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與圖書館多元化服務的優勢互補作用
田靜
論文關健詞: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圖書館多元化服務
論文摘要:通過闡述圖書館開展多元化服務的意義,結合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開展現狀,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中開拓圖書館的多元化服務形式,二者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利用工程自身特.級和優勢更好的開展多元化服務,實現圖書館工作的多元化。
1圖書館開展多元化服務的意義
圖書館是知識的海洋,是智力資源的寶庫,它蘊藏著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有著豐富的文獻資源,它是人們接受全面系統的素質教育所吮吸不盡的科學知識營養源泉。這種獨特的物質優勢是任何其他場所無法替代的。
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形勢下,與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圖書館工作還存在不少差距。特別是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公眾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增多,來圖書館借閱文獻的讀者,較以往有減少的趨勢,傳統的圖書館陣地服務方式顯現出了它的局限性,圖書館函待在工作手段、工作內容等方面做出重大轉變。同時,與圖書館硬件條件的改善相比,圖書館工作的內涵建設相對滯后,圖書館社會教育功能急待增強,開展多元化的綜合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這些問題影響了圖書館既定的社會作用的發揮和圖書館事業的持續發展,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應采取積極應對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近年來,為擴大服務范圍,提高社會效益,各級圖書館積極開展面向社區、面向農村、面向基層的延伸服務,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國家陸續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送書下鄉工程和中華古籍善本再造工程等重大文化舉措,也為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拓展和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
筆者將結合河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情況探討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圖書館多元化服務中凸顯的優勢作用。
2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圖書館工作緊密結合
2007年5月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在天津召開的全國公共圖書館延伸服務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中就指出要依托文化共享工程、互聯網延伸圖書館服務工作。他還指出文化共享工程是數字圖書館服務的早期實現形式,是圖書館重要的工作內容。各級圖書館要緊密結合共享工程的推進,抓緊開展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數字圖書館建設。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是2002年4月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一項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應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對中華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的整合,利用覆蓋全國的網絡服務系統,實現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共建共享。
文化共享工程以國家圖書館和省級圖書館為平臺,以基層圖書館、群藝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中心)、校園網、有線電視網以及基層黨員教育的網絡為依托,實行統一的服務,分級管理,逐步建立遍及城鄉的文化信息資源服務網絡。
3推進多元化服務的進程、全面實現多元化服務
筆者認為多元化服務的含義有以下幾個方面:
3.1提供服務的文獻載體多元化
現代化的圖書館不僅可以向讀者和用戶提供印刷型文獻,也能夠提供數字化文獻,包括數字化全文文獻和知識數據庫等。這樣,讀者既可以獲取系統的學科知識和自己特殊需要的知識單元,以滿足一般閱讀和科學研究的各種需求;也可以適應讀者閱讀、查閱各種載體文獻的習慣。
從讀者需求和閱讀習慣來分析,人們從印刷型文獻獲取知識的方式和閱讀習慣在我們可以預計的將來將廣泛地保留。但是各種形式的數字化文獻和先進的傳播手段的出現,給傳統的方式和閱讀習慣帶來很大的沖擊,人們已經越來越多地通過先進的傳播手段來利用數字化文獻。這就造成了人們對各種載體文獻和傳播手段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必須改進,以適應這種環境,創造一種綜合性的獲取信息的方式,以最大程度來滿足讀者獲取信息。
文獻信息的載體和形式內容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不斷演變發展的、在現代圖書館中,數字化文獻、影像制品、縮微制品,電子期刊的人藏量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多,利用率越來越高。對此,國家也制定了一系列規定和標準,比如根據UB3469規定,電子文獻載體類型及其字母標識,具體如下:
①磁帶(MT)②磁盤(DK)③光盤(CD)④聯機網絡( OL)
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有別于圖書館傳統的文獻資源建設,強調的是數字化資源的制作和合理利用,形式涉 及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
文化共享工程資源建設彌補了目前國內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不足,除了文獻資源數字化,還包括動態文化資源信息發布,各種特色資源數據庫的制作,針對不同服務群體可以組織和調整數字資源。文化共享工程有更為寬廣的資源攫蓋面,更具靈活的制作方式。
筆者認為將文化共享工程數字資源和數字圖書館建設有機結合,對基層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將是極大的補充。
到2005年底,全國文化共享工程數字資源總量已達到34TB(1TB數據量相當于20萬字的電子圖書25萬冊或920多個小時視頻節目)。到2007年,河北省分中心資源建設已整合、自建、購買資源l0TB,并建成了燕趙文化名人、河北雜技、河北梆子、紅色旅游等一批獨具河北地方特色的專題資源庫。
3.2服務手段和形式的多元化
服務手段和形式的多元化是指要堅持圖書館傳統的陣地服手段和形式,同時利用網絡傳播手段進行知識傳播。
3.2.1彌補傳統服務手段和形式的局限性
圖書館傳統的陣地服務手段和形式很難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人們獲取文獻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對于偏遠地區的人們來說,這種局限會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決定因素。
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化文獻就突破了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實現了人們獲取知識的平等權利。
3.2.2緩解公共文化服務的資金短缺
