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從“韓流”看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出路

周曉明 朱長春

摘要:韓流文化產品在中國已經形成品牌,成為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最大競爭對手。在這種情況下,采取各種方式積極應對韓流的挑戰,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針對韓流文化產品的洶涌之勢,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采取保護主義政策;從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大局出發,避免只顧部門利益、眼前利益的“短視”現象,深入剖析韓國文化產品,祛除其品牌效應;深入研究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為我所用。

關鍵詞:韓流;文化產業;品牌;保護主義

中圖分類號:F12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0-0043-02

1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韓國組合、韓國電影電視劇、韓國綜藝節目、韓國歌舞風頭強勁,在亞洲的幾個大國刮起了一陣陣熱風,不但推動了韓國整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且為韓國經濟也創造了相當可觀的利潤。韓國文化產業的成功與其國家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說到底,是韓國的“文化立國”戰略推動了韓國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

韓國在早于中國十幾年前就意識到:在本國資源并不豐富的情況下,走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存在著很多制約。為了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走出金融危機的泥淖,韓國開始向西方國家學習,將目光轉向文化產業,力圖以文化帶動本國經濟的復興。以金大中總統為核心的新政府在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國”的戰略,將文化產業作為促進21世紀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韓國政府出臺了各種措施,為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和保證。現在,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僅次于汽車產業的韓國第二大出口創匯產業。2004年,韓國文化產品已經在世界市場上占到3.5%的份額,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強國。這些成績的背后,是韓國“文化立國”戰略的有力支撐。

文化產業是一種朝陽產業,它既關乎一國經濟發展,更關乎一國內部凝聚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市場這一只“看不見的手”來推動,政府的宏觀調控與合理引導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不容忽視。在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引導作用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方面,韓國的“文化立國”戰略對我們不無啟示。

2對韓國文化產品在中國影響的分析

積極推進“文化立國”戰略的韓國,以電視劇為龍頭,在中國、亞洲乃至世界掀起了一股勢頭強勁的“韓流”。韓流的成功對我們發展本國文化產業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然而,在一個每年出產電視劇達萬集的生產大國,何以會有這么大的市場空間去容納他國的影像制品?不能不值得我們警惕。在當今的形勢下,韓流已經到了我們必須應對的時刻。

(1)以文化產品為龍頭,韓流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鏈條。文化產品具有強大的整合效應,能帶動相關產業鏈的形成。目前,韓流已經以文化產品為龍頭,帶動了旅游、飲食、服裝甚至化妝品等其他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在這情況下,韓流的進一步蔓延,已經不再是文化產品方面的問題,而是整個相關產業鏈在中國的滲透。

(2)韓流在中國已經形成品牌,培養了一大批“韓流”的忠實追隨者。在國際文化貿易中,最為重要的是“品牌”。對于何謂文化產品的品牌,有著多種意見。筆者以為,文化產品品牌形成的一個最為主要的標志是“形式化”。“形式化”的根本是形式大于內容,我們可以為了某一品牌本身而去欣賞一個產品,而不顧及它的內容究竟是什么。比如,在中國聽帕瓦羅蒂演唱會的人,可能不知道他在唱什么,甚至根本不懂得音樂,但“帕瓦羅蒂”的品牌本身就是賣點,其演唱內容已經變得不再重要。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也都是已經形成品牌。今天,韓流在中國的品牌化過程已經基本完成,對很多韓流動忠實追隨者來說,“韓劇”必看,甚至“非韓劇不看”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

由于文化產品的特殊性,文化產品品牌的形成勢必伴隨著其文化內涵忠實追隨者、認同者的形成。我們無法想象一個國家的大多青少年成為國外文化的崇拜者,繼續放任韓流蔓延,任其在中國培育其文化親近者、認同者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3)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目前面對的最為主要競爭者就是“韓流”。近年來,中外文化貿易逆差問題已經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關注,為扭轉這一現象,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已經成為各界人士的普遍共識。然而,在當前情況下,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最大競爭者就是韓流。①國內市場是一國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根本所在。擁有最大的國內市場,是美國文化產品在世界上成功的主要原因,這一點,已經成為文化貿易研究者的共識。對中國而言,打不贏家門口的這場文化貿易戰爭,不能保護本國文化市場,“走出去”就只能是空談。②東亞文化市場是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最為主要的目標市場。東亞國家與中國有著相同的文化根源,中國文化產品在東亞市場上會遭遇更小的“文化折扣”。目前,韓國文化產品在東亞市場的主導地位基本形成,因此,在爭奪東亞文化市場的過程中,韓流無疑是中國文化產品最主要也最為有力的競爭者之一。從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的角度講,我們也必須將韓流作為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積極應對韓流。

