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中華文化的發展策略探析
張詠華
[摘要] 當今世界,伴隨著信息化經濟/知識經濟的興起,文化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文化發展策略研究的現實意義日益凸顯。本文擬立足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實際,探討網絡時代我國文化建設和發展的策略,提出了如下三點:(1)根據網絡時代各國文化相互開放的情況,我國在文化建設和發展中應注意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統一;(2)為了保持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的勃勃生機,在新時期中華文化的發展中應堅持沿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進行文化創新;(3)由于語言是文化的依托,文化信息建設中不可避免地會牽涉語言問題,應在強調中文在我國網絡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時,重視英語等外語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world, along with the rise of information-based/knowledge-based economy, cultural factor is taking on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assuming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lac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s. And 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s acquiring an increasingly greater immediate significance. In view of this broad context and proceeding from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China as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Chinese culture in the age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proposes three strategies for that. These are: (1)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act that national cultures of all countries are open to each other in this age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China in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set great store by unity of a global viewpoint and a national consciousness; (2) to maintain the vitality of the Chinese cul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it should put an emphasis on correct direction for cultural progres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s; and (3) As culture is language-based and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nevitably involves language use, it should adopt a language strategy with a balance between giving priority to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its native language and setting great store by the role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關鍵詞:文化發展 網絡時代 民族意識 全球意識
Key Words: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age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global viewpoint
文化從來都是與社會信息傳播系統同生共榮的。傳播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傳播交流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當代社會,伴隨著現代傳媒業的迅速普及,大眾傳媒成為當代文化的主要載體,傳媒業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地同社會文化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媒介文化”成為當代社會的突出文化現象。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特網迅速崛起為“第四媒介”,在世界范圍蓬勃發展。因特網作為新興的、復合型的媒介,也正日益深入地滲透到當今社會文化之中,從而強化了媒介對文化的介入程度,并且為“媒介文化”增添了一道“賽博”文化/網絡文化的新景觀。由于網絡傳播的全球化特征,在傳統的“媒介文化”與“賽博文化”/網絡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圍傳播的機會空前增多,但與此同時,國際文化競爭空前加劇,不僅在現實世界中展開,而且在網絡世界中展開。長期以來在世界文化傳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在網絡時代正在經受新的挑戰。制定積極正確的文化發展策略,直接關系到其民族文化的命運。
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統一
網絡時代的來臨把世界范圍的交往活動推進到嶄新的發展階段,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的世界文化大潮不可避免地拍打著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之岸。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文化發展策略中應該在突出的位置上強調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統一。在當今全球化多維度發展態勢非常劇烈的時代,各國文化都是相互開放的。封閉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我國的文化建設和發展策略,必須針對網絡時代的特點。面對正在日益成為互聯的整體的世界,在文化建設和發展中強調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統一非常重要。文化上的封閉主義在當今世界既是不現實的,也是不明智的。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反對文化霸權、重視保護文化主權和我國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我國理所當然的立場,我國當然不能對世界信息流動的嚴重不均衡和英文的西方文化的突出強勢視而不見,也不能對網絡化中孕育的不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樣化發展的可能危機視而不見。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因此而產生情緒化的固守本土文化、試圖把本國文化封閉在世界文化之外的思想。對于不合理的現存世界文化秩序、文化關系,避開是不可能的,也是無助于問題的解決的。唯有積極參與世界文化交流并在交流中改變現狀才是可行的。提高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保護文化主權,要靠加強中華文化本身的建設和發展及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和同其他文化的交流溝通,進一步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讓中國了解世界文化,靠擋住外國文化的傳播是行不通的。誠如法國著名文學家和漢學家艾天蒲(René Etiemble)在其力作《中國之歐洲》(L’Europe Chinoise)一書中所指出的,人類文明是一個互為依賴、互為補充的有機的整體。任何民族國家的文化,都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1] 文化的民族性在世界文化的整體性中最能清楚地顯現。
