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生變量演化視角下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探析
未知
摘要:近年伴隨農戶收入的持續低迷,城鄉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本文提出運用內生變量演化模式解釋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運用內生變量演化模式中的生產函數、人力資本積累模式和家庭效用函數來分析影響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因素,并且得出了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調節的策略。 關鍵詞:內生變量演化模式城市農村收入差距 Abstract:Recently,Accompanying the peasants income continue to get low,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ceasingly plays big.In this paper,submits to apply the pattern of endogenous variable evolution to make an explanation the reason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 our country,utilizes production function,accumulation of human capital pattern and family efficacy function from the pattern of endogenous variable evolution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ich affec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our country,and finally work out the tactics how to adjus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 our country. Keywords:The pattern of endogenous variable evolutionUrban and rural He income gap
1.引言 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經濟擁有高水平的人均資本存量,而農村經濟人均資本存量低于經濟發展的初始條件,進而不斷演化而形成嚴重的貧困陷阱。城鄉收入差別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其影響因素眾多,不僅有經濟層面的因素,還有政治(制度)層面的,文化層面的,而僅就經濟影響因素來講,又有多個影響變量。 2.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式研究城市與農村收入差距的缺陷 新古典生產函數的一般形式: Y=f(K,L) 或:Y=f[K(t),A(t)L(t)] Y=A(t)K(t)αL(t)1-α 其中A(t),K(t),L(t)分別代表技術、資本和勞動力水平。 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是技術,資本和勞動。在人口、技術不變條件下,資本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短期),在人均資本裝備水平不變(穩態)條件下,人口增加、技術進步也可以推動經濟增長。但是由于模式假定人均投資收益率和人均產出增長率是人均資本存量的遞減函數,即使各區域初始條件不同,隨著時間推移,各區域工資和資本產出比也將會趨同。因此,如果不存在外生的技術變化,經濟就收斂于一個人均水平不變的穩定狀態,除非有正的人口增長率或者外生的技術變化,否則,一國經濟就會進入負增長。長期人均增長完全依賴于外生的技術進步,而對技術進步的源泉卻沒有明確回答,技術進步完全為外生的。 依據新古典增長理論,我國城市與農村經濟增長水平在長期應該是趨同的,但是實踐表明,“長期以來,我國城市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了”。因此,新古典增長理論不適合解釋我國城市與農村收入差距。產生理論與現實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前提假設與現實背離:新古典增長理論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而在我國城市與農村存在著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其次,新古典增長理論假設要素是同質的,并且規模報酬不變,而現實中生產要素往往是異質的,不同的生產要素往往有非常不同的生產力,并且對于某些生產部門,規模的擴大可以節省固定成本,并提高勞動生產率,存在著規模報酬遞增的現象。 3.內生變量演化模式解釋城市與農村收入差距的理論分析 3.1人力資本與城市與農村收入差距。 3.1.1內生變量演化模式的運用。從新古典經濟增長框架出發,側重人力資本,兼顧物質資本,闡明農村經濟在人均人力資本投資水平未達到內生經濟增長初始條件的情況下,導致農戶對于市場信息吸收,加工和輸出能力的受阻,不能產生內生經濟增長,最終造成逆向收斂而導致貧困陷阱,從而揭示了初始條件對農村經濟增長的約束作用。 “盧卡斯運用微觀化的個量分析方法,將舒爾茨的人力資本引入索洛模式,視其為索洛模式中技術進步的另一增長的動力形式”,并具體化為“每個人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盧卡斯生產函數為: Y=A(t)K(t)α[u(t)h(t)L(t)]1-αhα(t)γ 式中h(t)表示生產工人的人力資本水平,u(t)表示每個工人的生產時間,盧卡斯假設生產者的全部時間為1,每個生產者都將用一定比例的時間從事生產,用(1-u)比例的時間從事人力資本建設。hα(t)γ反映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其他變量含義與前述新古典模式相同。盧卡斯認為人力資本積累為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并使之內生化。盧卡斯“人力資本積累模式”即“兩時期模式”(TwoperiodsModel)如下: h·(t)=h(t)δ[1-u(t)] 式中h(t)為人力資本(以勞動者的勞動技能表示),δ為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u為全部生產時間,[1-u(t)]為脫離生產在校學習時間(設生產時間與在校學習時間之和為1),h·(t)表示技術進步。在以技術為主要推動力的現代經濟中,人力資本成為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城市與農村不同的人力資本水平,決定著城市與農村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 3.1.2城市與農村人力資本差異影響城市與農村收入不平等的機制。人力資本有利于物資資本邊際生產率的提高。假設農戶具有與城市居民相同的人力資本存量水平和積累率,可以推斷,城市與農村收入差距擴大的局面將會改觀:①農戶的工資性收入明顯增加。這種增加來自就業空間的擴大,勞動者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由勞動者技能提高而帶來的非勞動資源利用效率的改進;②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化推進以城市部門存在就業機會為前提。在城市與農村人力資本水平無差異時,非農就業機會就會平等地呈現在城市與農村居民面前,農戶的市民化就會成為一種自然進程。③在城市與農村居民人均人力資本水平趨同的條件下,農戶非農轉移的能力增強,剝奪農業和農戶所引發的社會成本就會較為平均地為全社會分擔,而不是主要落在農戶身上。這時,農業作為一個戰略性產業部門才可能真正為全社會所重視。 3.2人力資本的形成機制——家庭效用函數。人力資本是影響收入的重要因素,那么人力資本是如何形成的?由于人力資本有著不同于物質資本的特性,人力資本的生產過程中家庭的作用尤為重要。 假設人力資本規模報酬遞增。設成人擁有單位時間1,ht表示第t期成人人力資本水平,1-(r+k)n表示成人用在消費上的時間比例,其中r、k分別表示成人花在孩子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積累上的時間比例,人力資本積累是上期人力資本的函數:ht+1=γht;家庭效用函數v(h)=Bh=W(c,n,u)=(cnηuβ)1(1+β),其中B為正常數,表示家庭效用函數是人力資本的增函數,u是下一代人的效用。 設β,η獨立于h,人力資本增長率取決于花費在教育上的時間: ht+1=ht(r1)且c≤h[1-(r+k)n] 第t代人家庭效用函數為: v(h)=maxn,rW[h(1-(r+k)n),n,v(h(r))] 因為v(h)=Bh 則B滿足: B=maxn,rW[(1-(r+k)n,n,B(r)] 設(r)=prε,其中ε表示人力資本的回報率,p為常數。 maxv(h)=max(Bh)=hmaxB =hmaxn,r{[1-(r+k)n]nηB(r)β} 解maxn,r{[1-(r+k)n]nηB(r)β} n=η-βεk(1+η);r=βεkη-βε 以上模式分析表明孩子的質量和數量是花在孩子上的時間比例和人力資本回報率的函數,成人人力資本回報率越高,對孩子的人力資本投資越大,孩子數量越少。由于假設人力資本回報率遞增,因此,“成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人力資本回報越高,則傾向于擁有更少和具有更高人力資本水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