隨身化趨勢將實現大學生上網的“意識行為一體化”,上網的意愿、行動和上網設備、環境將實現無縫對接。

3.網絡界面的便捷化和多媒體化趨勢。網絡界面是人與網絡終端(如計算機、手機)之間傳遞與交換信息的媒介。出于“顧客至上,便捷使用”的設計理念,現在的網絡界面在操作上更加便捷,以蘋果iPad和iPhone為代表的新型電腦和手機,甚至已實現了脫離傳統網絡瀏覽器的網絡操作,網絡界面已步入了“一鍵式操作”時代。同時,網絡界面已從單一的瀏覽查詢信息拓展到聽音樂、看電影、玩游戲、做動畫等一系列多媒體應用。寬帶技術的廣泛應用,更使得網絡多媒體應用更為流暢。網絡界面的便捷化和多媒體化趨勢,將使大學生上網操作更簡單,內容選擇更豐富。

4.網絡交流的個性化和多樣化趨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中國網民中使用即時通信、博客、電子郵件、社交網站、論壇/BBS等進行網絡交流的比例分別為70.99%、57.7%、56.8%、45.8%、30.5%。這一趨于均衡的比例,一方面表明了網絡應用技術的拓展為網絡交流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網絡交流的方式已進入個性化和多樣化并存的時代。博客、微博、社交網站等新的網絡交流應用技術的出現,為網民提供了個性化的發表意見的平臺,催生了網絡領袖、網絡民意代表等新的“網絡權威”。網絡交流的即時性、個人意見傳播的瞬時性、網絡覆蓋的廣泛性相互結合,增強了網絡意見的重要性。

二、當代大學生網絡文化的新特點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提供了新的平臺,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大學生網絡文化,為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視域。

1.網絡流行語濃縮社會熱點。社會熱點和校園熱點在校園網中催生了一系列網絡流行語,并進一步形成網絡輿情。因杭州“7·5”飆車案產生的“欺實碼”,因天涯熱帖《應屆畢業生怒問:誰替我簽的就業協議書?注水的就業率!》產生的 “被就業”,因浙工大學生楊濟源見義勇為產生的網絡名言“男人可以沒才,可以沒錢,但不可以沒責任感”,都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杯具”(悲劇)“柜族”(集裝箱住人)等,反映了大學生對人生的迷惘和擔憂。而“什錦飯”“八寶粥”的出現,則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對中央領導同志的認同和擁護。這些網絡流行語濃縮了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對理想的追求、對自身的定位,成為高校網絡文化的一種新現象。

2.網絡交往體現兩種身份。由于各種網絡交流平臺的出現,大學生在網絡交往過程中逐漸產生了“陌生人交往”與“熟人圈交往”兩種形式,并由此體現出網絡交往身份的兩重性。通過BBS/論壇、電子公告、留言板等方式進行的網絡交往,交往主體之間互不相識,交往的虛擬性較強,信息的發布由于身份的隱匿而顯得隨意性較大,可控性較差。而通過博客、微博、電子郵件等開展的網絡交往,主體之間一般是師生、朋友、同學等熟識關系。尤其是當前風靡校園的人人網、開心網等娛樂性社交網站,網友之間必須是相識的,并且雙方都同意交流,才能成為交流對象,一般而言,真實性較強,但同時也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排他性,第三方或監管方不能輕易介入。QQ、MSN等即時交流工具,則介于網絡的熟人交往與陌生人交往之間,可以通過設置識別門檻的方式,區別熟人和陌生人,其交往同樣具有隱匿性。網絡交往的兩重性,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動關系發生了變化,主客體之間的身份有可能發生置換,給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3.網絡認同折射價值需求。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往往基于共同的價值需求,具有相同價值需求的大學生網民相互之間具有較強的網絡認同感。共同的價值需求可能是共同的興趣,可能是共同的奮斗目標,也可能是共同的理想追求。具有共同價值需求的網友往往形成群體聯盟,如博客群、QQ群等。以QQ群為例,其種類五花八門,其中包括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或追求而建立的,例如考研群、志愿者群、攝影群、購物群、歌迷群等,還包括因熟人交往需求而建立的班級群、校友群等,這些群的成員至少具有一個共同點,群內信息的發布一般以這個共同點為圓心,并向相關議題發散。網絡群一般具有鮮明的排他特征,但群內信息可以通過不同網絡群的交集成員得以快速傳播,同時,基于平等交往需求和網絡文化魅力而自然形成的群內意見領袖具有較強的價值引導力,意見領袖和群內成員共同構建了以“多向互動、平等自由”為主要特征的網絡群體結構,形成了獨特的圈文化和群文化。 三、大學生網絡文化的引導及應對措施

