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外流對農村家庭養老的影響分析
許 馳
【摘要】勞動力外流加劇了農村人口的老化,并對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文章結合相關調查研究結果,分析了這一現象對家庭結構以及家庭養老功能的影響,并提出了改善老年人生活現狀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勞動力外流;農村老年人;家庭養老
一、中國農村勞動力外流的現狀及其影響 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與人口增長,中國農村已經出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到“十五”時期末,農業剩余勞動力達到118 億人,同時市場經濟的繁榮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離開土地,流入城市,而且轉移的大多是青壯年勞動力。根據資料統計,1990年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平均每年以543萬人的速度在增長。截至2001年底,全國農村勞動力中,在本鄉以外從事勞動的從業人員達到13%。上述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地區轉移的現象,稱為農村勞動力外流。 表1 農村勞動力轉移全國性專項抽樣調查
年份 規模 定義 1997 8315萬 轉移出鄉外就業6個月以上的勞動力(包括到鄉外仍然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或勞動力未發生地域性轉移,但在本鄉內到非農產業就業6個月以上的勞動力 1998 9547萬 1999 10107萬 2000 11300萬 2001 8961萬 2002 10470萬 2003 11390萬 2004 11823萬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在農村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社會養老保障措施不完善的背景下,這一轉移對農村家庭,尤其是家庭中老年人的影響是巨大的。 目前,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34億, 超過總人口的10%;其中65歲以上人口1.1億, 占總人口的8.5%。全國70% 以上的老齡人口分布在農村地區,農村老齡化問題尤為突出。對絕大多數農村老人來說,家庭養老是最主要的老年保障措施。據1999年6月統計,我國農村97.16%的老人依靠家庭養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體供養的老人僅占2.34%。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外流,農村家庭養老出現了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矛盾尤其突出。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方式,正日益受到嚴峻的挑戰。 (一)農村家庭結構核心化,空巢家庭增多 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潮涌般地流向城鎮,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村青年考上大學深造,畢業后他們一般都選擇留在城市工作。贍養服務人口的下降使農村老年人的照料成為了一個突出的難題。農村老年人在傳統聯合型家庭生活的可能性在逐步減小,農村家庭已經出現了小型化、核心化的趨勢, 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就顯示,農村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僅為3.27人。農村中的空巢家庭和獨居高齡老人增多(見表2)。 表2 2005年我國鎮、鄉的家庭結構分布(%)
家庭類型 鎮 鄉 一人戶 10.02 7.51 一對夫婦戶 14.42 11.39 一代及其他戶 1.37 1.13 核心家庭 56.93 56.03 隔代家庭 1.62 2.14 二代聯合家庭 1.41 1.71 三代直系家庭 13.67 19.34 三代聯合家庭 0.11 0.07 四代直系家庭 0.45 0.68 四代聯合家庭 0.002 0.002 合計 100 100 父母與成年子女住房分離,對家庭的凝聚力會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外出打工者或工作者很難照顧老年人的飲食起居,不能保證對老年人有效、持續地進行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這樣容易造成代際隔閡。另一方面,家庭結構小型化、核心化后,家庭重心必然下移,一些子女把對下一代的撫育作為第一要務,這削弱了以家庭為基礎的老年贍養系統,從而降低了老年人的家庭養老保障水平。 (二)農村老人獲得的情感支持不足,缺乏精神慰藉 情感支持指子女為父母提供感情交流和精神慰藉,它不但說明了子女與父母之間感情的融洽程度,也是對經濟及器械支持資源的測量。 子女的外出減少了與父母之間情感溝通的機會。雖然大多數農村老人認為子女外出闖世界是光耀門楣的事情,但子女走后留給他們的孤獨感是不可忽視的,畢竟老人心目中依然渴望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在社會文化生活貧乏,社會交往范圍狹窄的農村特定背景下,子女外出后帶來的情感交流上的空白很難找到適當的填補方式。一些在外工作的子女雖然經常給父母經濟上的援助,使得老人在物質上比過去富裕,但許多老人生活孤單,精神空虛,以串門聊天、打牌等來打發閑暇時光,平時只能以思念來聊以自慰。 (三)農村老人缺乏器械支持,承擔繁重勞動 器械支持指各子女以及他們的配偶為老人提供如打掃衛生、洗衣服、洗碗等家務幫助,照料他們的生活起居。農村特有的網絡家庭結構和自由勞動時間為子女提供器械支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目前的農村勞動力外流現象打破了這種格局,外出打工帶來的居住距離增加了子女提供器械支持的成本,他們更愿意提供經濟支持。 在一些勞動力大量外流的地區,老年人在子女的贊助下,有了一定的經濟支付能力,但是由于社會中器械支持資源的缺乏,依然無法彌補子女缺位帶來的空白。特別在生病之后,往往由左鄰右舍幫助照顧,子女不大可能有空回來照顧。 外出務工者的父母本應安享晚年生活, 然而,在生活缺乏子女照顧的情況下,他們雖然操勞了大半輩子,還承擔著繁重的體力勞動。根據安徽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狀況的調查,對“外出務工者每年回家的次數”(多項選擇) 的統計中可以看到,七月收獲季節回家者占20.3%,秋收、秋種季節回家者占16.8%,春節回家者占到97%。由此可見,大多數外出務工者平時很少回家。此外,許多外出打工者的父母除了承擔田間勞動以外,還要照料孫輩的生活起居,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了老人的勞動負擔。 (四)經濟支持有限,保障水平低 經濟支持主要指各子女是否為老年人提供經濟幫助。根據有關統計資料,中國農村老人中,靠退休金生活的不到5%,大部分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只有靠子女供養。子女的外出打工收入對留守老人的現金收入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收入來源的間接性,留守老人經濟的改善程度呈現不穩定性。 由于部分外出務工者敬老意識淡薄以及受工資支付形式的影響, 未妥善安置家中老年人,其在農村的依靠子女贍養的父母不能按時拿到生活費用,經濟拮據甚至借錢度日的現象不在少數。許多外出打工子女盡管盡了贍養義務,卻僅僅滿足于將老人的生活維持在溫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