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公民意識

朱白薇

論文關鍵詞:現代化;公民意識;發展歷程

論文摘要:中國的現代化帶來了中國公民意識的覺醒。文章從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來探析中國人公民意識的發展歷程,并進而分析公民意識與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文化現代化以及人的現代化之間的關系。

一、公民意識的概念及內涵

公民是指具有某國國籍并依照該國憲法享有權利和義務的人,它表明一個人對該國的隸屬關系。公民意識是民眾在民主政治時代必須具備的一種社會意識,即民眾不僅在法律上取得公民資格,而且能夠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能進行獨立的、理性的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以影響政治決策,使政治行為的效果朝著更加合理合法的方向發展。

公民意識作為對公民角色及其價值理想的自覺反映,在本質上必須呈現為與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主體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并表現為合理性意識、合法性意識和積極守法精神,從而構筑了社會成員對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選擇的價值原則和基準。公民意識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具體說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國家民族意識。這是公民意識的先決內容。民無國而不立,公民是社會成員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角色,公民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了要以國家利益為先,自覺以公民的角色保護國家利益、保衛國家安全。二是主體獨立意識。這是公民意識的首要內容。公民與臣民是相對立的一個概念,臣民意識是封建制度下的奴仆意識,是反民主的專制意識。而公民則擺脫了依賴的思想,能自覺意識到自己作為國家公民的存在,能有目的地參與社會活動、參與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生活、參與社會經濟生活,并具有獨立自主性、自由自覺性,其行為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三是權利與義務意識。這是公民意識的核心內容。權利與義務是對立統一的。馬克思說過,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公民在享有法律所給予的各項權利的同時也必須承擔其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權利和義務是每個公民必備的,無權利的思想便喪失了自由公民的資格,而不講義務的權利則成為一種特權。公民應該重視并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自覺履行自己的法定義務。

二、歷史上公民意識的發展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巨大嬗變,它標志著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如何實現現代化,重構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發展方式,形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史進程的主題。

第一階段:1840—1949年國家民族意識覺醒時期。英國炮艦轟開了中國緊閉的門戶,中國自我封閉的社會體系終于被打破,昔日天下之“中心”沉淪為西方世界之半邊緣,中國面臨亙古未有之嚴峻挑戰。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就開始在這歷史的沼澤地中不斷地尋覓,中國人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也在逐步地覺醒。

1.1840—1860年。秦漢以降,在大一統的專制政治統治下,廣大人民群眾成了依附于封建地主國家的“臣民”了。以“家族一皇權”二者關系為軸心的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無“個人”、無“社會”的社會,她以個人的人身依附關系為條件,教育所要培養的人對上是“臣民”、“忠順良民”,對家族是孝悌為本、光宗耀祖的“孝子孝孫”,因此從經濟上、政治上,中國古代社會都不可能產生所謂“公民”。這個時期,爆發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但清朝統治者依然死死地抱住“中國中心”的殘破羅盤,牢牢地掌握著封建統治權,對西方態度的轉變也僅僅從“以商制夷”轉為“師夷長技以制夷”。

2.1860—1919年。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的現代化開始緩慢啟動了。現代化的領導精英最初來自清王朝的官僚士大夫上層階級,后來逐漸轉向接受西方影響、具有科舉功名的中下層士紳。現代化是在傳統制度和權力結構的范圍內進行,由器物技能層次的現代化(自強運動1860—1894年)、制度層次的現代化(維新運動1895—1898年)、思想行為層次的現代化(立憲運動1905—1911年)組成。在這50年中,中國的政治體制、經濟結構、文化價值觀都發生了一些變化。瓜分的狂潮和八國聯軍侵略激起了中國各族人民的政治民族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的覺醒,從而使現代國家意識被引入反帝斗爭和現代化運動之中。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興起,新興平民知識分子和留學生登上中國政治舞臺。這個時期,中國的思想界有了很大的轉變,改變國人的思想、效仿西方學制、轉變教育方式等各種運動都力圖從開啟民智人手,引導傳統中國轉向西方,尋求新的價值——現代性。如:梁啟超“以造就國民為目的”的“新民說”,便認為教育應該培養民眾的國民思想、權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險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重、尚武、合群、生利、民主、毅力等品質;蔡元培在談及新教育之方針時,更主張以“公民道德教育”為核心,而公民道德之要旨在于“自由”、“平等”、“博愛”。雖然由于當時的社會并未從根本上脫離封建專制的統治,新教育不可能付諸實施,但它是中國的一次思想啟蒙,有力地促進中國的思想革命和社會解放。

3.1919—1949年。“新文化運動”將斗爭的矛頭直指封建專制制度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反對封建專制,倡導民主精神;反對封建宗法制度和家族觀念,主張個性解放;批判封建等級觀念,主張自由平等;反對迷信、盲從,發揚科學精神等,以此拉開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序幕。辛亥革命打破了兩千年來“家天下”的世襲王朝體系,導致了政治權勢大轉移、社會權勢大轉移。辛亥革命以后中國進入社會變革加速的新時期,廣泛的民族覺醒是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五四”前后,中國思想界對現代化的理解內涵就是科學化和民主化,到了新文化運動之后,民主共和、法制精神開始在廣大民眾的思想意識中生根,公民教育才有實施的可能。到1922年壬戌學制公布之后,作為獨立學科的“公民科”及其課程標準的產生,學校生活中公民訓練的廣泛開展,才標志著我國的學校公民教育正式發展起來。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常年戰爭不斷,社會不穩定,任何的努力也只能是一種嘗試。

