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特性與功能探析
楊惠芳
論文關扭詞: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創新公益特性功能
論文摘要:文化信息資源共豐工程是一項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的公共文化工程,具有專業性、現代性、傳媒性、創新性、公益性特征。為充分發揮共享工程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社會和諧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進一步明確思路舉措,大力提升共事工程的文化創新、資源整合、文化服務、思想教育、生產生活服務五項功能。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從2002年啟動的一項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優秀文化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和整合,實現文化信息資源在全社會共建共享的公益文化工程。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級支中心和基層服務點800多個,擁有數字文化信息資源20TB(1TB相當于25萬冊電子圖書或926個小時視頻節目)。眾多的網點和豐富的資源在豐富農民業余文化生活,滿足基層群眾求富裕、求穩定、求健康、求文明的需求等方面越來越發揮出重要作用,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隨著現代科技飛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共享工程面臨良好發展機遇和巨大發展前景。加強共享工程基礎研究,深化對新形勢下共享工程特性和功能的認識,對于科學制定共享工程目標規劃,加快推進共享工程實施,更好發揮其在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積極意義。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文化資源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孕育而生的一項文化創新工程,是文化面向現代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與傳統文化相承接但運作方式截然不同,與其他的現代文化樣式相交融但又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體現了新時代斌予文化建設的新特性。這些特性展示了共享工程的豐富內涵和存在價值。
1、專業性。共享工程的專業是文化,它的內容是文化,特色是文化,目的在于繁榮發展文化。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現代文化、地域文化資源是共享工程取之不竭的源泉,這種源泉是永遠不會枯竭的,這也就注定了共享工程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共享工程要以文化立足,打響文化品牌,需要把握好大文化意識與泛文化意識之間的度,一方面要從大文化角度出發廣泛整合各種文化資源,另一方面要克服貪大求全心理,不能“撿到籃里都是菜”,要把最能代表文化的內容做大做強做深,這樣才能逐漸培育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2.現代性。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誕生短短幾年時間,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化現象,是具有很強現代性的文化新形態。它的現代性表現在,它的制作方式是現代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生成新型文化產品;它的傳播方式是現代的,不同于紙質媒體和口傳身授的傳播方式;它的服務方式是現代的,超越了時空條件的限制。實現共享工程,有助于推進傳統文化現代化,有助于推進文化結構布局的現代轉換,有助于推進落后地區文化建設加快發展進步,有助于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現代素質和品位。
3、傳媒性。共享工程不是新聞媒體,但是具有網絡新興媒體的特征。它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不僅是文化信息資源的集散地、加工場,也是文化輿論的發射臺和放大器,通過播發和更新大量的文化資訊,引導人們的文化觀念和行為,起到引導文化輿論的作用。因此,共享工程有必要借鑒網絡媒體的管理運作模式,提高共享工程的登錄點擊率,增強共享工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
4、創新性。共享工程開辟了網上文化服務的新模式,而且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比重日益增大。第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網絡閱讀率繼續大幅攀升,達到44.996,表明國民閱讀正在加快進人數字化時代。今年以來我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推出的網上公益閱讀活動,受到省內外網民廣泛好評,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共享工程以數字化方式傳播文化,提供高效快捷的網上服務,與公共圖書館提供的傳統閱讀相輔相承,改變了文化服務的結構布局。除網上閱讀外,共享工程還可通過開發互動性強的軟件,開展戲曲學唱、文化競賽、文藝晚會等多種形式的網上文化活動,形成群眾文化活動的新空間。
5、科技性。共享工程是文化領域的一塊科技高地,工程的實施提升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這既體現在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理念上,體現在科技化的運作模式上,也體現在人才隊伍的現代科技素質上?,F代科技給文化發展以強有力的推動,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科技優勢是共享工程的根本優勢,共享工程應該始終保持并不斷壯大這一優勢,始終立于現代科技的前沿,隨著科技的進步而發展,不斷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不斷開發文化與科技相結合的新技術,把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共享工程的管理水平、運作水平、服務水平。