人類文化發展史表明,世界文化整體中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相互激蕩,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隋唐時期佛教文化的傳入和影響并沒有使中國文化的獨特性消失,而是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并且(同其他社會因素一起)使之達到盛唐時期的高潮。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五四時期來自國外的新文化的傳播、新思潮的引入,尤其是世界先進文化的結晶——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為中華文化的更新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爆發,作了準備。在西方歷史上,歐洲文化的發展誠如羅素早就指出的,曾受惠于“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 [2] 正是通過這一系列文化互動過程,形成了“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
歷史的發展到了今天,文化間的相互聯系更是已成世界文化領域的特征,是和社會其他進步相伴隨的文化進步的表現,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必須在開放條件下實現。離開這一背景來設計民族文化的發展是沒有可行性的。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又是世界的,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無論從歷史上來看,還是從今天的文化現實來看,中華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我國需要在世界性的坐標上找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地位,需要在發展文化產業中把握好對外開放和保護民族文化產業的關系。一方面,面對國際文化關系的不平衡和美國文化強勢的挑戰,我國需要在目前從民族利益出發對我國文化產業采取適度保護,靠政策調節保護其生存和發展,需要把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問題放到重要位置上來。為了加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我國應大力加強民族文化信息的網絡化、數字化建設,在網上推出弘揚優秀中華文化的內容,使之在因特網上占據一定的比例,搶占網絡制高點,在網上發出響亮的中國之聲。為實現這一點,我國的網絡媒體作為網上信息內容提供者責無旁貸地應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應當在內容設計中重視凸現中華文化的欄目、板塊,向全世界傳播中華文化。我們還需要建立專門集中傳播中華文化信息的文化網站。這方面的工作已經起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網站承建的“中華文化信息網”已經建成,向國內外用戶提供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筆者在上網觀察有關網站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大中華文化網”、“中華在線”等專門或主要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網站。另一方面,我國需要站在世界文化發展的高度對待文化問題,進一步加強對外開放,擴大對外文化交往,積極傳播世界文化,傳播國外文化的優秀成果,讓中華文化在吸納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的基礎上前進。這樣,我們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使保留民族特色的中華文化為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作出貢獻,同時也使中華文化因分享了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而進一步拓展、豐富自身的內涵。
沿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文化創新
對于民族文化的發展來說,保持與社會發展的方向一致的正確的前進方向至關重要。對于具有悠久歷史的我國文化的發展來說尤其如此。任何文化,都既有民族、地域歸屬,又有時代歸屬。中華文化是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構建起來的,也是伴隨著中國歷史進程而變化發展的。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也需要沿著社會發展的方向變化、前進。這是民族文化保持勃勃生機的關鍵所在。新時期中華文化的發展,必須抓住這一關鍵。
一種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圍的文化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自身的實力是關鍵。這種實力來自國家的綜合實力,而就文化本身來說,這種實力的關鍵在于這種民族文化的創新活力。只有充滿創新活力、不斷前進的民族文化,才可能經受住激烈競爭的挑戰而取得繁榮。我國網絡時代的文化發展策略需要強調面向新世紀、面向未來的創新,強調與時俱進。
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報告號召全黨“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并把它作為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當代中國,我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在世界各種文化相互激蕩的形勢下,中華文化發展中必須牢牢把握這個方向。要堅持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實踐提出的新課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這些新課題包括:
一、分清民族文化和封建文化的界限,反對和抵制不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舊文化糟粕。中國曾經有過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形成了封建文化。在歷史進程中,中國經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又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推倒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全國人民思想的理論基礎的地位,確立了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導地位。但是,由于文化的沉淀性,舊思想、舊文化的消失需要一個過程。我們要弘揚和向世界傳播的,是優秀的中華文化。我們要建設和推進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面向未來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新文化。而對于歷史上封建文化遺留下來的殘余,封建意識、迷信思想等,則要堅決抵制和反對。由于網絡傳播的全球性特征,網絡文化建設中尤其需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二、正確對待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尤其是要理性地處理東西方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的融合問題。當代先進文化是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匯集不同民族國家優秀文化成果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建設,不是處在世界文明之外的單獨行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需要來自中國民族文化優秀成果和世界文明一切先進、有益成果兩個方面的滋潤。在當今網絡時代,我們要充分運用網絡技術提供的便利,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吸收其他國家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在此基礎上沿著時代前進的方向不斷推進我國的文化發展,使中華文化永葆勃勃生機。
