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KUSO文化——一種網絡族群的生活方式

溫志嵩

內容摘要: 2005年末,一個名為《一個饅頭引發的驚天血案》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開來,作者以幽默諷刺的風格對某導影拍攝的影片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戲弄和顛覆,在網上受到熱烈的追捧,引發了網絡“惡搞”的浪潮。正如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有其獨特的背景一樣,惡搞文化的流行也有深刻的社會原因和心理原因,同時惡搞文化的流行已經不可避免地對整個社會、日常生活乃至人們的價值觀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現有的主流文化,面對網絡惡搞文化的流行,排斥并不是主流文化明智的選擇,相反,應對其加以融合和引導。 關 鍵 詞:KUSO文化 來源 表現 選擇

網絡KUSO族和KUSO文化 一、網絡上掀起KUSO浪潮 曾幾何時被據為經典的蒙娜麗莎在網上突變成眉眼歪斜、呲牙咧嘴的丑婦,而許多可愛小孩也網上也成了一會兒變成綠巨人、一會兒變成蝙蝠俠的“百變金剛”,政治人物如布什、小泉也會穿上裙裝在你面前扭動腰肢,呵,沒錯,這就是現在網絡上特火的KUSO 文化,也稱“惡搞文化”。尤其是最近網上流行的對《無極》和《吉祥三寶》惡搞,更是吸引了眾多國人的眼球,這就是KUSO一族! KUSO在日文原本是“くそ(糞)”的意思,其意勉強接近中文裡的“爛”,做名詞時意思是不夠雅致的“屎”,做動詞時意思是不夠善良的“惡搞”,就是往死里整的意思,這KUSO后來傳到臺灣就成了“惡搞”的代名詞。但對臺灣的網蟲而言,“KUSO”(庫索)稍微嚴謹一點的定義是“認真地搞笑、認真地搞怪、以及認真面對爛東西”的意思。不知不覺中 “惡搞”文化最初由日本傳入臺灣,再經由網絡傳到香港、繼而擴散至內陸,成為一種經典的網絡次文化。這種冒“文化”之名的玩意,繼承了周星馳電影“無厘頭”的衣缽,利用PhotoShop等技術,借助于網絡無可比擬的自由傳播性和民眾參與性,形成了一種以爆笑、搞怪、惡作劇為主要特征的另類創作風格。 為什么這樣一種顛覆傳統的對正規文化的另類手法能夠撩動如此多的人心底的那根好奇的神經呢?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人對于這樣的“惡搞”樂此不疲?又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國人對此持寬容而非譴責的態度?這其中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力量?難道是由于這種“惡搞”作品無論是它的輕松、活潑的主題以及它種種調侃、戲謔的語言都可以使接受者產生一種貼近生活的親切感,抑或是這本身就是源于人們內心的某種需要呢? 二、網絡“惡搞”文化的源起及其表現層面 現在“惡搞”作品在網絡是上已是隨處可見,從在攝像頭前大膽搞怪唱歌的“后舍男生”版MTV風行于各大論壇到《李毅大帝本紀》被爭相傳閱以及最后到被全國媒體廣為報道而震驚網絡內外的胡戈的短片巨作《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人們對這種集“無厘頭”、反叛、惡俗、譏諷于一身的“惡搞文化”已經有所了解了,但為了加深對這種文化深層含義的探究,我們有必要從網絡惡搞文化的源起和表現層面入手進行分析。 1、網絡惡搞文化的源流 追根溯源,任何一種冒“文化”之名的東西都應能找到其母體,“惡搞”文化也不例外。總結起來,其來源有如下幾種: 一是無厘頭文化。如果非要問“無厘頭”是什么意思,請先去看幾部周星弛的電影,《大話西游》、《食神》、《少林足球》等。這個隨周氏電影而被大家獲知的形容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言傳了,就會一人一個說法,如:“無厘頭可以令人覓到一種較輕松的處世之道,讓社會人可以生活得更‘生活’,一句話,可以釋放你的心。”、“無厘頭是‘顛覆’的一部分。”、“無厘頭絕對會成為后現代主流的精粹。”