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坳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工作的實踐與體會
周孝和 鄭多愛
摘要:確立移民安置的宗旨,合理控制移民經費的投向,實行“以土為本、以農為主”的安置方式,加強領導、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四個方面是大坳水利樞紐工程移民成功的原因。移民工作的順利完成,保證了整個工程的順利完成。
關鍵詞:移民 宗旨 安置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
大坳水利樞紐工程位于閩、漸、贛三省交界的武夷山脈北部的五府山下,距上饒市46km,是一座集灌溉、防洪、發電三位一體,兼經濟、社會、生態三個效益的大(二)型水利工程,是江西省“八五”重點建設項目。工程分水庫樞紐和灌區樞紐兩期建設,水庫樞紐總投資3.54億元,工期3.5~4年,其控制流域面積390km2,庫容2.757m3,年平均發電近1億kw·h,建成后對提高下游防洪標準、改善農田灌溉條件、保障供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水庫樞紐主體工程于1996年7月1日開工,1997年9月12日截流,1999年6月28日下閘,2000年5月30日舉行了發電慶典。取得了工程質量達到國家優質工程標準;科技含量居省內領先、國內先進;首創江西水電概算、工期“兩不突破”;同期建設了一流環境;建設中未死亡一人等多方面成績。大坳水庫樞紐工程涉及移民6815人,淹沒房屋26.2萬㎡、公路18km,輸電及電訊線路18桿km,支出移民經費5000萬元。自主體工程開工至下閘蓄水三年多的時間里,按照規程規范要求,圓滿完成了移民工作所涉及的每一項任務,保證了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為工程建設取得五個方面突出成就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保障作用。
1 確立移民安置的宗旨是做好移民工作的基本前提
移民工作實施重點是妥善安置移民。因為移民安置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更關系到工程能否順利進行。移民安置如何做到妥善,有三個關鍵環節必須把握住,即安置前的“遷”、安置時的“穩”和安置后的“富”。為此,確立“遷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作為大坳工程安置的宗旨,整個移民安置必須圍繞此宗旨來展開。對于安置前的“遷”,因為移民是被動搬遷,要保證其能遷得出,必須對移民的補償項目要到齊全,補償價格要合理,補償時間要及時,淹沒補償既要考慮淹沒固定資產及設施的拆除與搬遷損失,也要兼顧考慮搬遷及重建過程中造成的生態環境改變和生產系統暫時失調的其它損失,使移民感到不會因為搬遷而產生哪怕是一點滴的直接經濟損失,從而由被動搬遷變為自動或主動搬遷,不致于產生眼前甚至長遠的經濟或其它損失而抵制搬遷。對于安置時的“穩”,因為移民安置是重新選擇和設計一個自然、社會、資源與移民相結合的安置環境,要保證其能穩得住,必須考慮安置點社會經濟結構重新組合后的環境狀況要良好,必須使移民擁有與當地群眾相同的取得基本生活來源的生產資料,使移民產生“賓至如歸”而不是“受歧”的感覺。對于安置后的“富”,因為剛安置的移民造成了生態環境改變和生產系統的暫時失調,要保證其能逐步致富,必須考慮把移民的經濟發展納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中去,通過啟動開發性項目,使移民生產生活恢復適應并跟上地方整體經濟的發展,同當地群眾共同逐步致富。通過確立并具體實施移民安置的宗旨,以達移民工作“三不”和三個基本滿意”的實現,即不上訪、不返遷、不留后遺癥;移民基本滿意、安置地群眾基本滿意和各級領導基本滿意。
2合理控制移民經費投向是做好移民工作的基本手段
大坳工程既是省重點工程,又是地方工程。在3.54億元資金拼盤中,地方財政占9400萬元。作為方志敏故鄉的上饒市是經濟欠發達的革命老區,市級財政籌措9400萬元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因此,在工程建設的全過程中,通過全面落實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強化質量、投資、進度控制,以防投資和工期萬一突破給地方政府帶來難以承受的壓力。投資控制涉及到工程管理的每一方面。事關社會穩定和工程能否順利進行的移民安置無疑也關系到工程的投資控制。所以移民安置工作,一方面既要按照《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安置條例》和《國家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政策規定,算準算足補償費用,確保移民“遷得出”,使移民積極響應搬遷;另一方面又要嚴格依據概算項目和標準控制使用好補償費用,確保移民經費不突破概算。為此,積極做到前期補償補助和后期扶持相結合,合理控制移民經費投向。在前期補償補助中,要求淹沒實物數據準確,補償單價合理,努力做到一次性搞好,不留尾巴。