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和諧老齡化”背景下離退休老人的社會適應問題
趙文婧 董浩
論文關鍵詞:和諧老齡化 離退休老人 社會適應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進展,大量離退休老人產生,并進而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和社會適應問題。“和諧老齡化”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我國戰略部署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理念被提出,針對老年人內在的利益和老齡化社會群體內部與外部環境是否和諧,以及對我國社會結構和發展狀態的影響。本文從“和諧老齡化”的視角出發,研究離退休老年人的社會適應問題及解決方法。
一、“和諧老齡化”理念的提出
按照國際通行的評判標準,我國已開始進人老齡社會,根據我國2001-2005年間《老齡事業發展綱要》的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45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 1%,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并且我國老年人每年還在以3.3%的速度增長。根據專家預測,到2 0 1 0年,我國6 0歲及6 5歲以上人口比重分別為12.18%和8.12%,2020年為16.23%和11.30%,2030年為22.34%和15.21%,到2 0 3 0年時我國將進入“超老年型”社會。
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老齡化”提出之前,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口號,是指在老年時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消除年齡歧視的不利影響,使健康、參與、保障的機會盡可能獲得最佳機會的過程,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舒適、更有尊嚴、更有價值。如果說積極老齡化是指老年人的參與意識,包括延長退休時間或退休后繼續參與社會,參與發展的老年人口的比例和規模擴大的過程,強調老年群體和老年人自身在整個生命周期中,不僅在肌體、社會、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狀態,而且要積極地面對晚年生活,那么“和諧老齡化”更多是從個體和個體之間、個體和群體之間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甚至老年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來理解老年人和老齡問題。這一理念的提出在理論層面上擴展了老齡化的積極意義,也對老年人的社會學研究提供了有益指導。
二、我國離退休老人現狀
在我國,離退休人員是指離休人員和退休人員。離休是指建國前參加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戰爭、脫產享受供給制待遇的和從事地下革命工作的老干部,達到離職休養年齡,實行離職休養的制度。退休人員是指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勞動者符合退休標準,用人單位解除勞動者勞動義務,開始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員。大部分情況下退休標準以年齡為界,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離退休職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中老年社會群體,按一般人的習慣思維:在當今條件下,人們的物質擁有量普遍提高了,退休后的生活應當是美滿、幸福的。但是通過調查,在老年群體中有近半數的人存在不良心態,所以,他們對于退休后的生活沒有感受到應有的幸福、美滿。
首先,企業離退休人員,對企業有著無法割舍的感情。企業的成果,有他們辛勤勞動的汗水,企業的發展,深深地印刻著他們人生的足跡。離開工作崗位退下來,對他們來說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轉折。社會地位、生活方式的變遷,也使他們在心理上發生細微的變化,綜合起來,可以歸納為“六喜六怕”(即:喜企業關心怕分離、喜待遇提高怕降低、喜尊重理解怕冷淡、喜交往活動怕孤單、喜健康有為怕空閑、喜和諧穩定怕變遷)。
其次,社會化管理還處于過渡時期,離退休人員既是“企業人”,也是“社會人”,這種雙重身份也使他們的思想狀況,呈現出顯著的特點:
1.整體心態樂觀,但也不同程度存在失落感。大多數離退人員認識到新老交替是必然的客觀規律,能夠以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退休后的生活;但也有少數人退下來以后情緒低落、牢騷滿腹:一是怨沒趕上好時候,二是對現狀看不慣,三是為過去那么苦干有吃虧感。
2.對社會化管理初步認同,但依賴思想仍然存在。經過這些年的引導宣傳,離退休人員對社會化管理的大趨勢普遍表示理解和擁護,但在企業待遇比較好的單位,少數人則認為,老同志為企業奉獻了一輩子,經濟效益好了,卻要被分離到社會上去,是不近人情。
3.離退休前后收入上的反差,在心理上有一個適應過程。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同一企業的不同部門之間,離退休人員也存在著攀比現象??傮w來說,部分離退休人員在新的社會適應方面的轉化并沒有做好,從而給他們的老年生活增添了煩惱和憂慮。
三、應對措施
除了老年人自身積極面對角色轉變以外,社會各界、各團體及老年工作者要認真思考,學會參與對老年群體,對老年個體心理和心態的調查研究,解決老年人的心態問題,改變和轉變離退休老年人所存在的不良心態。通過各位學會用各種方法,開展各項活動,積極做好老同志的心態調整工作。
1.幫助老同志盡快擺脫失落感。讓離退休老同志在退休后盡快地轉換角色,正視現實,了解和熟悉新環境,盡快把自己融入現實的群眾之中。同時,要開導他們學會放棄,學會讓自己安靜,把思維沉浸下來,逐漸使自己心理平衡。要努力使老人認識到,退休并不表示其價值的喪失,而是另一種社會生活的開始,老年人豐富的經驗和閱歷可在家庭、社區得以發揮和利用。
2.幫助老同志學會擺脫孤獨。家人及老年工作者要積極動員他們走出家門,適當地改變生活習慣,盡多地與他人接觸。社區要發揮組織作用,開展各項適合老同志的活動,吸引他們參與。同時,在他們剛走出家門,開始參與活動時,遇到不順心、遭遇挫折時,要給與鼓勵、支持與開導。
隨著社會轉型速度的不斷加快,老年人的適應能力也在接受著更大的挑戰和考驗。在“和諧老齡化”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們開始思考如何使老年人健康長壽,提高生活和生命質量并積極參與社會奉獻余熱,因此關注離退休老人的心理和社會適應狀況非常必要。只有認真對待這一問題,才可以實現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的理想,使其積極利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豐富閱歷再次回饋社會,度過快樂幸福的晚年。
[1]張蕊,孔丹.《我國和諧老齡化社會構建研究》載《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21期
[2]陳彩珍.《關注老年心理健康,推進“積極老齡化”》載《學理論》,2009年第22期
[3]吳詠東,李權.《離退休人員不良心態的自我調適與社會救濟》載《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7月
[4]李國鵬.《淺析離退休人員政治思想工作》載《社科縱橫》,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