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現象
王釧力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從總體上看呈現重英語文化、輕漢語文化的特點,師生雙方多數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英語文化輸入上,對外國文化的了解日益增多,而同漢語文化漸行漸遠,知之甚少,甚至在跨文化交際中一旦遇到中國特色文化就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準確地用英語進行表達,患上“中國文化失語癥”。這種現象已經引起專家學者的注意。著名學者曹順慶教授早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在文學研究領域里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癥”概念。“中國文化失語癥”在跨文化交際中屢見不鮮,并因此造成交際障礙,導致交際失敗或低效,尤其在需要用英語對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文化進行輸出時,其癥狀愈發突出。
一“、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原因
1.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具有片面性在英語教學階段,對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已經日益受到重視,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不少人曲解了跨文化交際的真正含義,誤以為有能力理解并吸收目的語文化就算是跨文化交際了,本族文化則被視作秦磚漢瓦”或是有悖于現代社會生活的東西被擱置乃至遺棄在交際之外。正因為如此,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屢見不鮮。殊不知,無論是漢語里的“交際”“、交流”,還是英語里的“communication”、exchange”,跨文化交際都應該是雙方交互的行為,一邊倒”式的交際模式并不是真正的跨文化交際行為。正像Widdowson(1991)所強調指出的“,交流本身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交流的進行意味著吸納和傳播,兩者不可或缺”。“吸納”主要指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和兼容并收,而“傳播”則是向目的語國家輸出本族語文化。跨文化交際絕不是以一方對另一方的理解為交際終端,還應同時包含文化的共享和向另一方輸出本族語文化。
2.對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文化教學經常會被片面地理解為在英語教學中單純地導入外國文化,有時被更狹義地解讀為西方文化的輸入甚至僅僅是英美文化的輸入,中國本土文化則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張紅玲(2001)認為,單向地導入西方文化已無法滿足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要,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尚未考慮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現有的教師、教材和教法都無法滿足文化學習的需要,“失語”就不足為奇了。長期以來,關于如何實施目的語文化教學的研究論述很多,然而關于中華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以及對英語教學效果的積極影響方面的論述卻很少。我國英語教學無論從政策上還是實踐上,都存在著重英文、重目的語文化傳授;輕中文、忽視中華文化學習的傾向。跨文化交際只注意傳授西方文化,把學生引入英美文化的包圍之中。英語教育所造成的文化“逆差”,直接導致了對中華文化所代表的價值和審美在現代社會里失去了認同感,造成對中華文化層面上的東西缺乏起碼的了解,一味地順應目的語文化就等于否定自我,最終導致中國本土文化的缺失。
3.對母語與英語學習的關系理解具有片面性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院教授Nation,對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作過專門研究。Nation認為“,母語在外語學習中會發生重要的作用,外語教學分為四個層面,即以意義為核心的輸入性教學(通過聽、讀進行教學)、以意義為核心的輸出性教學(通過說、寫進行教學)、以語言為核心的教學(通過有意識地強調語言形式教學)和語言流利教學。在每一個層面,母語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的母語為同一種語言時,則傾向于以外語開展諸如會話這樣的活動,以便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以母語講解精讀材料和進行寫作準備。首先,對學生來說,用母語講解詞匯和課文時,顯然要自然得多,因為母語在翻譯時通常比較明晰、簡潔和熟悉;其次,學生們在寫作之前以母語作為媒介對題目進行充分的討論,不僅能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題意,而且能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表達自如,激發學習興趣。這種借用母語實施外語教學的方法并非毫無道理,在外語教學中靈活和適當地利用母語,不僅不會阻礙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還會增強其語言敏感和領悟能力,達到盡快掌握外語的目的,這是由人類語言的共同性決定的。可見,母語學習和外語學習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促進。
具體來講,應主要做到以下幾點:(1)認識中國本土文化的精髓。所謂精髓,就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歷史和人們的生活有正面影響,能被其他人所認可且具有研究和發展價值的那一部分文化。例如我們的儒學、道學、佛學、諸子百家,文學、詩歌文化和酒文化,古代建筑和藝術,傳統民俗和特色服飾以及悠久的歷史等等。我們能從這些資料中找到大中國延續至今的仁愛禮讓、包容海外、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一些令人敬仰的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并將它們發揚光大。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多鼓勵學生閱讀人文經典書籍,培養學生文化底蘊,重視學生本土文化素質的培養。作為學生,英語學習要有一個立足點,既要關注英語語言與英語文化學習的重要性,更要關注本民族語言、維護本民族文化,強調漢語言在多元文化中的重要性。只有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修養,才能有辨別世界文化的能力。
(2)建立平等的交流意識。在跨文化交流中,除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及中國文化的缺失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平等交流意識的缺失。大部分中國人在與外國人的談話出現了不符合英語語言習慣而導致對方產生誤解甚至不快時,都會認為是中國人的責任,而實際上這是由于不了解對方的文化造成的。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在中西方交流中雙方文化是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3)合理結合文化與教學。將文化導入教學中去,就要改變傳統的機械教學方法,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會形成一種突然改變帶來的較強烈的思維反差,因此要完成這一跳躍是需要相當完善的準備的。
另外,課堂的時間和內容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在課堂內完成教學中的所有文化教育任務,這就要求教師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得到鍛煉。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文化差異的任務讓學生完成,也可以介紹一些有益的書籍、報刊和電影等,以此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有意識地去留心有關東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民族特性等方面的知識。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離不開文化,語言的本質差異是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帶來的學習影響是多方面的。多學習和了解經典文化,如藝術作品等,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增長他們的見識。
(4)拓寬國際視野。在英語教育中,國際視野教育不僅包含充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積極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等內容,同時還應包含將中國本土的優秀文化介紹給其他民族與國家,得到認同、接受并給予相當的評價。沒有民族文化的民族,終究是要失去自我的。在英語教學中,要加強本土文化教育與西方文化的融合,摒棄中國文化的失語現象。
2.調整教材
我們在英語教學上的偏差,不能不說是我們教材編寫方面的一大失誤。我國各類的英語教材,幾乎沒有關于中國文化的文章。這就導致了大多數教師和學生忽視母語文化,不知道怎樣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的問題。沒有統一的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教材,也很少有能查閱到的相關資料,教師和學生們對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句的翻譯只能是各自發揮,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準確性,這就給文化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一方面應該促進融入中國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較的教材的編寫,提供可供一線教師參考的系統性的教材和資料;另一方面,在現行教材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替代措施:首先,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中國特色詞匯的英語翻譯,進行比較和匯總,確定其中最合適的譯文;其次,參考一些中國文學作品的英文譯本,借鑒其中的中國文化內容;再次,開設中國文化類的選修課,以中文相關教材為選修教材,向學生講述中國文化,并在課堂上展開關于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特色文化的討論。由于在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仍處于構想階段,還應該咨詢語言文化專家,與其他學校相互交流,鼓勵學生和教師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通過多方面的努力加強教材文化建設。
[1]Widdowson,G.1991.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Culture and Language.Paris:Didier-Erudition[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3]何善芬,2002,《英漢語言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