對于移民私人財產如房屋、果木、附屬建筑物,堅持“原質原量、現行價”的原則補償,一次算清,補償到戶;對于移民生活性補償資金如搬遷費、借住費、菜金、獎金等由移民戶支配使用,超支不補,節約歸已;對于專項設施改建費如公路、電訊線路改建費等由建設單位控制,建設單位按照原功能并適當提高標準及時加以恢復;對于生產性補償資金如土地補償費、機關企事業單位補償費等由建設單位根據各安置點安置移民數量、移民搬遷進度以及移民人均份額等具體情況,分批撥給安置單位用于安置移民時的調整土地和解決與移民恢復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開發性項目。在開發性項目的確定上,處理好需要與可能、近期與遠期的關系,分別輕重緩急,逐步加以解決。在后期扶助中,市政府通過明文規定,要求市、縣財政、民政、工商、教育、電力、衛生等十三個單位對移民安置區實行對口掛鉤支援。其任務是對安置區移民恢復生產和生活的開發項目有針對性地進行論證、編報、督促實施,并給予資金和物資的扶持。為使對口掛鉤支援出成效,掛鉤一定數年不變,真正為移民安置后的逐步致富打下牢固基礎。由于合理控制了移民經費投向,不僅完成了移民工作所涉及的有關任務,而且最終支出的移民人均費用基本未突破概算的比例。 3實行“以土為本、以農為主”的安置方式是做好移民工作的基本途徑
土地是庫區移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資料,農業收入是其主要的生活來源。以土地為依托、立足于以農業為主的安置方式,讓移民在一種比較安逸的環境里每人耕種一份責任田,既沒改變移民原有的生產和生活習性,也為移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來源,不失為一種符合客觀情況的理想安置途徑。為此,在安置過程中要求各安置點必須重視并做好“三落實”,即移民的口糧田落實、菜園地落實和宅基地落實,確保人平0.1畝菜地、0.5畝以上口糧田、戶平120至160㎡宅基地無償撥給移民戶經營,有山的地方還必須劃出一定數量的育林山或自留山分給移民,并依法免費辦理土地使用權手續。具體操作是,建設單位根據安置移民單位的安置數量,從土地補償費中按移民總數的人均標準,撥給安置單位集體用于調整“三落實’土地和開發性項目。安置單位利用土地所有權歸集體的獨特優勢,在所屬范圍內,按照規定標準,通過政府行為無償調整出相應數量并通過移民實地察看、得到移民認同的土地。調整時,要求耕地土質良好、便于耕作并有灌溉水源;要求宅基地選擇在通水、通路、通電、適合做房屋的寬闊地方,而且朝向要符合當地移民的習慣;要求菜地土質良好并靠近住宅的地方。調整后附帶土地使用權手續無償分發給移民。這樣做對移民搬遷能起到一種正面影響和無形拉動作用,對穩住移民能起到一種“定心丸’的作用,同時還能堅定移民逐步致富的信心。據統計,移民人均除宅基地和山林地外,分得耕地0.7畝、萊地0.1畝。從土地的質量、面積以及地域位置而言,均不低于搬遷前的水平;從移民新建房屋而言,不僅面積比搬遷前增加了3萬多㎡,而且絕大部分是磚混房,結構和質量比搬遷前的絕大部分土房大為提高。因此,已安置移民均具備了恢復生產和生活的基本條件,現均已安居樂業,朝著奔小康的方向邁進。據統計,2000年安置區移民的人均純收達到2000元以上,今年乃至以后將隨著生產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進一步提高。
4 加強領導、積極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移民工作的基本保證
移民工作不僅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而且它的涉及面、工作量和實施難度也毋庸置疑。加之移民數量偏多,補償標準不高,則使矛盾難度更加突出。為此,要求從市縣直至各安置點必須加強領導,以“三個到位”達到“二個確保”,即機構人員到位、宣傳力度到位、獎罰責任到位;確保社會穩定、確保移民任務按時完成。在明確機構人員職責及獎罰責任的前提下,還要求必須做好三個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做好移民地和安置地干部、共產黨員及共青團員、民兵、婦女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做好搬遷移民的思想政治工作。這就要求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并附之以“踏破鐵鞋、磨破嘴皮”的韌性,深入到移民戶做過細的思想政治工作,力求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到情理交融,使他們了解搬遷的重要性,提高搬遷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想移民之所想、急移民之所急。為移民的生產和生活恢復解決實際問題,從而贏得廣大移民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力促移民高興而搬、滿意而遷;三是做好安置移民單位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他們顧全大局,主動為國家分憂解愁,為重點工程建設作貢獻,做到熱烈歡迎、熱情安置、勢心幫助前來落戶的移民,給移民創造一種和諧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由于加強了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加之安置措施具體,移民由開始時的抵觸搬遷轉變到后來的主動搬遷,由開始時的向上級寫告狀信轉變到后來的向建設單位和做移民工作的同志寫感謝信,整個移民工作進展是比較順利的,按照工程下閘蓄水的階段性目標,全面、及時、保質保量完成了移民工作所包容的各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