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6例患者社區服務需求的調查與淺析
李俊玲
【關鍵詞】 社區服務;調查
社區護理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提供的服務內容必須以本地區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導向。隨著社區衛生服務逐漸走進百姓,隨著社會的發展,更多的病人將向社區轉移[1] ,城市居民80% 以上的醫療問題應在社區解決[2]。為使我院社區衛生服務更能體現患者所需,我們對所轄區域內社區服務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取在我院門診就診及住院患者共2286例,所有病例均在我院所轄區域內,年齡≥15歲。其中男1283例,女1003例,60歲以上1436例。采取非隨機抽樣方法進行調查。
1.2 調查內容及方法 問卷自行設計,包括所患疾病、是否同意上門服務、希望得到的服務內容、是否愿意參加健康教育講座、對實行社區衛生服務的態度等5個方面28個問題。有效問卷2286份。
2 結果
表1 社區居民≥60歲患慢性病情況(略)
2286例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調查結果(見表1、2)。全部患者中, 同意上門服務的1985例(86.8%),不同意的27人(1.2%),無所謂的201人(8.7%);對于參加健康教育的情況,愿意參加的為1782人( 77.9%) , 可能參加的為316人( 13.8%), 不愿意參加的為177人(7.7%);對實行社區衛生服務的態度,認為有必要的2215人(96.9%)。
表2 社區居民醫療服務需求(略)
3 討論 通過調查發現,在是否愿意參加健康講座和是否同意上門服務方面肯定回答占了絕大多數,分別占被調查人數的86.8%和77.9%,說明廣大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是認可并樂于接受的。從希望得到的服務內容上看,患者最想得到的衛生服務是健康指導(74.1%),說明群眾不僅關心疾病的治療,在預防疾病和普及衛生知識方面有更迫切的需求。肌內注射、靜滴、測量生命體征等基礎護理技術仍占相當大的比例,分別為59.3%、56.7%和46.5%,我們認為在給病人提供衛生服務中,基礎護理仍是主要工作內容。在≥60歲患者中患慢性病種類占前三位的疾病為高血壓(29.5%)、冠心病(27.1%)、糖尿病(26.8%),說明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與社會-心理因素相關的疾病呈上升趨勢,同時也是威脅老年人身體健康的最危險因素。對實行社區衛生服務的態度,認為有必要占96.9%,可見患者對目前社區服務的評價總體上是認同的。
4 體會
4.1 滿足患者基本治療需要 在患者需要的服務中,肌內注射、靜脈注射、測量生命體征等基礎護理技術仍占相當大比例,與張玉梅等的調查結果一致[3]。因此要求護理人員在技術操作上要做到精湛嫻熟,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4.2 加強心理護理 提供情感支持 社區慢性病、老年病人多,因各種原因使他們不便長期住院治療,但他們渴望得到方便、及時、高質量的醫療和護理,所以護士在滿足患者對基礎護理需要的同時,更應用真誠服務、和藹的態度與患者溝通,提供情感支持。在允許的情況下,鼓勵他們參加社會活動和家庭決策,增強其自身價值意識[4]。
4.3 不斷補充知識 提高業務素質 社區護理是以多學科護理知識為基礎,使護理模式向社會化發展的一種方式。社區護士應具備較全面的護理技術和應對能力,要求護士不僅要鞏固所學知識,更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滿足社區不同層次患者的需要。
4.4 重視老年疾病帶來的家庭護理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比例升高,護士應根據病情和家庭環境確定合理化康復目標,幫助患者并輔導家屬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和正確的康復功能訓練,但應避免替代護理過多,影響患者殘存能力的發揮。
4.5 組織健康教育講座 轉變患者健康理念 調查結果顯示,患者對健康指導的需求占第一位,說明患者希望了解疾病知識的迫切性。應加強宣傳,使廣大社區居民了解社區衛生服務的范圍[5]。我們認為定期為患者舉辦預防疾病知識講座很有必要,將相同疾病的患者組織起來,進行專題講座,讓患者之間有溝通交流的機會。例如我院舉辦的定期“健康大課堂”,每月為患者義務講座,大大增強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有效地防止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廣大患者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