第二階段:1949年至今。公民意識逐步發展時期。1949年我國社會擺脫了封建、殖民的統治束縛,已具備了包容現代化的政體條件,公民的身份有了政治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中國人的公民意識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在向前發展。

1.1949—1979年。1949年以后,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開始建立,由于受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制約,學校的公民教育更多的是以政治教育、紀律教育來替代道德教育、公民教育。雖然憲法規定了“公民”的權利,但由于長期忽視民主與法制的建設,由于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不重視民主氛圍的培養,公民的主體意識缺乏,人們依然存在著帶有臣民意味的群眾心理意識。

2.1979至今。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開始經濟體制轉軌,我們用歷史教訓換來了包容現代化的經濟條件。之后,中國的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了對歷史的深刻反省,開始走上了“以法治國”“以德治國”的道路,但是公民主體意識的建立卻依然不夠理想,這種情形影響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一方面在于幾千年遺留下來的封建傳統思想以及過去的政治生活對人們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前的思想教育過于強調階級性、革命性、斗爭性,壓抑了人的本真人性。另一方面由于制度不完善和公民文化素質不高。公民缺乏廣泛而有效的政治參與渠道,并且也沒有具備必要的參政的知識和技能。

三、現代化進程中公民意識的價值

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曾在《社會系統》一書中描述,現代化是一個歷史進程,伴隨這個進程的是經濟、政治、文化現代化的日益緊密結合發展過程,真正發展了的現代化,應當是經濟上的工業化與政治、文化上的民主化相統一,應當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協同發展。一個國家,也只有當其人民是現代人,其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具有現代的人格,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真正稱得上現代化的國家。否則,高速發展的經濟及其有效的管理,就難以實現。即使經濟已經開始起飛,也不會持久。而在我國目前公民意識的薄弱與現代化建設是很不相符的,李慎之先生于1997年11月2日在《改革》雜志的座談會上也曾說過: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因此,在我們的現代化建設進程當中,公民意識的培養已經提到日程上來。

1.經濟現代化的需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的一次深刻變革,社會化的大生產和廣泛的社會分工,使人民置身于一種全面的相互依賴關系之中,從而也對社會成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由于人們的主體地位長期得不到確認,人們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缺乏起碼的認識和自覺,突出表現在人們的勞動積極性不高、職業道德水平下降以及對社會公益事業的麻木。這也是造成當今經濟轉軌時期出現一系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商業欺詐、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的重要因素。市場經濟是理性規則的法治經濟,其實質就在于它把市場的等價交換原則納入以強制力為保證的法律的權利義務關系之中,這就使得所有的市場主體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成為可能。市場經濟的開放性打破了過去人與人之間分散、孤立、封閉的狀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聯系,因此,維護公眾利益的準則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切實需要。市場經濟的自主、開放、平等的特性,確認了公民個人的主體性地位。市場經濟要求參與經濟活動的個人具有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和獨立的人格及自由的意志。

2.政治現代化的需要。政治的現代化,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政治的現代化離不開公民的現代化,這是因為公民是現代社會政治生活的主體,是政治演進的基本推動力量。茅于軾提出,要建立民主法治社會,一個躲不過去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公民素質問題,這是國家走向現代化的一項“基本建設”。政治現代化是一種傳統體制不斷瓦解的社會變遷過程,民主化是基本目標。一般而言,民主是一個三維結構,它包括民主制度、民主權利和民主觀念。民主制度的架構是政治現代化的一種外在規范,民主權利和民主觀念則是衡量政治現代化程度的標尺。美國學者英格爾斯指出:那些完善的現代制度以及伴隨而來的指導大綱、管理守則,本身是一些空的軀殼。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的人手中變成廢紙一堆。

3.文化現代化的需要。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它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在內的社會全面轉變過程,是一個擺脫落后社會狀態,走向高度文明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歷史進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要實現經濟現代化,使物質文明得到充分的發展;而且要努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同時,還要實現文化現代化,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構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容。文化現代化的根本要旨在于實現傳統道德情感向現代理性精神的轉換,正如馬克思·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表達的對傳統基督教進行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價值轉換一樣,如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向現代理性精神轉換,也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根本任務。現代公民社會的基本精神就是公民意識,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中,如何體現新時代的人文精神,實現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始終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課題。因為,財富的增長并沒有必然給人們帶來幸福與安寧、真誠和信任。

4.人的現代化的需要。我們在對中國近百年來的現代化歷史作出回顧總結,就會越加深切地認識到:中國現代化的主體,事實上就是人的行為和觀念形態的現代化變遷,中國現代化的成功在于人,現代化的滯后也緣于人。我國“四個現代化”的建設目的在于促進人的發展,但“四個現代化”的實現又必須憑借高素質的一代新人才能得以完成,所以人的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提出,既是歷史的啟示,也是未來的召喚。公民意識的缺失是制約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從根本上說,現代化的最終完成必然表現于人的現代化。因為現代社會的基本體制——市場經濟、法治社會、民主政治的真正落實和完善,離不開人的現代化的支撐。因此,呼喚公民意識,提高公民素質,越來越成為關系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容忽視的課題。要實現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目的,其基礎是——公民意識培養。

參考文獻

[1]馬長山,公民意識:中國法治進程的內驅力[J].法學研

究,1996,(6).

[2]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M].臺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公司,1966.

[3]孫培青,李國鈞,中國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殷路君編譯,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度、行為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李慎之,修改憲法與公民教育[J].改革,1999,(3).

下載