3應對措施

面對韓流的滾滾之勢,面對市場運作已經比較成熟的韓國文化產業,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筆者認為,主要策略應有以下幾點:

(1)在文化貿易政策方面,針對韓流采取保護主義政策。

目前,在美國文化產業的沖擊之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對本國文化市場采取了保護主義政策,法國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積極推進“文化立國”戰略的韓國,也是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大力推動本國文化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面采取嚴格的文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保護本土文化市場。韓國《電影振興法》第28條規定:每家影院必須有2/5以上的時間放映國產電影,即每年不得少于146天。即使在特殊情況下獲得政府的許可,放映時間也必須保證在106天以上。目前,世界上有法國等8個國家還實行電影配額制度,但是韓國政府規定的時間最長,也最為嚴格。在電影配額的保護之下,1998年以來,韓國電影在本土市場的占有率節節攀升。目前,韓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僅有的3個國產電影市場占有率超過50%的國家之一。

面對韓流在中國的肆虐,韓國在文化貿易方面嚴格的保護主義政策更值得我們反思。對仍屬幼稚產業的中國文化產業來說,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勢在必行,尤其是對于那些對本國文化產業沖擊最為強烈的國外文化產品。韓國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在文化傳統方面有著很多相似之處,這就使得韓國文化產品在進入中國時,缺少了“文化折扣”這一文化貿易的天然壁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在政策制定方面自覺、有針對性地采取較之其他國外文化產品更為嚴格的保護主義政策,限制其文化產品的大規模進入。

(2)以國家文化產業整體發展為核心,避免以只顧眼前利益不為長遠打算的“短視”現象。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法規,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健康有序地大力發展。

在任何產業整體的發展過程中,都會面臨整體與部分、中央與地方、長遠目標與近期利益等方面的矛盾,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也是如此。目前,韓國電視劇在中國的火爆與許多電視臺以近期利益為首要目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由于韓劇的品牌效應,播放韓劇有利于電視臺收入的提高。甚至,有電視臺的影視部主任認為國外電視劇的引進現在還遠遠不夠。但是,對于中國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來說,大量引入韓國文化產品,卻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因此,國家有關部門必須處理好短期利益與長遠目標的矛盾關系。政策制定和指導機關,必須從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大局出發,制定長遠戰略,限制韓流文化產品的大規模進入。在必要的情況下,也可采取“分流”策略,避免韓流文化產品主導我國文化市場。 (3)媒體與學術力量相結合,深入剖析韓國文化產品,淡化和消除其“品牌效應”。

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過程,韓流在中國已經形成品牌。使對許多中國文化消費者來說,“韓劇”、“韓國電影”本身就足以促成他們對該產品的消費。在很多中國觀眾心目中,韓劇已經成為優秀電視劇的代名詞。其實,從藝術水準、思想內涵等方面看,很多韓國文化產品難說“優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組織有關力量,對韓劇、韓國電影等文化產品進行深入剖析、批評,揭示其不足之處,以此剝除由于品牌效應而形成的偏見。

(4)深入分析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取其精華結合實際,為我所用。

中國與韓國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也有著很多共同之處。但是,韓國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無疑走在我們前面。深入研究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經驗,為我所用,是我們當前必須要做的工作。不可否認,美國文化產業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但美國的發展機遇、產業整合能力、創新能力、技術水平、市場成熟程度都是我們目前所無法達到的,因此很多美國經驗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并不具有操作層面的借鑒意義。與之相比,韓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經驗對我們更具啟示和借鑒價值。深入研究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經驗,一方面可以為我所用,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更為有效地應對韓流在中國的進一步蔓延。

(5)弘揚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味西化不可取,盲目排外也不可取。

中韓文化有著同源性,但是韓國人卻比現代的中國人更象傳統上的中國人,中國傳統的文化應該得到我們的弘揚。另外韓國其實是很多文化相融合的,經濟上類似于日本,生活方式又受美國影響較大,所以說,合理的融合才是正確的選擇,學會去糟粕取精華并于我國相結合。

[1]杜冰.韓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J].國際資料信息,2005,(10).

[2]陳昌麗.傳承中華精神建設和諧文化──“韓流”帶來的文化反思[J].中共貴陽市委黨校,2007,(4).

[3]羅媛媛,陳久國,劉從德.“韓流”熱對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啟示[J].學習與實踐,2006,(5).

[4]趙錦蘭,蔡榮生,蔡奕勇.淺談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征——“韓流”的經濟學啟示[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

[5]鄒廣文,徐慶文.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產業發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6]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2007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