,其實北京的王朔、葛優也是一種無厘頭,每個地域都會有一種特定的幽默文化。這就是無厘頭,就是搞笑,最好能出其不意地搞得人發笑。惡搞文化就可以從無厘頭中找到影子。 二是戲仿,籠統地說,是一種“認真的戲噱”。周星馳的《國產凌凌漆》就是很認真地戲仿了電影《007》系列里的諸多經典片段,當他那草根小人物的一貫“嘴臉”嫁接在眾所周知的花花特工的“原形”之下后,你除了笑到肚子痛,就是笑到肚子更痛。而網絡惡搞的作品中就有大量戲仿的經典。 三是“ACG”。這個詞實際上是三個詞的縮寫:A:Animation(動畫),C:Comic(漫畫書),G:Game(游戲),實際上就是惡搞一族對它們的聲音和畫面做技術上的搞笑處理。這手法原來流行于日本臺灣后風行大陸網絡,形成了現在的惡搞文化。這可以從網上流傳的“惡搞”族對廣西南寧的網友“小胖”的換頭行為中可見一斑,即他某天被人拍了一張回頭照之后被人士傳到網上,此后網友把他的頭像盡情KUSO。 四是網絡。這雖然說不上是網絡惡搞文化的源流,但對它的形成和發展絕對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網絡技術還不很發達的時候,上面提及的三種現象還都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后來網絡無可比擬的自由傳播性和民眾參與性,將上面三種文化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并迅速發展成一個新興的流行文化產物:KUSO,并被廣泛地當做惡搞、好笑的代名詞。 五是由于KUSO的發展。KUSO的雛形大約形成在三四年前,那時,香港或臺灣的網民們常在網絡的論壇或留言中大量使用周星弛影片或香港、日本武打動漫話書中的經典對白或特定詞匯,例如用“折凳”表示最強武器,“未夠班”形容能力不足,或是依據某部“經典作品”,利用無厘頭、戲仿等手段創作出一些搞笑故事或惡作劇行為在網上傳播。KUSO早期的形式只限于文字,后來發展為圖片和視頻。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這種網絡“惡搞”,KUSO之風迅速蔓延擴展開,像現在很多人每天都可能收到的那種搞笑短信就可以說是KUSO文化的外延派生品。KUSO文化也越來越被那些以青少年為消費群體的商家所關注。像PCHOME網站,在開辟了“就是愛搞怪”貼圖區后,最近還舉辦了“搞怪貼圖大賽”;而可口可樂也舉辦了搞笑歌舞比賽這樣的KUSO推廣活動。 二、網絡惡搞文化的表現層面 網絡“惡搞”文化反映出當下一批年輕人內心中對社會的松弛狀態。具體說來,“惡搞”文化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惡搞一族的話語體系、思維方式與主流文化不同。我們可以從網友們的留言可見一斑:你看了一個多小時的爆笑帖子,一聲也沒笑——“這本身就很好笑” ;“如果我有一秒鐘的生命,我想對你說‘我愛你’;如果我有一天的生命,我想陪你再看一次日落; 如果我有一月的生命,我想與你游覽秀美山河; 如果我有一年的生命,我想……和你分手,然后把四級過了!!”; “大學畢業后第一次聚會選擇在動物園,大家共同的理由是:只有在這里,才能感慨到自己還是個人啊……”以上的“無聲爆笑”讓觀者得到的更多是會心之笑。可以說,他們的話語在表達角度上另辟蹊徑,是跳躍的、斷裂的、解構的、分散的,他們或是按自己的喜好呈現出隨意性;或是反主流,走極端形式;或是超前的、反古的。 其次,在生活方式上,惡搞一族熱衷于追求新事物,對新事物表現出較多的興趣和較強的接受力,他們是所有新鮮生活方式的簇擁者,服飾也標新立異,出盡法寶將原本清秀的長相極其“蹂躪”,搞怪扮丑無所謂,只為創造個人風格。同時他們大都在虛擬世界中有自己的身份,比如擁有論壇或者個人站點,而且大都有個別具一格的網名,有的叫猴塞雷(取粵語諧音“好犀利”,很厲害之意)有的叫干禮良(取臺語諧音三字經)等等,極盡張揚個性之能事。 再次,在價值觀層面上表現出的與眾不同。較之話語體系、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價值觀是更為深層的部分,反映了人的內心世界和價值取向。