1.營造良好的網絡思想教育氛圍。良好的網絡教育環境是有效開展網絡思想教育的基礎。首先,要牢固樹立陣地意識,從根本上認識到網絡思想教育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在經費、設備、人員上給予保障。其次,要精心構建網絡教育平臺,建立“學校—學院(系)—班級”的三級網絡。其中,學校可以統一建立集思想性、服務性、學習性、交互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通過服務性吸引學生的關注,通過學習性吸引學生的參與,通過思想性引導學生的成長,通過交互性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院(系)要重點建設專業性強、服務內容豐富的個性化網站,凝聚網絡人氣,吸引學生參與。班級要通過建設班級博客、QQ群等方式,將“集體觀念”體現在網絡中,及時了解班級成員的思想動態。最后,要建設一支政治敏感性強的網絡輔導員隊伍,及時關注了解學生的網絡思想動態,準確研判大學生的網絡輿情,將主動灌輸與互動交流相結合,增強網絡輔導員隊伍的網絡魅力,使他們成為網絡意見領袖。由此,這三級網絡就能構成一個目標明確、結構合理的網絡教育群,營造網絡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圍。

2.充分發揮網絡教育交互性的優勢。網絡最大的特點就是交互性強、覆蓋面廣,因此,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須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學校要結合當前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特點和網絡技術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活動,創建網絡文化活動品牌,擴大網絡文化的影響力。利用網絡教育的輻射面廣的優勢,開設網上黨校、網上團校等,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灌輸式教育和引導式教育相結合,增強理論教育的吸引力。利用網絡的自我教育、多對多交互的特點,開設主題網絡沙龍、主題論壇、主題博客等,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自教和互教,在學生主動參與和師生平等交流的條件下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此外,還要注重搜集網絡輿情。由于網絡的交互性,大學生網民自主發布的網絡信息往往折射出其內心的想法、所遇到的困難、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對現實社會的思考,因此,利用網絡了解輿情,并對輿情進行分析,也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和舉措。

3.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規范。良好的網絡道德是大學生思想道德風貌在網絡中的延伸和體現。學校和教師要善于將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滲透到網絡行為之中,在遵守道德規范和法律規則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網絡秩序。要通過法律規范、技術規范和功能規范,讓大學生了解“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例如,在學生注冊BBS賬號時就要明確哪些內容禁止上傳,明確網上商務交易規則,確保網民的合法權益。要倡導文明上網,例如對于網絡游戲,一方面,要教育學生不要沉迷于網游;另一方面,要制定游戲規則,杜絕違背基本道德的網絡游戲,教育學生避免使用游戲外掛,培養其良好的游戲道德,保障網游的公平正義。要善于通過網絡文化產品宣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大學生在上網的同時,感受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在網絡行為中具備正確的道德取向,推動網絡道德規范的建立。

4.關注網絡平臺的現實性。網絡自身具有虛擬性的特點,但值得重視的是,網絡應用最終必須落實到現實需要,因此,必須正視網絡的現實性。2009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負責人在答新聞記者問時明確提出“網絡不是虛擬空間,而是現實社會的一部分”,這一論斷已成為越來越多的網絡工作者的共識。因此,在構建網絡教育平臺時,應該同時關注網上網下兩個平臺,做到網絡思想教育方法和傳統的思想教育方法相結合。既要利用網絡覆蓋面廣、交流身份平等、傳播速度快等優勢,通過綠色網游、教育網站、交互式平臺、博客等形式,融入教育目的,吸引受教育者的關注,發揮大學生網民的自主性,形成一對多、多對多的交互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又要利用傳統教育方法的交流深入性以及多方反饋的優勢,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透。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