6、公益性。共享工程是公益工程,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公益性指的是,它的網上閱讀和下載是免費的,這一點不同于以贏利為目的的商業網站;在它的電子閱讀室等場所查閱資料、開展活動是免費的,這一點不同于社會上以贏利為目的的網吧。共享工程是以政府為主導的一塊公共文化陣地,其目的在于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他們的基本文化權益,特別是實現他們享受公益性的網絡文化的權利。發展文化共享工程,可以以較小的投人成本,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的大規模供應和大面積覆蓋,迅速改變農村和基層特別是貧困、邊遠地區的文化落后狀況,消除城鄉間數字鴻溝,實現城鄉文化共享,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培育廣大農民現代文明素質。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共享工程是以先進技術傳播先進文化的工程,是具有文化與科技雙重優勢的工程,是低成本高產出的工程。我們要進一步加快共享工程的實施,加大投人力度,擴大資源總量,拓展覆蓋范圍,提升服務功能,使共享工程在三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1、提升文化創新功能。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文化創新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實施文化共享工程是推進文化傳播方式創新的重大舉措。這首先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需要。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這些文化遺產多以紙質和實物形式存在,在收藏、傳播、利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實施共享工程,推進文化信息化,把有形的文化轉化為數字化存貯、網絡化傳播的文化信息資源,不僅使傳統文化傳播駛上高速公路,而且將帶來傳統文化理念、內容、形式的全面創新,有利于更好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其次,這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需要。當前,漢語信息在互聯網上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中華文化所占內容更少,處于弱勢傳播地位,不僅導致國際社會不了解中華文化,而且影響了我國青少年一代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度。實施共享工程,經過長期努力,將有助于增加中華文化在互聯網上的份額,提高民族文化的對內凝聚力,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
2、提升資源整合功能。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成體系,但不同文化形式則處在分散獨立狀態,現行文化管理體制又造成了文化資源的部門分割。共享工程為整合文化資源提供了廣闊平臺。共享工程通過加工制作各類文化資源庫、整合采購已有數字資源、網上信息抓取與加工等多種方式和渠道,既可實現包括文化法規、圖書、音樂、美術、戲劇、戲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藝術教育、文化市場、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文化名人等在內的文化系統的資源整合,還可以整合文化系統之外的文化信息資源。如按照中辦、國辦要求,改革開放前由各級政府投資的電影等,共享工程可以無償使用。對于改革開放以后形成的數字文化資源,可采取鼓勵著作權人捐贈等方式,為共享工程無償或優惠使用。網上文化資源整合不僅會促進文化保護、文化傳播、文藝創作、文藝研究工作,也會為實質性的文化資源整合創造有利條件。
3、提升文化服務功能。共享工程具有強大的文化服務功能,一根根網絡光纖,一條條衛星波段,一塊塊移動硬盤,擁有所未有的復制能力和傳播速度。要發揮這些優勢,把豐富的電影、戲曲、民間藝術、動漫游戲、綜藝晚會等文化產品送到群眾身邊,把數字報刊、圖書、論文等數字讀物送到群眾身邊,把根據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開發的專題文化資源送到群眾身邊,讓群眾自主選擇、自由下載、點播收看,不受時間、空間、地域等因素限制,大大增加了服務量,擴大了服務范圍,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效率,緩解了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問題。共享工程還要積極開辟網上的文化活動新空間。如省中心研制開發的“網上跟我唱”、“我的DV網上行”等一系列共享工程互動應用系統,為群眾提供了自娛自樂的網上活動平臺,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4、提升思想教育功能。共享工程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陣地。工程承載提供的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文化,是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傳統文化,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娛樂文化,是有助于正確指導生產生活的科學文化,是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和農村全面進步的文化。共享工程通過網絡廣泛傳播中華文化的精髓,傳播現代科技、法律知識和黨的方針政策,實現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有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功能,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共享工程還通過與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結合,與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相結合,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提高農村社會化教育水平,共同為建設團結、互助、文明、和諧的新農村貢獻力量。
5、提升生產生活服務功能。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幸福生活提供服務是共享工程的重大任務,是現階段共享土程發揮其功能作用的主要著力點。應緊緊圍繞農田增效、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加強文化資源建設和服務,購置配送農村常見病防治、經濟作物栽培、科學養殖等方面的文獻、論文、講座、電影資源,為廣大農民生產服務。要圍繞提高農民健康水平,組織提供防病治病、科學飲食、衛生保健等方面知識。要圍繞新農村建設,提供集體所有土‘地承包、房屋拆遷安置補償等法律政策服務,增強農民群眾法制意識。要大力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貼近農村的文化內容,使之融人農民的現實文化生活。要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的扶植力度,使這些地區的農民通過共享工程提高素質,增加文化知識,獲取致富信息,為農民脫貧致富做出貢獻。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