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他們對社會、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往往有獨特的個人見解,不遵從正統的思想;對事、人、是非的判斷標準不拘一格;審美觀和生活情趣,充滿著不羈的想象和夸張;將工作與休閑娛樂之間的界限模糊化等。 網絡“惡搞”,網絡時代尋求心靈突圍的集體默契 從前幾年流行的PS換頭游戲,到如今視頻惡搞的風潮洶涌而至,網民們在某種意義上將這種現象視為新型的娛樂精神和權利——他們熱衷于享受這種傳統媒體上所看不到的顛覆性語言、情節所帶來的快感,而也因此引發一場關于網絡精神和道德底線的爭鳴。當然,任何一種流行文化其實都無法被人為地創造出來,其根源還是要到人性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去尋找。也就是說,要深入地了解網絡惡搞文化流行的原因,就要分析形成它背后的心理因素,網絡惡搞文化的流行是網絡時代人們尋求心靈突圍的集體默契: 一是滿足了人們緩解內心壓力、尋求解脫的心理需要。正如餓要吃飯、渴要喝水、窮要發展經濟,人們解決吃穿住行之后,生活壓力大、平淡、沒意思就要搞怪、逗樂。惡搞文化的流行同電視中肥皂劇和娛樂節目的盛行,雜志、報紙的娛樂化一樣,都顯示著現代社會中人們廣泛的娛樂需求。現代社會給年輕人的約束與規范已成為一種無形壓力,迫使他們尋找屬于自己的發泄方式,抱著娛樂、消遣的心態,他們選擇網絡這個既方便快捷又能迅速傳播的平臺來抒發情感,看到精心創作的帖子點擊率節節攀升,他們在帶給別人快樂的同時,自己也陶醉其中。這些所謂的“惡搞”其實是年輕人的一種情感宣泄、一種表現自我形式,某種程度上說它就是一劑笑料,它反映了人們金字塔式的內心追求。“惡搞”一族以圖片或視頻這種顯而易見、直截了當的快樂方式無疑是他們的首選;當然這也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出現代年輕人內心的空虛感、渴望被關注感。 二是滿足了人們內在的逆反心理的需要。逆反心理是潛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心理,簡單的講就是對傳統的反叛和對個性的追求,其實逆反心理什么時候都存在,只不過在越來越講究個性化、自我化和生存壓力增大的現代社會,這種逆反心理在人們之間尤其是青少年之間變得愈加強烈,許多人會選擇各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逆反心理,青少年離家出走、青少年犯罪等社會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逆反心理的作怪。“惡搞”最初是一種網友的零散的自發行為,然而在2004年,譏諷某移動通信運營商信號問題的《網絡驚魂》因其夸張的語言和取材的幽默在網絡世界中引起轟動后,惡搞也正式作為一種流派被眾多網友追捧。“惡搞”文化之所以能夠流行正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內在的逆反心理的需要,同時,惡搞族還通過網絡讓其支持者們迅速地串聯起來,把當初個體的逆反行為變成了一種集體活動,從而在使人們的逆反心理得到滿足的同時,還使他們獲得了群體的認同,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惡搞文化的吸引力。 三是滿足了人們追求角色認同的心理需要。今天,人們的日常生活受到市場經濟的全面侵襲,社會分工也日益細化,已經不存在過去那種單一化的社會角色了。多角色的存在,使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洶涌澎湃的人潮中備感孤獨。同時,色彩斑斕的社會板塊使人眼花繚亂,種種突如其來的變化讓人猝不及防,現代人越來越意識到自我的微不足道。然而,后現代又是一個懷疑一切,消解權威,使主體成為按自己意志去處理一切的獨立、孤獨個體的時期。如此一來,人們既自戀又自卑,既狂妄又懷疑,既對未來充滿信心又惴惴不安,生存的焦慮感和角色的歸屬感齊集心頭——既希望保持自己獨特的個性,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這便是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面臨的尷尬境地。