三、處理好文化產業發展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要在網絡時代的我國文化發展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警惕“贏利至上”思想的侵蝕,不因贏利的誘惑而偏離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時正視經濟效益對文化產業生存狀況和發展實力的影響,強調實效,力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四、正確處理發展、繁榮文化市場和管理規范文化市場運作的關系。包括網絡市場在內的文化市場的繁榮和發展,是文化建設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與此同時,下列問題直接關系到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繁榮的市場向何處去?繁榮的文化市場上提供給公眾的是什么樣內容的文化制品?只有通過對文化市場的運作實行適當的、有效的規范管理,才能保證文化市場不迷失方向。我國文化市場上時有內容低級庸俗乃至黃色的文化制品出現,網絡空間中也時有傳播不良文化內容的情況出現,還有“黑客”現象等破壞正常的文化交流的現象出現。當然,由于我國政府一貫重視對文化和傳播業實施控管,這些問題遠沒有在西方那么嚴重,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對這些問題掉以輕心。要通過加強文化法制建設、文化行業自律建設、在公眾中加強有關教育和合理運用技術手段,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規范化發展。鑒于網絡的全球性、復合型特征給社會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加強網絡管理構成新的課題。我國近年來已陸續制定了一些有關法規,在規范網絡業運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的網絡道德建設也已起步。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在實踐中探索和加強網絡立法,使網絡法制化建設逐步走向成熟,發揮法律在網絡管理中的根本指導作用,同時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并加強網絡道德規范的建設,加強對其可操作性的研究,還要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依靠法律、道德、技術等多方面的力量,對網絡傳播實施有效的管理。近年來,我國曾為加強對互聯網產業的規范管理采取一系列聲勢浩大的行動,如整頓網吧經營、取締無證經營網吧;整治打擊黃色網站等。最近,我國在規范互聯網產業市場運作中,正在進一步采取措施。為了遏制網上黃毒的蔓延、打擊互聯網色情站點,2004年6月10日我國開通了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網站,由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主辦,其宗旨是“舉報違法信息,維護公共利益”。該網站開通一月后,7月9日《中華新聞報》上提供的有關信息指出,網民已向該舉報中心舉報和揭發國內互聯網黃色網站300多家。打擊黃色網站已構成目前我國規范管理互聯網產業中的一大熱點。目前,我國已制定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目前簽約企業已超過1500家。中國互聯網協會作為公約的執行機構,負責公約的組織實施。公約規定,我國互聯網行業自律的基本原則是愛國、守法、公平、誠信。《公約》共31條,分別對我國互聯網行業自律的目的、原則、互聯網信息服務、運行服務、運用服務、上網服務、網絡產品的開發、生產以及其他與互聯網有關的科研、教育、服務等領域從業者的自律事項等作了規定。
五、處理好網絡文化和其他文化形態的關系。網絡文化是以信息傳播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為技術基礎的文化,是面向未來的新型的文化,是強烈體現創新活力的文化。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在建設面向未來的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中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是,就目前因特網在我國的發展現狀而言,雖然我國的網民數已從1997年的62萬增加到2003年底的7950萬(不包括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但這一數字在中國總人口中的比例所占比例仍然很小。立足這一國情,我們還應大力加強傳統類型的文化建設,并堅持兩者協調互動的方針。近年來,關于因特網的信息在我國傳統的傳媒中大量出現。可以說因特網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同傳統傳媒發揮“賦予地位”功能是分不開的。
網上文化信息建設中的語言問題
如前所述,網絡時代,傳統的“媒介文化”與“賽博”文化/網絡文化并存;網絡文化作為以信息傳播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為技術基礎的文化,是面向未來的新型文化。因而,網上的文化地位關系到民族文化的未來。努力搶占網上文化陣地和網絡市場份額,已成為文化間競爭的重要內容。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亟待加強網站和網站內容建設。由于語言是文化的依托,文化強勢是和語言強勢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因而語言使用方面的方針在發展中國家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的策略中占有重要位置。這方面的決策需要以綜合考慮本國語言的核心地位、外語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英語作為網上通用語言在全球網民中的影響等各種因素為基礎。
中文/華文是中華文化的依托,中文/華文的中華文化信息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所系。我國網絡文化建設中首先需要加強在網上推出中文/華文的中華文化信息的力度,堅持中文的核心地位,加強中文網站和網上的中文中華文化信息建設,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這種信息資源在因特網上占到同我國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大國的地位相稱的應有比例。只有這樣,才能扭轉我國網上“信息流的進出口逆差達到4倍以上”[3] 的局面,并為改變世界范圍的信息流不平衡、文化間關系不平等的不合理的文化秩序,作出貢獻。
但是在強調華文/中文在我國網絡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的同時,也要理性地認識外語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強調加強在網上推出中文的中華文化信息內容,不能走向將文化的表現形式等同于文化內容的極端。因特網是跨越國界的傳播載體,而語言卻是有民族歸屬的。在跨文化傳播中,傳者和受傳者如果各持一種語言,語言的障礙必然會使傳通無法實現。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地位必然意味著要加強中華文化的跨文化流傳,亦即在其他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群中的流傳。他們絕大部分都不懂中文。對于他們,將中華文化信息轉換成他們所懂的語種,是實現傳通所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國需要積極創造條件在網站上建設多種語言的操作平臺,推出多種外語版本的中華文化信息,利用外語交往工具,向全世界傳播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在外語中,由于英語作為網上通用語言尤其在世界網民中有廣泛影響,因此,針對這一現實,在利用外語作為網上對外傳播工具時尤應重視英語的應用。
綜上所述,在傳統的“媒介文化”與“賽博文化”/網絡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圍傳播的機會空前增多,但與此同時,國際文化競爭空前加劇,不僅在現實世界中展開,而且在網絡世界中展開,從而給在不平衡的世界文化傳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帶來了新的挑戰。因而,發展中國家尤其需要采取符合網絡時代的傳播現實和結合自身實際的文化發展策略,方能使自身的文化在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中取得發展,獲得立足之地。結合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的實際,本文認為:根據網絡時代各國文化相互開放、相互激蕩的情況,我國文化建設和發展的策略,應注意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統一,應強調與時俱進,使中華文化沿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創新、前進,并應重視中華文化信息建設中的語言使用問題,在突出本國語言的核心地位的同時,理性地認識英語等外語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兩者,全方位地加強中華文化的傳播。
注釋:
[1] 轉引自【中】樂黛云、【法】李比雄主編《跨文化對話(一)》,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160頁。
[2] 轉引自【中】樂黛云、【法】李比雄主編《跨文化對話(一)》,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160頁。
[3] 熊澄宇《信息社會4.0》,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