由于沒有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保障機制,縣、鄉鎮和村級公共文化機構的人員保障和經費保障存在困難,形成了很大一部分基層圖書館和文化站圖書室設備落后、資源匾乏,沒有能力開展有效的文獻服務活動。
文化共享工程利用網絡的傳播優勢,為基層文化傳播搭建了一條高速公路。文化共享工程通過網絡向基層圖書館和文化站圖書室輸送各種類型的數字化文獻,大大地緩解了基層文化設置資金短缺的問題。
文化共享工程目前已經形成了以互聯網、衛星網、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為主要傳輸渠道,光盤/移動硬盤為輔助傳輸手段的網絡傳輸體系,實現了文化信息資源的有效傳遞;在終端服務上,提供了國家中心網站/省分中心網站、省分中心鏡像站、衛星終端服務系統、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系統、有線電視、數字電視、光盤、移動硬盤等手段,方便廣大群眾以多種方式從不同渠道獲取和使用文化信息資源。
文化共享工程服務的定位是面向基層,服務大眾,這與圖書館“任人借閱,不取分文”的“公益性”原則性質是一致的。河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近年來開展的特色服務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河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開展了文化信息資源“服務快車”駛進社區,“文化信息資源服務農民工”活動,參加跨系統的大型國際信息化展會“河北省國際信息產業和信息化博覽會”,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我的數字生活”網上系列活動等。其他各市縣支中心,鄉鎮、村基層服務點也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設備、優秀資源開展了多種惠民活動。 3.3服務內灑多元化:開展多元文化服務
有關多元文化服務的3個指導性文獻:《澳大利亞規則》、《多元文化社會:圖書館服務指導方針》1987年版和1998年版。這3個文獻是作為一種標準發行的,提出如何公正、公平地為多民族、多語種、多文化背景的少數讀者群體服務是衡量圖書館現行服務是否充分的基礎,應該落實在圖書館制定計劃、公平地采購文獻和提供服務方面,確保促進多元文化的少數讀者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
3.3.1在邊遠、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多元文化服務的意義
在我國充分尊重邊遠、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平等權利也應體現在文化教育和傳播。文化部有關負責人曾在2008年全國文化廳局長會上表示,文化部將抓緊規劃并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農村鄉鎮(城市社區)、農村行政村六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其中重點是貧困山區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
開展多元文化服務,將在提高邊遠、貧困地區農村信息化水平,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滿足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縮小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文化發展上的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發揮重要作角。
開展多元文化服務,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挖掘保護工作順利開展,有利于弘揚和傳承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加強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消除偏見,增進團結,進而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保障。
3.3.2在城市建設中開展多元文化服務的意義
城市建設中開展多元文化服務的意義,上海圖書館館一長吳建中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開展多元文化服務,不僅能讓所有外籍和外來人員心情舒暢地生活和工作,而且能吸收優秀外來文化,吸引優秀外籍人才。在服務方面,除了借閱服務外,圖書館還要為少數群體提供其他服務,如介紹當地情況,幫助他們學習和掌握當地語言,上門服務等。
針對群體文化服務方面,河北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新農村建設、農民工、未成年人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在我省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建設尚屬空白。如何能將文化關懷的觸角延伸更廣,更深人,更人性化需要圖書館人在未來資源建設和服務工作中考慮。
4結論
通過以上對文化共享工程自身特點和優勢的分析,可見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引人文化領域,提高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實現了文化傳播和保存載體的轉變。文化共享工程主要依托各級公共圖書館推進,在工程的實施中,大大提升了各級圖書館的自動化、網絡化水平及服務能力,為圖書館服務向基層延伸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圖書館開展多元化服務是完全可以結合文化共享工程的網絡平臺、技術支持、特色資源優勢來開展活動。如果將工程的實施成為推動圖書館工作的有力抓手,則能夠促進覆蓋城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體系的建立,提升各級圖書館的公共服務能力,樹立現代圖書館形象,這必產生很好的杜會效益。
5思考
5.1積極開展網上服務,內容和方式勇于創新
5.1.1數字化資源建設和網絡服務的創新
數字化資源建設和利用網絡開展服務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主流趨勢,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展的資源數字化項目:它正將數以百萬計的書籍、手稿、相片等館藏資源進行數字化處理,以趕上、Internet的發展步伐。美國國會圖書館還拓寬了數字化資源的范圍,不僅保存館藏的印本資源,還保存一些網頁內容,如美國大選、卡特里娜咫風、奧運會、伊朗人的博客等。這些內容分布在廣闊的Internet上,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因此也被它視為一種應該被數字化長期保存的重要的資源。絕大多數經數字化處理的資源被放在網絡上其中兩個特色欄目是“American Memor廣和“Global Uateway0 o
資源,無論是印刷型文獻資源還是各種形式的數字化文獻資源,是圖書館和文化共享工程的立足之本。對于如何整合、加工和利用資源,我們應該加強統一的組織和指導,制定短期和中長期的工作規劃,并制定相應的標準。
5.1.2開展網上咨詢和知識導航服務
依托互聯網提供遠程服務,為讀者開展網上參考咨詢和網站知識導航,已成為各級圖書館特別是大中型圖書館延伸服務的重要形式。除提供互聯網服務外,隨著文化共享工程的開展,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網絡開展服務也已成為各地開展圖書館延伸服務的新形式。
5.2優勢互補,提高效率
文化共享工程的開展勢必在彌補圖書館多元化服務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設也離不開圖書館長久的歷史文化沉積和強大的檢索技術指導。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改變傳統的服務模式,拓展圖書館服務方式和內容,擴大服務受眾,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服務水平,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