網絡眾生似乎越來越重視的是自己的存在,而對于所謂的大腕,權威,特別表現出一種并非惡意的“敵對”,這種惡搞的含義已經超出了自娛自樂,純屬找樂兒的范疇,而有了挑戰權威意圖,正是這樣的挑戰,更能得到同為草根的廣大網友認同和支持 四是滿足了人們渴望展現自我的心理需要。在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淡漠和隔離,愈發讓人們注重自我的展現,追崇“要在自己身上發展才能找到自己”的理念。一些人便以各種“標新立異”的方式將自己凸顯出來,以使自己得到社會、周圍人的關注,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惡搞一族表達的就是一種普通人追求自身參與的欲望,他們借助先進技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內心的感受用另類的方式發泄出來。在娛樂的表像后面,洶涌的是沖擊思想藩籬的熱情。對這些人來說,他們不在乎他人對自己的具體看法,而只在乎他人是否注意到自己。長期研究青少年文化的臺中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將這股“kuso”旋風解釋為“青少年次文化”。彭教授分析說:“青少年在心理層面,其實是希望有表現,被人注意的。不過若要從學科、智慧方面贏得肯定,可能得花很長的時間與心思;相反的,結合運動、創意、空間這種動態方式,就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讓人注意。這也就是“kuso”文化之所以成為風潮的原因。” 面對“惡搞”,我們何去何從?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惡搞文化其實只是一種亞文化的生活方式,它是網絡時代人們尋求心靈突圍的一種集體默契,但是它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面對網絡惡搞文化,主流社會應當如何應對呢?是排斥還是融合?對于網絡上風起云涌的“惡搞”事件,有人批評說“我對這個惡搞文化很擔心。是不是現在什么都可以拿來開玩笑,即使是嚴肅的事物也可以拿來開涮?惡搞到底有沒有底線?”也有的認為一味戲仿、戲謔的風行,可能會導致我們的文化走向淺薄和粗鄙;而年輕人由于長期浸淫其間,也可能導致使命感、責任感的淡漠——什么都可以拿來嘲弄!“一個社會的文化是需要多元化,以前的說教文化讓我們感到單調。但對于如今的惡搞文化,我聽到的是來自網絡、甚至個別媒體的一致叫好聲,也是很可怕的。這樣發展下去,很有可能形成另一種單調,同時,我們的文化會越來越淺薄、消極……” 這些擔心和疑慮都是可以理解的,現代社會是年輕和充滿活力的社會,各種文化、信息更替速度很快,年輕人更有技術優越感,對新鮮東西的攝入更快,消化能力強。反映在文化層面上就是這種網絡惡搞文化必定與主流文化發生沖擊甚至沖突。但是,不管主流社會當中的一些人是多么不喜歡惡搞一族的生活方式,必須承認的是:惡搞文化中畢竟包含著一些更為年輕、更為活力、更為積極的社會因素和文化形態因素。而尊重個體,尊重差異,尊重每一種生活方式,尊重自由選擇的權利,保持寬容的心態,無疑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與傳統相比,這是進步的、文明的,也是更為人性的排斥這種文化無疑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而適應并融合才能整合社會文化的差異,使社會健康成長. 關于“惡搞”這一網絡下的蛋的種種是非曲直一時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只要其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套用魯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同理,惡搞原本是沒有的,是在網絡和多媒體發展到白熱化階段才真正開始形成,也就成了一種流行文化,但也讓我們從側面了解了網絡時代人們的某些心理特征。從某個層面來說,讓我們發現這一點就是它存在的意義,就如同某些謬誤存在只是為了讓人們發現真理一樣。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